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寶寶不愛去幼稚園怎麼辦

幼稚園是寶寶進入社會的第一步, 在幼稚園中, 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 有精心設計的課程, 可以培養寶寶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集體生活還能讓寶寶學會與人交往和生活自理。 雖說進入幼稚園對寶寶的發展有著這麼多的好處, 可是, 上幼稚園對寶寶來說卻是一道大關。 又哭又鬧, 不想去上幼稚園的寶寶不在少數。

誠誠媽:

誠誠第一天去幼稚園的時候又哭又鬧, 到了幼稚園就沒事了。 接下來的幾天還算正常, 也沒怎麼哭鬧, 但是他好像一直情緒不太好, 回家脾氣很大,

Advertisiment
比以前愛哭(在幼稚園很少哭)。 我問他喜歡去幼稚園嗎?他只是搖頭也不說話。 後來我打電話給老師, 老師說他表現很好, 我也看過他在幼稚園的照片和視頻, 覺得他似乎也很快樂!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小波媽:

小波剛開始去幼稚園的時候很喜歡的, 可是送了快半年了, 有一次感冒拖了15天沒去, 結果再送去就很難, 一直哭不讓媽媽上班, 他也不去幼稚園, 怎麼辦?

甜甜媽:

我家甜甜, 從小性格開朗, 活潑好動, 很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 她一開始去幼稚園的時候很開心, 都沒有哭過。 直到最近, 甜甜不愛去幼稚園了, 問她也不說是為什麼, 問老師, 老師說甜甜表現還行啊, 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是好。

疑問:

寶寶第一次離開家,

Advertisiment
離開總是陪伴身邊的親人, 來到一個新的陌生的環境, 周圍是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朋友, 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另外, 幼稚園與家庭之間畢竟還是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寶寶在適應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 那麼, 寶寶都是由於哪些原因不想去幼稚園?寶寶不想去幼稚園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呢?

下面來聽聽專家釋疑。

專家劉麗湘:寶寶多大能上幼稚園?

由於現代工作節奏加快, 壓力增加, 許多父母忙於工作, 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 因此早早就將孩子送入幼稚園或托兒所。 還有的父母由於對早期教育過於迷信, 認為寶寶只有儘早進入幼稚園才能接受到更科學更專業的教育。 其實, 對於寶寶何時入園更科學、更合適,

Advertisiment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定論。

有專家認為, 如果過早地將孩子送入幼稚園, 一味強調對孩子的教育, 會忽視孩子的天性, 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就提出警告說, 把年齡不足3歲的孩子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育的危險。 英國兒童問題權威珀涅羅珀·裡奇博士也發出了同樣的警告, 她經過多年研究發現, 由父母養育的孩子比在托兒所、由保姆照顧或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得都更為優秀, 他們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於其他對照組的孩子。 裡奇和兩位牛津大學的教授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 結果發現, 從小被放在托兒所裡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富有攻擊性。

Advertisiment
兒童專家指出, 過早上托兒所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育、情感發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 另外他們的身體發育也遲緩, 神經萎縮, 腦發育異常, 這些都是與沒能得到一對一家庭關懷有關, 所以父母應該讓幼小的孩子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而不是過早地將他們送到托兒所。 比杜爾夫強調, 最好的托兒所最負責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 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 父母共同養育是最理想的方式。

當然了, 寶寶終究還是要進入幼稚園接受教育的, 那麼父母應如何做出決策, 到底什麼時候送寶寶去幼稚園合適呢?一般來說, 寶寶到了2歲,

Advertisiment
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萌芽, 開始喜歡社會交往, 同時寶寶也能獨立行走、語言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能聽明白日常用語。 如果寶寶的控制能力具備, 協調性也非常好, 能夠自己吃飯、自己去廁所, 同時爸爸媽媽也希望寶寶去幼稚園, 那麼這時送寶寶去幼稚園, 不會給幼稚園老師帶來過大的工作壓力, 爸爸媽媽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寶寶入園時機就比較成熟。



專家李玲:寶寶為什麼不愛去幼稚園?

寶寶哭鬧, 不愛去幼稚園, 究其生理、心理原因, 大概有以下幾點:

1.分離焦慮帶來的情緒和生理問題

爸爸媽媽把寶寶送去幼稚園, 會讓寶寶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從而引起分離焦慮。 所謂的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適當的分離焦慮是寶寶正常的心理反應,只要爸爸媽媽能夠幫助寶寶疏導情緒,絕大多數寶寶在入園後會漸漸發現自己並沒有被爸爸媽媽“拋棄”,自己仍然是爸爸媽媽的“親親寶貝”。

寶寶入園一段時間後,已經基本適應幼稚園集體生活,情緒穩定,能跟著教師投入到保教活動中,但是有些孩子卻因為感冒、咳嗽或腹瀉等缺勤,無法來上幼稚園。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分離焦慮症的後期延續。1個月的新環境適應使孩子“身心交瘁”,自然造成抵抗力的下降,出現所謂入園1個月後的感冒等症狀。父母和老師卻以為寶寶已經適應了,開始提新的要求,寶寶得不到修整,於是以“病”來調整自己。因此,為了鞏固成果,父母和老師不要馬上對寶寶提出新的要求,而是讓他感覺到安全和舒適,並且注意身體上的照顧。

2.生活習慣和秩序被打亂

2-3歲的寶寶很敏感,這個時候的寶寶在家裡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固定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秩序,而去幼稚園之後,突然打亂了他原來熟悉的生活秩序和習慣,新的生活秩序如果跟原來的差別過大,就會讓寶寶感到恐懼和不安,所以會哭鬧,不願意去幼稚園。

3.不適應幼稚園環境寶寶剛進入幼稚園,是從熟悉的環境突然到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他無法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安全感,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和周圍的人相處,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怎麼做,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並通過哭泣來發洩自己害怕的情緒,不想再去幼稚園。

4.家園差異造成的挫折感

寶寶在家是被眾星捧月般呵護和照顧著的,家裡的大人都圍著他轉,但是到了幼稚園,不再是大家矚目的中心,並且被要求和其他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老師也要同時照顧好多小朋友,不會對他特別關注,敏感的寶寶就會察覺到各種“待遇”上的差異,從而產生挫折感,對幼稚園失去興趣。

5.寶寶的個性問題

有的寶寶個性比較膽小、內向,或是不喜歡與他人相處,這樣的寶寶在幼稚園顯得不太合群,也不容易得到老師的關注。一旦寶寶在幼稚園被老師批評,或是跟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他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在屢屢受挫之後,便不想再去幼稚園了。



專家康建琴: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

寶寶上幼稚園習慣不習慣,喜歡不喜歡幼稚園,關鍵在於父母有沒有給寶寶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寶寶不想去幼稚園的時候能否給予他正確的情緒疏導。

1.入園前準備

1)帶寶寶到將要去的幼稚園參觀

讓寶寶看看,幼稚園的院牆上畫著什麼;大門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的,如果有畫,要給寶寶講一講,加深寶寶對幼稚園的好感。有些幼稚園允許參觀,那就可以帶著寶寶參觀一番,並且告訴寶寶,這將是你要去的幼稚園,這裡一切都很好,有很多玩具,還有很多的小朋友。這樣可以緩解寶寶對陌生環境的焦慮感,也更容易進入幼稚園生活。

2)和寶寶一起做親子遊戲

這些親子遊戲最好是寶寶即將進入的幼稚園所要做的親子遊戲,爸爸媽媽帶寶寶一起做這些遊戲,能夠讓寶寶對幼稚園快速熟悉起來,也能讓寶寶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因為媽媽會玩的遊戲,老師也會玩。

3)培養寶寶獨立自理能力

在寶寶上幼稚園之前,媽媽在家要訓練寶寶學會自己吃飯,不挑食,學會自己脫褲子上廁所。這樣寶寶進入幼稚園之後,即便老師在生活細節上照顧不周,寶寶也能很好地適應。

4)安排好寶寶的作息

寶寶在家的時候,媽媽也可以有意地按幼稚園作息時間安排寶寶的活動。如幫助寶寶建立適宜的午睡習慣,一般幼稚園的午睡安排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半。早上入園時間為8時左右,晚間睡眠時間最好不要晚于9時。

5)在家中建立必要的規則

讓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如飯前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處等,不要讓寶寶在家中隨心所欲、毫無規則意識,否則孩子入園後,面對幼稚園的各項要求會無所適從。

6)讓寶寶學會用語言表達願望

寶寶在家的時候,跟父母交流可能不用說話,僅僅一個表情或一個動作就能讓父母明白他的需要。但到幼稚園以後,有些表情和動作就難以被老師或同伴理解,以至寶寶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會使他們感到委屈,從而影響孩子上幼稚園的情緒。因此,要告訴寶寶在幼稚園有什麼需求要主動跟老師說。另外,父母對孩子說話時,也要儘量清楚、禮貌、語氣溫和,發音準確,不要用疊音字。

7)培養寶寶與人交往的能力

從寶寶入幼稚園起,就標誌著集體生活的開始。與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寶寶將與許多小夥伴一起生活。因此,父母應教寶寶學會關心他人,與同伴分享玩具與食品,體驗交往的樂趣,幫助和安撫身處困難環境的人。平時有空家長也可有意為寶寶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寶寶在具體的交往環境中學會與人交往。

2.正確的情緒疏導

1)表現出積極態度

爸爸媽媽早上送寶寶去幼稚園,與寶寶的告別應該簡短親切,如果父母猶豫或延長他們的告別時間,寶寶跟父母就更難分開(但是一定不能偷偷溜走,否則寶寶可能對父母失去信任)。把寶寶交給老師後,微笑著摟一摟他,精神勃勃地走出門。就算感到傷感,父母也不要說:“我想你。”當然,寶寶在哭,父母要硬著心腸走出教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老師會説明寶寶很快平靜下來。如果寶寶確實很難安頓下來,父母可以征得老師同意,下午早一點兒來接,或第二天早上在教室多待一會兒。

2)為寶寶建立安全感

因為分離能觸發被拋棄的感覺,因此在送寶寶去幼稚園的第一個月,父母應該盡可能保持孩子的生活有規律。家庭應避免旅遊,不要換新保姆。在送寶寶去幼稚園的路上,講清楚要去哪兒,什麼時候會回來接他,如父母可以說:“你和老師、小朋友待在一起的時候,媽媽去上班,你吃完晚飯我就來接你。記住,媽媽和爸爸一定來接你。”父母可以考慮留下一些東西,如一條圍巾或一塊手絹給孩子,作為將會來接他的一個具體的提示。

3)接納寶寶的負面情緒

寶寶哭鬧著不想去幼稚園,爸爸媽媽首先要讓自己平靜下來,千萬不要著急。爸爸媽媽要對寶寶的負面情緒表示接納,如“哦,我知道了,寶寶不想去幼稚園”,“我能感覺到你現在很不高興”等。接下來爸爸媽媽可以問問寶寶不想去幼稚園的原因,但不要直接問“你為什麼不想去幼稚園?”因為對於年幼的寶寶來說,語言發展有限,可能無法直接回答這樣的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問“寶寶今天在幼稚園開心嗎?”“寶寶最喜歡幼稚園的哪個小朋友或者哪個老師?”“寶寶不喜歡誰?”等等,用這樣聊天的方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在幼稚園的不開心,也幫助孩子疏導心裡的負面情緒。

適當的分離焦慮是寶寶正常的心理反應,只要爸爸媽媽能夠幫助寶寶疏導情緒,絕大多數寶寶在入園後會漸漸發現自己並沒有被爸爸媽媽“拋棄”,自己仍然是爸爸媽媽的“親親寶貝”。

寶寶入園一段時間後,已經基本適應幼稚園集體生活,情緒穩定,能跟著教師投入到保教活動中,但是有些孩子卻因為感冒、咳嗽或腹瀉等缺勤,無法來上幼稚園。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分離焦慮症的後期延續。1個月的新環境適應使孩子“身心交瘁”,自然造成抵抗力的下降,出現所謂入園1個月後的感冒等症狀。父母和老師卻以為寶寶已經適應了,開始提新的要求,寶寶得不到修整,於是以“病”來調整自己。因此,為了鞏固成果,父母和老師不要馬上對寶寶提出新的要求,而是讓他感覺到安全和舒適,並且注意身體上的照顧。

2.生活習慣和秩序被打亂

2-3歲的寶寶很敏感,這個時候的寶寶在家裡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固定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秩序,而去幼稚園之後,突然打亂了他原來熟悉的生活秩序和習慣,新的生活秩序如果跟原來的差別過大,就會讓寶寶感到恐懼和不安,所以會哭鬧,不願意去幼稚園。

3.不適應幼稚園環境寶寶剛進入幼稚園,是從熟悉的環境突然到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他無法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安全感,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和周圍的人相處,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怎麼做,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並通過哭泣來發洩自己害怕的情緒,不想再去幼稚園。

4.家園差異造成的挫折感

寶寶在家是被眾星捧月般呵護和照顧著的,家裡的大人都圍著他轉,但是到了幼稚園,不再是大家矚目的中心,並且被要求和其他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老師也要同時照顧好多小朋友,不會對他特別關注,敏感的寶寶就會察覺到各種“待遇”上的差異,從而產生挫折感,對幼稚園失去興趣。

5.寶寶的個性問題

有的寶寶個性比較膽小、內向,或是不喜歡與他人相處,這樣的寶寶在幼稚園顯得不太合群,也不容易得到老師的關注。一旦寶寶在幼稚園被老師批評,或是跟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他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在屢屢受挫之後,便不想再去幼稚園了。



專家康建琴: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

寶寶上幼稚園習慣不習慣,喜歡不喜歡幼稚園,關鍵在於父母有沒有給寶寶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寶寶不想去幼稚園的時候能否給予他正確的情緒疏導。

1.入園前準備

1)帶寶寶到將要去的幼稚園參觀

讓寶寶看看,幼稚園的院牆上畫著什麼;大門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的,如果有畫,要給寶寶講一講,加深寶寶對幼稚園的好感。有些幼稚園允許參觀,那就可以帶著寶寶參觀一番,並且告訴寶寶,這將是你要去的幼稚園,這裡一切都很好,有很多玩具,還有很多的小朋友。這樣可以緩解寶寶對陌生環境的焦慮感,也更容易進入幼稚園生活。

2)和寶寶一起做親子遊戲

這些親子遊戲最好是寶寶即將進入的幼稚園所要做的親子遊戲,爸爸媽媽帶寶寶一起做這些遊戲,能夠讓寶寶對幼稚園快速熟悉起來,也能讓寶寶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因為媽媽會玩的遊戲,老師也會玩。

3)培養寶寶獨立自理能力

在寶寶上幼稚園之前,媽媽在家要訓練寶寶學會自己吃飯,不挑食,學會自己脫褲子上廁所。這樣寶寶進入幼稚園之後,即便老師在生活細節上照顧不周,寶寶也能很好地適應。

4)安排好寶寶的作息

寶寶在家的時候,媽媽也可以有意地按幼稚園作息時間安排寶寶的活動。如幫助寶寶建立適宜的午睡習慣,一般幼稚園的午睡安排在中午12點至下午2點半。早上入園時間為8時左右,晚間睡眠時間最好不要晚于9時。

5)在家中建立必要的規則

讓寶寶養成良好的習慣,如飯前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處等,不要讓寶寶在家中隨心所欲、毫無規則意識,否則孩子入園後,面對幼稚園的各項要求會無所適從。

6)讓寶寶學會用語言表達願望

寶寶在家的時候,跟父母交流可能不用說話,僅僅一個表情或一個動作就能讓父母明白他的需要。但到幼稚園以後,有些表情和動作就難以被老師或同伴理解,以至寶寶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會使他們感到委屈,從而影響孩子上幼稚園的情緒。因此,要告訴寶寶在幼稚園有什麼需求要主動跟老師說。另外,父母對孩子說話時,也要儘量清楚、禮貌、語氣溫和,發音準確,不要用疊音字。

7)培養寶寶與人交往的能力

從寶寶入幼稚園起,就標誌著集體生活的開始。與獨生子女家庭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寶寶將與許多小夥伴一起生活。因此,父母應教寶寶學會關心他人,與同伴分享玩具與食品,體驗交往的樂趣,幫助和安撫身處困難環境的人。平時有空家長也可有意為寶寶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寶寶在具體的交往環境中學會與人交往。

2.正確的情緒疏導

1)表現出積極態度

爸爸媽媽早上送寶寶去幼稚園,與寶寶的告別應該簡短親切,如果父母猶豫或延長他們的告別時間,寶寶跟父母就更難分開(但是一定不能偷偷溜走,否則寶寶可能對父母失去信任)。把寶寶交給老師後,微笑著摟一摟他,精神勃勃地走出門。就算感到傷感,父母也不要說:“我想你。”當然,寶寶在哭,父母要硬著心腸走出教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老師會説明寶寶很快平靜下來。如果寶寶確實很難安頓下來,父母可以征得老師同意,下午早一點兒來接,或第二天早上在教室多待一會兒。

2)為寶寶建立安全感

因為分離能觸發被拋棄的感覺,因此在送寶寶去幼稚園的第一個月,父母應該盡可能保持孩子的生活有規律。家庭應避免旅遊,不要換新保姆。在送寶寶去幼稚園的路上,講清楚要去哪兒,什麼時候會回來接他,如父母可以說:“你和老師、小朋友待在一起的時候,媽媽去上班,你吃完晚飯我就來接你。記住,媽媽和爸爸一定來接你。”父母可以考慮留下一些東西,如一條圍巾或一塊手絹給孩子,作為將會來接他的一個具體的提示。

3)接納寶寶的負面情緒

寶寶哭鬧著不想去幼稚園,爸爸媽媽首先要讓自己平靜下來,千萬不要著急。爸爸媽媽要對寶寶的負面情緒表示接納,如“哦,我知道了,寶寶不想去幼稚園”,“我能感覺到你現在很不高興”等。接下來爸爸媽媽可以問問寶寶不想去幼稚園的原因,但不要直接問“你為什麼不想去幼稚園?”因為對於年幼的寶寶來說,語言發展有限,可能無法直接回答這樣的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問“寶寶今天在幼稚園開心嗎?”“寶寶最喜歡幼稚園的哪個小朋友或者哪個老師?”“寶寶不喜歡誰?”等等,用這樣聊天的方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在幼稚園的不開心,也幫助孩子疏導心裡的負面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