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學步寶寶摔倒了爬起來繼續走

蒙特梭利給兒童早期發展分劃出11個敏感期, 其中之一就是“運動敏感期”, 又有人將其細分為“行走敏感期”, 從孩子一歲左右開始學會走路, 到兩歲左右結束, 行走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比較重要的一個, 持續大約一年左右。

大多數發展心理學家都認為, 學會行走, 對於孩子來說, 好比經歷了第二次分娩, 孩子從無助的狀態誕生出來, 演化為有自主能力的個體。 孩子內心有一股巨大的驅動力, 驅動著他們勇往直前, 不斷地練習這項新學會的技巧。

寶寶行走跟我們成年人行走相比, 有著天壤之別。 我們行走,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心中都有一個想要達到的目的地;而學步兒行走, 則是為了行走而行走, 所以你會看到他們在一個空間內不厭其煩地走來走去, 爬上爬下。 他不是為了走到一個什麼地方, 而是為了練習並完善自己行走的功能。

學會行走, 不僅僅是一個生理上的分水嶺, 也標誌著他們心理發展方面的重要里程碑:學會行走的孩子, 自我意識開始萌生, 他們樂於獨立探索世界, 開始掙脫成年人的束縛, 從蹣跚學步開始, 跌跌撞撞地, 然而又是義無反顧地, 走向獨立。

這段時期, 對我們成年人來說, 則是一場考驗。 一方面是體力上的考驗:原來那個毫不費力就能抱來抱去的小寶貝, 現在不甘於安安靜靜地躺在我們懷裡了,

Advertisiment
而是要自己到處走, 我們要花費更大的體力去跟隨他、保護他。 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考驗:原先孩子在我們懷裡, 我們替他完成所有的任務, 他幾乎很少有機會受傷;現在, 他哪兒都敢去, 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 尤其剛剛開始學步的寶寶, 對自己身體的把握還在發展階段, 很容易摔倒, 磕著碰著。 我們心疼孩子, 不忍心他受傷, 但是與此同時, 卻要時刻牢記——該鬆手時就鬆手, 才是真正有利於兒童發展的養育方式。

我們需要克服頭腦中的懶惰和私心:孩子總牽在自己手裡多省事兒啊!而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 就需要我們開動腦筋、時刻提高警惕, 有創造性地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同時也需要我們更加勤快, 照顧好寶寶的生活,

Advertisiment
比如及時更換孩子玩兒髒了的衣服, 給寶寶穿適合初學步的軟硬適宜的鞋。 如果寶寶還不能離開紙尿褲, 最好給寶寶穿適合學步的成長褲, 更換穿脫方便。

當然, 對我們最大的考驗, 是當孩子摔倒的時候。 我們的第一衝動就是:飛奔上前, 扶起孩子, 抱住他、保護他。 然而且慢!讓我們看一看孩子是否需要我們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

摔倒了, 對孩子來說, 是一場寶貴的體驗, 給他一次機會, 讓他認識到空間和自己之間的關係, 認識到自己能力的局限, 使得他意識到, 走路的時候還需要多觀察四周、觀察路面、調整自己走路的姿勢。 有了這場經驗, 他的思維和技巧都得到一次磨練, 也會有所改進。 經驗豐富了, 他對運動技巧的掌握才會純熟。

Advertisiment
行走也需要不斷練習, 並且容許寶寶出現意外事故。

當孩子摔倒之後, 如果他沒有覺得很疼, 沒有大哭, 我們就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吧, 接著走。 如果他疼了, 開始哭泣, 我們應該上前簡單地安撫他, “哦, 寶寶摔疼了是吧?沒關係, 下次注意。 ”千萬不要將摔跤怪罪於地面, 摔跤與否, 跟地面沒有關係, 更不能讓地面對孩子的行為負責任。 這個責任, 需要孩子自己承擔。 如果我們帶頭將責任推卸給他人, 甚至是沒有生命的道路, 那麼孩子也跟著學會推諉責任, 很難做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其實, 很多時候, 孩子摔倒後, 並沒有感覺怎樣的委屈, 甚至還覺得挺好玩兒。 只有在我們成年人流露出驚慌和心疼的心情之後,

Advertisiment
孩子才迎合我們的心理期待, 而開始放聲大哭。 如果我們把摔跤當成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經歷, 不大驚小怪, 孩子也會坦然面對這些小小的挫折, 摔倒了, 自己爬起來。

我們只需要記住這樣一條道理:不摔跟頭, 孩子就永遠學不會獨立走路。

如何幫助學步期寶寶:

*該鬆手時就鬆手, 才是真正有利於寶寶學步和身心發展的養育方式。

*當孩子摔倒時, 鼓勵他自己起來、繼續前進, 勝過責備他人或過度的呵護。

*為孩子學步營造安全的氛圍, 比如在地面上鋪軟墊子, 給寶寶戴護膝等。

* 選擇合身“小內褲”式的紙尿褲, 讓寶寶無拘無束更自由的探索世界

*建議不要給孩子穿帶“響笛兒”的鞋子, 孩子需要集中精力在自己身體運動協調性上, 帶響聲的鞋子會干擾他們的注意力,影響寶寶自己練習走路。

帶響聲的鞋子會干擾他們的注意力,影響寶寶自己練習走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