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笑, 不少父母僅僅看成是孩子活潑、健康的表現。 科學家卻獨具慧眼, 看到了笑的更深層意義, 那就是與智力發育的關係。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專家新近報告, 愛笑的孩子多較聰明, 聰明兒童對外界事物的發笑年齡比一般兒童更早, 次數也更多。 由此啟示人們:早期開發兒童智力又有新招, 即讓孩子多笑。
從寶寶的發育進程看, 一般生後2——3個月便可在父母逗引下發出微笑, 稱為天真快樂反應。 這是嬰兒與他人交往的第一步, 在心理發育上是一次飛躍, 對大腦發育是一種促進, 被譽為“一縷智慧的陽光”。
Advertisiment
具體做法是, 多向寶寶微笑, 或給以新奇的玩具、畫片等激發其“天真快樂反應”, 讓寶寶早笑、多笑、長大後智商會更高。
不過, 有些嬰兒笑得少, 每小時僅笑1——2次, 小臉嚴肅, 表情呆板, 乃是體內缺鐵所造成。 若能在1個星期內連續補鐵, 則嚴肅表情可逐漸消失, 代之以愉快的神情。 因此, 寶寶的笑臉還是瞭解其營養狀態的“螢光屏”。
哭
哭又如何?這種常令父母不安的行為與笑一樣, 也是嬰兒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精神活動。 哭是嬰兒說話之前與父母或周圍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 同樣有益於智力發育。
不僅如此, 啼哭動作可使寶寶的肺活量擴大, 並促進肺部組織發育,
Advertisiment
另外, 啼哭少不了流眼淚, 而淚水能沖洗眼眶的鹽、糖、蛋白質以及其它需要排泄的廢物, 保持眼球處於乾淨的環境中, 所含的殺菌物質還有預防眼病的作用。
不難理解, 孩子一天哭幾天不僅無害, 而且大有益處。 那種啼哭可能損害寶寶健康的擔憂沒有必要, 而用餵奶或給食物強行阻礙孩子啼哭的做法更非明智之舉。
當然, 啼哭也不能過分劇烈或持久, 遇到這種情況時宜從孩子的面部表情與手腳的動作中體察其意圖, 並予以滿足, 如餓了給予餵奶, 冷了給以保暖, 尿片濕了及時更換, 孩子的啼哭就會停止。
Advertisiment
惡作劇
假如孩子在你的鋼琴鍵上撒下糕點, 或將一隻毛毛蟲放到你的枕頭上——面對此種惡作劇行為(俗稱淘氣), 你會怎樣?苦笑?斥責?還是——
德國漢堡的兒童心理學家湯瑪斯.卡爾松為此向你道喜, 說明你的孩子智商較高。 他的觀察資料顯示, 愛搞點惡作劇的孩子富有創造性和想像力, 日後成才的可能性較循規蹈矩的孩子更大。
解釋是:惡作劇行為並非從天而降, 要設計出一個有新奇感的方案來, 需要動腦筋, 而且動腦筋的強度相當高, 決不遜於甚至超過做家庭作業, 這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無疑是一次催化。
同時, 惡作劇可增強兒童的獨立性。 因為此種行為的特點就是孩子以此來超越父母為其所規範的界限, 而獨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這種超越。
Advertisiment
總之, 搞點惡作劇對孩子有好處, 至少表明他開始動腦筋了。 一個惡作劇的行為的成功, 無疑是其創造力的一次爆發, 盲目地斥責甚至懲罰扼殺孩子的動腦積極性, 會妨礙孩子智力發展。 正確之舉是順其自然, 加以誘導, 將其動腦的積極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動上來。
爭吵
爭吵在幼兒之間可謂“家常便飯”。 假如你的孩子正在和其他孩子“舌戰”, 你該怎麼辦?
首先應該鼓勵。 因為爭吵是一種語言競爭, 為取勝必須選擇最流暢、最有邏輯性、最簡煉、最有說服力的語言駁斥對方, 故要求具備有較高的運用語言能力和駕馭語言的技巧。 爭吵無疑給他們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語言學習與訓練的良機。
Advertisiment
同時, 爭吵過程中思維活動始終處於高☆禁☆潮, 可促使其逐步學會分析、綜合、演繹、歸納等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不斷提高思考的敏捷性和邏輯性, 有益於大腦的發育與語言的發展。
不過, 正確的引導非常重要。 在內容上應選擇有意義的論題, 並努力挖掘深度和開拓廣度, 摒棄那些無聊或不健康的話題;在方法上要以科學與文明為基本原則, 教會他們使用優美健康的語言, 培養他們表達準確性與流暢性, 切忌動用粗話、髒話或野蠻行為。
最後要強調一點, 爭吵結束時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消除隔閡、相互諒解的機會, 以增強團結。
害羞
害羞, 通常被視為一種不良個性, 但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卻發現:害羞者的神經系統天生較發達, 智商較高。在社會交往中,害羞者由於自我意識強烈,變得更為敏感和機警,一遇到陌生人,便心跳加速,臉紅耳熱,手足無措。
生活中也不難看到,害羞者多較精明,勤于思考,富於創造力和實幹精神,對坎坷、挫折、失敗等的承受能力也較強,因而具有一定的優勢。
當然,害羞性格的消極一面也不可忽視,如不善辭令、臨陣膽怯退縮等。但只要引導孩子積極投入社會交往,廣交朋友,則消極一面可逐漸減輕或消失,父母不必為此憂慮。
“破壞”行為
給幼兒一本畫冊,他會一頁一頁地撕破,給他一件玩具,他玩一陣便將其拆開或砸壞,頗令父母苦惱。
其實,這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種表現。求知欲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幼兒由於智力和語言表達受限,只好採取另一種方式去探索與認識事物,這就是他們“破壞”行為的緣由。
幼兒對物體進行摔、撕、砸等破壞行為的心理動機,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開陌生事物之迷,或想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應儘量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活動,主動幫助孩子滿足其求知欲望。比如,買回一個新玩具,可先拆開讓孩子觀看,同時給予講解,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的智力,也可以減少“破壞事件”的發生。
智商較高。在社會交往中,害羞者由於自我意識強烈,變得更為敏感和機警,一遇到陌生人,便心跳加速,臉紅耳熱,手足無措。生活中也不難看到,害羞者多較精明,勤于思考,富於創造力和實幹精神,對坎坷、挫折、失敗等的承受能力也較強,因而具有一定的優勢。
當然,害羞性格的消極一面也不可忽視,如不善辭令、臨陣膽怯退縮等。但只要引導孩子積極投入社會交往,廣交朋友,則消極一面可逐漸減輕或消失,父母不必為此憂慮。
“破壞”行為
給幼兒一本畫冊,他會一頁一頁地撕破,給他一件玩具,他玩一陣便將其拆開或砸壞,頗令父母苦惱。
其實,這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種表現。求知欲是人類天生的一種心理現象,幼兒由於智力和語言表達受限,只好採取另一種方式去探索與認識事物,這就是他們“破壞”行為的緣由。
幼兒對物體進行摔、撕、砸等破壞行為的心理動機,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開陌生事物之迷,或想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應儘量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活動,主動幫助孩子滿足其求知欲望。比如,買回一個新玩具,可先拆開讓孩子觀看,同時給予講解,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的智力,也可以減少“破壞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