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孩子戀物的秘密

從一歲左右開始, 熊壯壯突然對一個藍色的玩具熊產生了興趣, 其實這只小熊已經放在他的小床上快半年了, 但直到現在才引起了他的注意。

從此, 小熊成了熊壯壯最好的“朋友”, 每天睡覺都得抱著。 現在, 熊壯壯已經三歲了, 不再抱小熊睡覺, 但睡覺的時候小熊必須在身邊, 有時半夜醒來, 他會很清楚地問:“小熊呢?”我把小熊放到他手邊, 他很快就又睡著了。

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依戀物, 或者是毛絨玩具, 或者是布娃娃, 或者是小被子、小枕頭之類的東西。 有的父母就會心存疑慮:孩子不會是戀物癖吧?

Advertisiment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 孩子的這一行為並非戀物癖, 而是在嬰幼兒時期一種比較正常的行為。 很多孩子都會把玩具或被子當作“最好的朋友”, 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如果這些東西丟了, 或找不到了, 孩子會非常難過和焦慮, 甚至會睡不著覺, 因為這些東西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安全, 是他們的“安全物”。

安全物的主要功能在於使孩子在受到壓力時能平靜下來。 當媽媽或其他重要的人不在時, 這些安全物就是橋樑, 把孩子和重要的人物聯繫起來。

而戀物癖是一種心理疾病, 患者多為成年人, 通常始自青春期, 而且是把無生命的物品作為“性活動”的物件引起性興奮。 戀物癖幾乎都出現在男性身上, 所戀物品大都是女性的貼身衣物,

Advertisiment
如內褲、胸罩之類的東西。 與孩子對某一物品的依戀完全不是一回事。

秘密1:孩子為什麼會“戀物”?

一個小枕頭或一隻毛絨小熊為什麼會有這種神奇的安慰作用呢?

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時, 即會通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撫情緒, 為滿足口腔吸吮欲望, 孩子會吸奶嘴、手指;為滿足觸覺舒適的感覺, 有的孩子喜歡撫摸棉被角、毛絨玩具等。 媽媽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孩子的身邊, 孩子就會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徵或替代品, 從中獲得安慰。 這些東西代表媽媽和安全,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 它就成了媽媽的一部分, 或者就是媽媽。

安全物與媽媽不同的是, 孩子能控制它, 能決定什麼時候需要, 什麼時候不需要;並且當媽媽不在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孩子能使用它, 逐漸減少對媽媽的依賴, 孩子正在用一個積極的方法建立他的獨立。

秘密2:孩子為什麼“戀”上柔軟物?

孩子“戀”上的物品, 大多是柔軟的, 可以擁抱的, 是因為他們尋求的是在媽媽身邊的感覺, 這些東西像媽媽的皮膚和頭髮。

親子依戀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 它的表現之一, 就是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 所謂“皮膚饑渴”, 就是說, 人存在著身體接觸的需要, 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更為強烈, 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 孩子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所以, 孩子會“戀”上被子、枕頭、小熊這些物品了。

秘密3: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戀物”?

戀物的孩子不少, 可有的孩子就沒有安全物。 是他們不需要嗎?這有兩種可能,

Advertisiment
一種是因為媽媽或其他照管人經常在身邊, 不需要替代性的安全物;一種是孩子用其他方法來安慰自己, 比如吮吸大拇指、安撫奶嘴等。

沒有安全物的孩子可能對壓力或不愉快的感覺不太敏感。 心理學家認為, 感情敏感的孩子往往更易對某種物體形成健康的依戀。 孩子2個月大時, 對壓力和不愉快的反應已經顯示出很大的差別。 有的孩子1秒鐘也不能忍受就號啕大哭, 而有的孩子則僅僅是退縮。

秘密4:“戀物”會持續多久?

現在我們知道了, 戀物是孩子心理發育的自然的過程, 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際關係的拓展與生活作息正常化, 多數孩子是不會對這些替代性的安全物產生依戀心理的, 長大後自然對嬰幼兒期所依附的物品慢慢轉移,

Advertisiment
而不再強烈需求。 總有一天, 孩子要放棄他的安全物。

什麼時候放棄?沒有一個確定的年齡。 大多數孩子在上了幼稚園, 有了更豐富的生活時, 就會放棄安全物, 還有的孩子會持續到上小學。 如果孩子知道別人會因此而笑話他, 就不會再依戀安全物了。

秘密5:孩子會因“戀物”不“戀人”嗎?

孩子天天睡覺抱著小枕頭, 有些父母就會擔心, 既然小枕頭成了媽媽的替代品, 孩子會不會就跟媽媽不親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 父母不必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使孩子感到安慰和舒適。

還沒有證據表明那些有安全物的孩子不能放心地依戀他們的媽媽。 這些孩子將媽媽或爸爸或安全物看做一個“依戀系統”。 不論有沒有舒適的“安慰者”,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長。

過去存在著一種誤區,認為孩子戀物就預示著長大成人以後會有心理問題,而現在,心理學家卻普遍認為,安全物在兒童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可以使兒童學會如何在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自我安慰。

秘密6:孩子“戀物”要糾正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戀物是一種心理需求的體現,並不是病態,會隨著他的成長慢慢消失,一般不要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強制的方式,因為那樣會給孩子一種暗示,促使他和父母對著幹,結果適得其反。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對此不聞不問了。尤其是對於那些與孩子相處時間較長的父母來說,更需要進行一些情感投入;還有那些對安全物過於依戀的孩子,比如小毛巾不許洗,誰也不能碰,可能嚴重缺乏安全感,也需要心理干預。

父母可以做的8件事——

1、儘量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

2、睡覺時爸爸或媽媽陪伴孩子並給他講故事,或在孩子的臥室裡點一盞小燈,減少孩子一個人獨睡的恐懼。

3、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4、睡覺前給孩子播放舒緩的音樂使孩子獲得平靜以及心靈的安撫。

5、平時多擁抱孩子,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

6、避免硬性讓孩子與父母分開睡。

7、多準備幾個遷移物,如兩三個小枕頭、幾個相似的毛絨玩具,讓孩子難以對某一個“情有獨鍾”。

8、豐富孩子玩耍的物件,擴展孩子的視野,誘導孩子把注意力和興趣物件朝著更為廣泛的方向發展。

不論有沒有舒適的“安慰者”,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長。

過去存在著一種誤區,認為孩子戀物就預示著長大成人以後會有心理問題,而現在,心理學家卻普遍認為,安全物在兒童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可以使兒童學會如何在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自我安慰。

秘密6:孩子“戀物”要糾正嗎?

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戀物是一種心理需求的體現,並不是病態,會隨著他的成長慢慢消失,一般不要採取粗暴的態度和強制的方式,因為那樣會給孩子一種暗示,促使他和父母對著幹,結果適得其反。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對此不聞不問了。尤其是對於那些與孩子相處時間較長的父母來說,更需要進行一些情感投入;還有那些對安全物過於依戀的孩子,比如小毛巾不許洗,誰也不能碰,可能嚴重缺乏安全感,也需要心理干預。

父母可以做的8件事——

1、儘量減少孩子的獨處時間。

2、睡覺時爸爸或媽媽陪伴孩子並給他講故事,或在孩子的臥室裡點一盞小燈,減少孩子一個人獨睡的恐懼。

3、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4、睡覺前給孩子播放舒緩的音樂使孩子獲得平靜以及心靈的安撫。

5、平時多擁抱孩子,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

6、避免硬性讓孩子與父母分開睡。

7、多準備幾個遷移物,如兩三個小枕頭、幾個相似的毛絨玩具,讓孩子難以對某一個“情有獨鍾”。

8、豐富孩子玩耍的物件,擴展孩子的視野,誘導孩子把注意力和興趣物件朝著更為廣泛的方向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