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孩子線上:孩子任性你別煩

說不煩是假的!家有一個任性的孩子, 哪個父母不頭疼?但父母們在想盡辦法“對付”任性孩子的時候, 也許從未認真地思考過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孩子為什麼任性?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這樣一段話:“對成人而言, 兒童的心靈是一個難解之謎。 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 沒有某個原因, 某個動機, 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一個成人若想找到這些謎底, 他必須對兒童採取一種新的態度, 增強對兒童的責任感。 他必須成為一個研究者, 而不是一個遲鈍麻木的管理者或專制的評判員,

Advertisiment
現實中成人以管理者或評判員身份對待兒童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 ”

蒙台梭利的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在這期策劃裡, 我們希望父母暫且放下牢騷和埋怨, 和我們一起來努力讀懂孩子的任性, 解開他們任性背後的心理之謎。

寶寶任性, 媽媽抓狂

孩子的任性行為, 由於年齡及個性的不同, 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 但下面幾種也許是家長們最為常見的。

任性表現I:你說東, 他偏往西

孩子心語:我剛剛過了2歲生日, 媽媽說我長大了。 長大就要有長大的樣子, 我可要自己說了算。 中午吃飯時, 媽媽又嘮叨著讓我乖乖坐好, 不要邊吃邊玩。 才不幹呢,我要用小勺演奏音樂!吃完飯, 媽媽讓我睡午覺。

Advertisiment
不, 我還想看畫冊, 我又不困, 幹嗎要去睡覺!結果, 媽媽生氣了, 說我太不聽話。 嘿!我為什麼要乖乖地聽話, 只有小孩子才那樣做呢!我可是大孩子了耶!

媽媽道白:這孩子以前挺乖的,可現在怎麼這麼擰?偏要和我對著幹!這對他有什麼好處?真恨不得抽他兩巴掌。

心理解析:孩子的任性, 有時是年齡特徵的表現。 研究發現, 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平穩的, 有較為乖順的平穩階段, 也有較為棘手的不平穩階段。 最初, 孩子不知道“自己”, 玩弄自己的小腳就像玩玩具一樣, 表現很乖;伴隨著語言的發展, 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 到2歲左右變得更加強烈。 他們開始表現自我, 凡事都喜歡說“不”, 到處炫耀和濫用自己的“否決權”, 進入了“第一反抗期”,

Advertisiment
表現出來就是讓人頭疼的任性。 等他們適應這種心理變化後, 會是一段較平穩的時期。 但到4歲左右, 孩子又進入一個不平衡階段, 情緒不穩、脾氣暴躁、任性胡鬧, 喜歡拒絕別人的要求……種種任性言行再次表現出來。

任性表現II:脾氣說來就來, 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對著幹

孩子心語:那天, 媽媽帶著我和芳芳表姐去吃麥當勞。 我一興奮, 就把雪糕蕃茄醬弄了個滿鼻子滿眼。 媽媽看見了, 又開始囉嗦:看你芳芳表姐, 吃東西的時候多斯文, 說話都慢聲細氣的;再看你, 哪像個女孩子!……為什麼芳芳什麼都比我好!那你乾脆要芳芳表姐好了。 我越想越生氣, 索性把漢堡包、薯條弄得滿地都是, 反正也比不上芳芳了!

媽媽道白:我這孩子真不知哪根筋有問題,

Advertisiment
任性胡鬧起來簡直像個野小子, 還一點說不得。 長大後怎麼得了!

心理解析:正所謂一個孩子一個脾氣。 所謂脾氣, 在心理學上叫做氣質, 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現的個性特徵。 傳統上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 其中膽汁質的孩子大多脾氣急, 性子倔。 這樣的孩子很有主意, 稍不滿意就會和父母“頂牛”, 讓人感到非常任性。 但他們的任性時間短暫, 事情過去了, 很快就忘記了。

任性表現III:突發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孩子心語:我想玩奇奇的遙控汽車, 可奇奇太小氣了, 不給我玩。 我的火一下就躥了上來:不給就搶, 搶不到就打!這時, 他媽媽看見了, 居然去向我媽媽告狀。 好啊, 想整我?以為我會怕嗎?氣死我了,

Advertisiment
哼, 讓你們先看看我的厲害。 我把奇奇的小汽車使勁扔到了地上, 看著它散了架, 然後我還要把它踩扁。 看到了吧, 我是一頭發怒的小獅子, 你們誰敢惹!

媽媽道白:這孩子從小脾氣火暴, 動不動就大發雷霆, 沒法跟他講道理。 真懷疑這孩子有暴力傾向。

心理解析:這孩子的行為的確有暴發型人格的某些特徵。 這類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孩子差, 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發出強烈的憤怒情緒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為, 其情緒和行為具有突發性、不穩定性和反復性, 給人的感覺自然是異常任性。 但孩子的行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範圍, 還需要仔細觀察, 並請專業心理醫生診斷。

任性表現IV:要什麼就得有什麼

孩子心語:晚上我看電視。哇,可口可樂廣告!我要喝!媽媽說商店關門了,明天再去。那怎麼行,我現在就要!不行?看著吧,我小施幾招,你們就會乖乖地去給我買了。什麼招數呢?很簡單,先哭;再不行就喊,讓周圍的人都聽見;還不行,就在地上打滾或用頭撞牆。這幾招一用,大人們就會投降了。

媽媽道白:這孩子平常都跟著爺爺奶奶,平時說一不二,被寵慣了。老人自己也知道孩子的毛病,常當著孩子的面對我們數落他“任性,誰都得聽他的”,可我們真要管的時候,老人又總護著。

心理解析:“極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環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過,在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階段,這時如果家長遷就放任,讓孩子指揮一切,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就會過度膨脹,從而表現為極端任性,這在獨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體現尤為明顯。而老人當著孩子的面反復說他任性,更給了孩子一種心理暗示,進一步引導他朝著“任性”的方向發展。這叫做“標籤效應”。可以說,這種孩子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養”的結果。

當然,除了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現之外,孩子們還會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樣。但不論何種任性,除了有先天性的心理基礎外,更有後天培養環境的植造。事實上,任性,是家長與孩子之“戰”中家長敗北的結果。

任性之戰,一場輸不得的戰爭

親子之間是一種很奇特的關係,一方面相互依戀,一方面又互有攻守,有些像打仗。具體到任性這個問題,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進退攻守關係,孩子不斷任性胡鬧的過程,就是家長不斷喪失權威的過程。

我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愛和智力上的啟蒙,隨之淡忘的就是家長權威的建造。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權威是必不可少的。這權威不是懼怕,不是恭順,不是畏首畏尾,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尊重。試想,如果孩子根本不尊重你這個人,又怎麼會尊重你的意見和建議?所以,如果說任性是孩子發起的一場指向成人權威的進攻,那麼,你是只許勝,不許敗的。稍有半步退讓,你輸掉的不僅有自己的權威,還有教育的效率和品質。

要想百戰不殆,惟有知己知彼。我們不妨從雙方心理上的演變來分析一下,看看這場任性之戰究竟是如何打響的—

百般滿足導致貪婪

愛孩子就要滿足孩子,這個觀念已經成了多數父母的信條。但孩子的欲望是沒有限度的,特別有時會提出一些並不合理的要求。以愛的名義,家長多會選擇退讓:就遷就他一次半次的吧!

可惜,一次之後並非家長希望的半次,而多是兩次、三次……不斷滿足讓孩子越發貪婪,直到有一天、有一次,家長認為要求離譜、不能再滿足了,一向有求必應的孩子便會遭遇到讓他們感覺突兀的拒絕。孩子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於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不善分辨;但他們的記憶力很好:上一次你可是滿足了我的喔!這次為什麼不行呢?戰爭的導火線就此點燃……

於心不忍貽誤戰機

但孩子一般不會一開始就真刀真槍,而是先試探,派出的充其量只是偵察兵,就算被你剿滅,也損失不大—他們可能本來就對被拒絕有所準備。但是面對理直氣壯、張小牙舞小爪的孩子,有些於心不忍的家長自己先理虧了:大人怎能跟孩子一般見識,算了,下不為例吧!這一來便讓孩子看到了有機可乘,從而抓住你的漏洞頻頻打擊:餡餅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勝利”要靠自己爭取耶!

一味退讓鑄成敗局

打仗本不能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就算被孩子鬧過幾回,家長如能當機立斷,沉下臉來,也還是有希望轉敗為勝的。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落個清淨一味割地求和,結果損失城池不重要,關鍵是長了對方的軍心,滅了自己的士氣。兵敗如山倒,等到孩子嘗到了甜頭長驅直入的時候,敗局其實已經鑄成。

但肩負著教育的責任,家長不能允許自己真的敗北,忍無可忍只好聲色俱厲、殊死反抗。這時帶來的傷害就大了,你認為你在拒絕他不合理的要求,他認為被拒絕的是正在萌動的自我,或者更嚴重的,他認為你已經不再愛他了。親子的和睦,孩子的成長,都有可能因此而蒙上陰影……

後果夠嚴重的,起因卻很簡單:就是最初的那一次半次的退讓。所以要想打贏這場仗,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一開始就站穩腳跟。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爾出現任性的行為,那麼,別著急,他還不能算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了任性的情形,行為就很可能會成為習慣,到那時,就算你多付出幾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徹底矯治了。所以,對你來說,最關鍵的就是—

別讓任性成為習慣

在這個問題上,幾位媽媽們的體會和建議很值得你參考。

璐璐媽:一個雙休日,我領著2歲多的女兒逛商店。我興致正高時,女兒卻莫名其妙地發起脾氣來,怎麼哄都不管用。沒辦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間,我突然發現:從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發脾氣,原來和我感覺不一樣。

建議一: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為是否可以理解,接下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辦了。(編者:其實璐璐的行為算不上是任性,可要是不理解孩子,反而責怪她任性,那她也許真會因為你的強化而“任性”了。)

洋洋媽:有一次就要吃飯了,兒子非要吃果凍不可,我拒絕了他,他就大聲哭鬧起來。我使個眼色給丈夫,我們先後走進裡屋,把他一個人留在客廳。開始,他仍然大聲哭喊:“給我果凍!”過了一陣,哭聲低了下來,又過了一會,聽不見聲音了。我們出來一看,他正在那兒玩手指呢!後來,我和丈夫有了默契:每當他任性哭鬧時,我們照舊做自己的事,不理他,當然事後,少不了要給他講講道理。兒子鬧了幾次後,以後就很少出現這種行為了。

建議二: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必須狠下心來,一次也不能遷就,一旦給了孩子用任性來要脅父母的成功體驗,以後就麻煩了。

欣欣媽:有一天,欣欣從幼稚園回到家時,我正在趕一篇文章。他湊過來鬧著要我給他講故事,給他講道理也不聽,我有點火了。孩子一開始默默地流淚,見我沒理他,就哭起來,怎麼哄也哄不住,鬧騰了半天,最後還是給他講了個故事才算罷了。靜下來想想,覺得很對不起孩子:他一天沒見到媽媽了,我為什麼就捨不得那點時間來滿足他的合理要求而要等他犯性子呢?以後,我通常會認真滿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實在太忙的時候,就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先對他提出請求。這樣,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很少再跟我犯擰。

建議三:以合理的方式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滿足不了也可以在孩子之前先行請求體諒。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孩子任性發脾氣了再來答應孩子的要求。

俊俊媽:六一節,孩子爸爸給他買了一輛自動坦克。鄰居小朋友都很羡慕,想和他一起玩,孩子卻傲慢地拒絕了:“這是我爸爸剛給我買的,我還沒玩夠呢。”我趕緊勸說,可他就是不聽,還和我大鬧起來。就在我們吵鬧之際,那幾個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玩具玩起了集體遊戲,說說笑笑地很開心。這時,兒子不鬧不吵了,靜靜地看著他們,最後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換玩具,一起玩。那以後我學精了:經常給孩子創造一些集體活動的機會,孩子獨霸玩具的任性行為越來越少了。

建議四:預防因自我中心而導致的孩子任性,讓他和同伴一起玩耍、活動是捷徑之一。比如平時經常請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裡;適時地放孩子出去找夥伴;多帶孩子走親訪友等。

任性表現IV:要什麼就得有什麼

孩子心語:晚上我看電視。哇,可口可樂廣告!我要喝!媽媽說商店關門了,明天再去。那怎麼行,我現在就要!不行?看著吧,我小施幾招,你們就會乖乖地去給我買了。什麼招數呢?很簡單,先哭;再不行就喊,讓周圍的人都聽見;還不行,就在地上打滾或用頭撞牆。這幾招一用,大人們就會投降了。

媽媽道白:這孩子平常都跟著爺爺奶奶,平時說一不二,被寵慣了。老人自己也知道孩子的毛病,常當著孩子的面對我們數落他“任性,誰都得聽他的”,可我們真要管的時候,老人又總護著。

心理解析:“極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環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過,在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階段,這時如果家長遷就放任,讓孩子指揮一切,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就會過度膨脹,從而表現為極端任性,這在獨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體現尤為明顯。而老人當著孩子的面反復說他任性,更給了孩子一種心理暗示,進一步引導他朝著“任性”的方向發展。這叫做“標籤效應”。可以說,這種孩子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養”的結果。

當然,除了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現之外,孩子們還會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樣。但不論何種任性,除了有先天性的心理基礎外,更有後天培養環境的植造。事實上,任性,是家長與孩子之“戰”中家長敗北的結果。

任性之戰,一場輸不得的戰爭

親子之間是一種很奇特的關係,一方面相互依戀,一方面又互有攻守,有些像打仗。具體到任性這個問題,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進退攻守關係,孩子不斷任性胡鬧的過程,就是家長不斷喪失權威的過程。

我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生活上的關愛和智力上的啟蒙,隨之淡忘的就是家長權威的建造。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權威是必不可少的。這權威不是懼怕,不是恭順,不是畏首畏尾,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尊重。試想,如果孩子根本不尊重你這個人,又怎麼會尊重你的意見和建議?所以,如果說任性是孩子發起的一場指向成人權威的進攻,那麼,你是只許勝,不許敗的。稍有半步退讓,你輸掉的不僅有自己的權威,還有教育的效率和品質。

要想百戰不殆,惟有知己知彼。我們不妨從雙方心理上的演變來分析一下,看看這場任性之戰究竟是如何打響的—

百般滿足導致貪婪

愛孩子就要滿足孩子,這個觀念已經成了多數父母的信條。但孩子的欲望是沒有限度的,特別有時會提出一些並不合理的要求。以愛的名義,家長多會選擇退讓:就遷就他一次半次的吧!

可惜,一次之後並非家長希望的半次,而多是兩次、三次……不斷滿足讓孩子越發貪婪,直到有一天、有一次,家長認為要求離譜、不能再滿足了,一向有求必應的孩子便會遭遇到讓他們感覺突兀的拒絕。孩子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於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不善分辨;但他們的記憶力很好:上一次你可是滿足了我的喔!這次為什麼不行呢?戰爭的導火線就此點燃……

於心不忍貽誤戰機

但孩子一般不會一開始就真刀真槍,而是先試探,派出的充其量只是偵察兵,就算被你剿滅,也損失不大—他們可能本來就對被拒絕有所準備。但是面對理直氣壯、張小牙舞小爪的孩子,有些於心不忍的家長自己先理虧了:大人怎能跟孩子一般見識,算了,下不為例吧!這一來便讓孩子看到了有機可乘,從而抓住你的漏洞頻頻打擊:餡餅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勝利”要靠自己爭取耶!

一味退讓鑄成敗局

打仗本不能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就算被孩子鬧過幾回,家長如能當機立斷,沉下臉來,也還是有希望轉敗為勝的。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落個清淨一味割地求和,結果損失城池不重要,關鍵是長了對方的軍心,滅了自己的士氣。兵敗如山倒,等到孩子嘗到了甜頭長驅直入的時候,敗局其實已經鑄成。

但肩負著教育的責任,家長不能允許自己真的敗北,忍無可忍只好聲色俱厲、殊死反抗。這時帶來的傷害就大了,你認為你在拒絕他不合理的要求,他認為被拒絕的是正在萌動的自我,或者更嚴重的,他認為你已經不再愛他了。親子的和睦,孩子的成長,都有可能因此而蒙上陰影……

後果夠嚴重的,起因卻很簡單:就是最初的那一次半次的退讓。所以要想打贏這場仗,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一開始就站穩腳跟。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爾出現任性的行為,那麼,別著急,他還不能算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了任性的情形,行為就很可能會成為習慣,到那時,就算你多付出幾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徹底矯治了。所以,對你來說,最關鍵的就是—

別讓任性成為習慣

在這個問題上,幾位媽媽們的體會和建議很值得你參考。

璐璐媽:一個雙休日,我領著2歲多的女兒逛商店。我興致正高時,女兒卻莫名其妙地發起脾氣來,怎麼哄都不管用。沒辦法,只好抱起她往外走。就在蹲下去的瞬間,我突然發現:從孩子的眼光看去,眼前不是色彩斑斕的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發脾氣,原來和我感覺不一樣。

建議一: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看其行為是否可以理解,接下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辦了。(編者:其實璐璐的行為算不上是任性,可要是不理解孩子,反而責怪她任性,那她也許真會因為你的強化而“任性”了。)

洋洋媽:有一次就要吃飯了,兒子非要吃果凍不可,我拒絕了他,他就大聲哭鬧起來。我使個眼色給丈夫,我們先後走進裡屋,把他一個人留在客廳。開始,他仍然大聲哭喊:“給我果凍!”過了一陣,哭聲低了下來,又過了一會,聽不見聲音了。我們出來一看,他正在那兒玩手指呢!後來,我和丈夫有了默契:每當他任性哭鬧時,我們照舊做自己的事,不理他,當然事後,少不了要給他講講道理。兒子鬧了幾次後,以後就很少出現這種行為了。

建議二: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必須狠下心來,一次也不能遷就,一旦給了孩子用任性來要脅父母的成功體驗,以後就麻煩了。

欣欣媽:有一天,欣欣從幼稚園回到家時,我正在趕一篇文章。他湊過來鬧著要我給他講故事,給他講道理也不聽,我有點火了。孩子一開始默默地流淚,見我沒理他,就哭起來,怎麼哄也哄不住,鬧騰了半天,最後還是給他講了個故事才算罷了。靜下來想想,覺得很對不起孩子:他一天沒見到媽媽了,我為什麼就捨不得那點時間來滿足他的合理要求而要等他犯性子呢?以後,我通常會認真滿足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實在太忙的時候,就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先對他提出請求。這樣,孩子覺得受到了尊重,很少再跟我犯擰。

建議三:以合理的方式及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滿足不了也可以在孩子之前先行請求體諒。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等孩子任性發脾氣了再來答應孩子的要求。

俊俊媽:六一節,孩子爸爸給他買了一輛自動坦克。鄰居小朋友都很羡慕,想和他一起玩,孩子卻傲慢地拒絕了:“這是我爸爸剛給我買的,我還沒玩夠呢。”我趕緊勸說,可他就是不聽,還和我大鬧起來。就在我們吵鬧之際,那幾個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玩具玩起了集體遊戲,說說笑笑地很開心。這時,兒子不鬧不吵了,靜靜地看著他們,最後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換玩具,一起玩。那以後我學精了:經常給孩子創造一些集體活動的機會,孩子獨霸玩具的任性行為越來越少了。

建議四:預防因自我中心而導致的孩子任性,讓他和同伴一起玩耍、活動是捷徑之一。比如平時經常請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裡;適時地放孩子出去找夥伴;多帶孩子走親訪友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