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寶寶小便便裡的健康大哲學

留心寶寶的排尿情況, 可以就此來判斷寶寶的健康——
“噓噓”, 細心的媽媽不僅會適當地訓練寶寶, 使寶寶形成好的排尿習慣, 而且會留心寶寶的排尿情況來判斷寶寶健康與否。
尿液是寶寶新陳代謝的產物, 正常寶寶的尿液顏色無色或稍黃, 外觀基本清亮透明, 放置片刻後底層會稍有沉澱。 但是, 你知道嗎?媽媽還可以注意通過寶寶尿液顏色的變化、寶寶尿液的量和次數來判斷寶寶的身體健康呢!

乳白色尿
寶寶排在尿盆中的尿液呈乳白色, 似淘米水樣。 在寒冷季節出現這種情況, 這實際上是尿中鹽類結晶析出的緣故,

Advertisiment
不必擔心;另外當寶寶進食含磷酸鹽和碳酸鹽較多的食物, 如菠菜、莧菜等綠色蔬菜或香蕉、橘子等水果時, 尿液中的鹽類也會增多, 使尿變混, 呈乳白色, 此種乳白色尿通常情況下對寶寶的健康無害。 但是, 乳白色尿也可能是病兆, 比如尿路感染時出現的膿尿。

如何判斷是否是膿尿?
膿尿寶寶通常有尿痛或尿急等表現, 但也有的寶寶表現不太明顯。 把盛有乳白色尿液的痰盂放在爐子上慢慢加熱煮沸, 或在尿液中倒入等量的開水。 如果是鹽類沉澱的尿液就會立即變清;如是膿尿仍呈白色渾濁狀, 則應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防治新主張
鹽類結晶性乳白色尿:應鼓勵寶寶多喝水, 必要時可口服維生素C,

Advertisiment
一般幾天後乳白色尿就會消失。
膿尿:首先應尋找病因, 若是尿路感染引起的膿尿, 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泌尿道濃度高且細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療。

血尿
血尿一般分為肉眼血尿和鏡下血尿。 肉眼血尿是指用肉眼能見到尿液呈血樣或洗肉水樣, 鏡下血尿則僅在顯微鏡下見到紅細胞。 血尿是寶寶腎臟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 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 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腎小球性血尿, 指血尿來源於腎小球, 如腎小球腎炎;另一類是非腎小球性血尿, 血尿來源於腎小管或尿道。 另外, 某些全身疾病也可致血尿, 如各種出血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熱)。 其他如發熱等也可以致暫時性血尿。

Advertisiment

防治新主張
若出現血尿則應儘早去醫院做檢查, 根據病情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對於腎小球腎炎, 應限制鹽和高蛋白質食物的攝入, 以減輕腎臟負荷;對於出血性疾病, 應限制寶寶的活動, 以免摔著、碰著引起內臟和腦內出血而危及生命。 另根據醫囑對寶寶精心照料, 以防意外。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患腎病的孩子抵抗力較差, 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這樣又會影響和加重腎臟的病變。 有些腎臟疾病如腎小球腎炎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 因此要增強寶寶的抵抗力, 尤其要注意預防感冒、急性咽炎和扁桃體炎。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讓寶寶經常參加戶外活動, 進行空氣浴、水浴和日光浴的鍛煉, 增強體質也有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

Advertisiment

蛋白尿
尿中蛋白含量超過正常範圍時稱之為蛋白尿, 蛋白尿在腎臟疾病, 尤其是腎小球疾病最常見, 有時是最早出現的臨床表現, 但蛋白尿也可見於某些非腎臟疾病。 寶寶蛋白尿常見於以下情況:暫時性蛋白尿(又稱功能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又稱體位性蛋白尿)、無症狀性持續性蛋白尿(又稱持續性良性蛋白尿)、原發性和繼發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原發性腎小管間質疾病。

防治新主張
在醫院進行正常的治療時, 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飲食調理。 對於急性腎小球腎炎的寶寶, 應嚴格限制水、鹽和蛋白質的攝入;而對於大量蛋白尿的腎病綜合征寶寶, 則不宜限制蛋白質飲食。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讓寶寶經常參加戶外活動,

Advertisiment
進行空氣浴、水浴和日光浴的鍛煉, 增強體質也有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

尿少但次數多
由於寶寶發育尚未成熟, 容易受外界環境、暗示性語言等影響, 其控制力、抗壓力及表達能力還比較差, 所以, 只要是受到輕微刺激, 包括殘尿對包皮和陰部的刺激、不舒適的衣褲的摩擦、潺潺的水聲、口哨聲等都會令寶寶產生尿意。
寶寶正常情況下晝夜排尿8~15次, 如排尿次數明顯增多, 超過了上述範圍, 而尿總量並不增加, 每次的尿量還很少, 那麼媽媽可要注意寶寶其他的反應。
尿少但次數多, 通常是以下幾種疾病的預警:
1.神經性尿頻, 是指寶寶膀胱逼尿肌發育不良, 神經不健全, 可發生白天點滴性多尿, 可達20~30次, 但是夜間排尿正常, 有反復發作趨勢,尿化驗檢查正常。
2.炎症刺激可使神經感受閾值降低,尿意中樞處於興奮狀態,產生尿頻,並且尿量減少,因此,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腎盂腎炎、慢性陰☆禁☆莖頭包皮炎、外☆禁☆陰炎等都可出現尿頻,同時往往會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狀,如果寶寶不會訴說,常會排尿時哭叫。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結石、異物等,也會出現尿頻。

防治新主張
如果寶寶尿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那麼媽媽應該從訓練寶寶養成良好的“噓噓”習慣做起,儘早使寶寶對“噓噓”形成條件反射;如果寶寶的尿頻由感染引起,那麼必須進行徹底的治療,並且應遵守醫囑。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很小的寶寶由於平時一直使用一次性尿布,因而尿道口的黏膜一直與潮濕的一次性尿布接觸,由於受浸漬而容易引起炎症,因此媽媽要注意寶寶局部的清潔衛生,勤洗澡換衣;另外媽媽要監督稍大的寶寶不要養成玩弄外生☆禁☆殖☆禁☆器的不良習慣。

尿量多
寶寶的正常尿量隨年齡而異。除泌尿系本身外尚與其他影響因素有關,諸如液體攝入量、不顯性失水(體溫、活動量、呼吸狀態、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精神因素及藥物影響等,故個體差異較大。一般而言,新生兒每天尿量為400ml,嬰幼兒為400~600ml,學齡前為600~800ml,學齡期為800~1400ml。
如果寶寶的尿量明顯增多,且超過以上標準,則為多尿。在生理情況下,寶寶喝的水多,當然“噓噓”也多。寶寶在正常情況下每千克體重需水量:0~1歲為120~160毫升,1~2歲為120~150毫升,2~3歲為110~140毫升。媽媽可以按照這個標準來給寶寶喝水,要注意上面標準中包括飯菜中的水分。
如果天氣熱或活動量大,飲水量還可以適量增加。在病理情況下,寶寶多尿最常見的是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起病較急,寶寶會出現煩渴、多飲、多尿、身體消瘦等症狀,同時疲乏乏力、萎靡不振,嚴重時可出現休克、昏迷等表現。

防治新主張
生理性的多尿,媽媽應該以控制寶寶的飲水量為主要措施;如果寶寶的多尿是由糖尿病等引起,媽媽應該儘早帶寶寶到醫院進行治療,因為寶寶的血糖長期控制不滿意,可損害眼睛、併發白內障,還會導致腎臟的損害。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患糖尿病的寶寶免疫功能較差,容易發生各種感染性疾病,較常見也有泌尿道急慢性☆禁☆感染,必須及早積極治療,因為其治療效果較正常寶寶要差,如果其泌尿道急慢性☆禁☆感染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又可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

有反復發作趨勢,尿化驗檢查正常。
2.炎症刺激可使神經感受閾值降低,尿意中樞處於興奮狀態,產生尿頻,並且尿量減少,因此,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腎盂腎炎、慢性陰☆禁☆莖頭包皮炎、外☆禁☆陰炎等都可出現尿頻,同時往往會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狀,如果寶寶不會訴說,常會排尿時哭叫。
3.非炎症刺激,如尿路結石、異物等,也會出現尿頻。

防治新主張
如果寶寶尿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那麼媽媽應該從訓練寶寶養成良好的“噓噓”習慣做起,儘早使寶寶對“噓噓”形成條件反射;如果寶寶的尿頻由感染引起,那麼必須進行徹底的治療,並且應遵守醫囑。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很小的寶寶由於平時一直使用一次性尿布,因而尿道口的黏膜一直與潮濕的一次性尿布接觸,由於受浸漬而容易引起炎症,因此媽媽要注意寶寶局部的清潔衛生,勤洗澡換衣;另外媽媽要監督稍大的寶寶不要養成玩弄外生☆禁☆殖☆禁☆器的不良習慣。

尿量多
寶寶的正常尿量隨年齡而異。除泌尿系本身外尚與其他影響因素有關,諸如液體攝入量、不顯性失水(體溫、活動量、呼吸狀態、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精神因素及藥物影響等,故個體差異較大。一般而言,新生兒每天尿量為400ml,嬰幼兒為400~600ml,學齡前為600~800ml,學齡期為800~1400ml。
如果寶寶的尿量明顯增多,且超過以上標準,則為多尿。在生理情況下,寶寶喝的水多,當然“噓噓”也多。寶寶在正常情況下每千克體重需水量:0~1歲為120~160毫升,1~2歲為120~150毫升,2~3歲為110~140毫升。媽媽可以按照這個標準來給寶寶喝水,要注意上面標準中包括飯菜中的水分。
如果天氣熱或活動量大,飲水量還可以適量增加。在病理情況下,寶寶多尿最常見的是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起病較急,寶寶會出現煩渴、多飲、多尿、身體消瘦等症狀,同時疲乏乏力、萎靡不振,嚴重時可出現休克、昏迷等表現。

防治新主張
生理性的多尿,媽媽應該以控制寶寶的飲水量為主要措施;如果寶寶的多尿是由糖尿病等引起,媽媽應該儘早帶寶寶到醫院進行治療,因為寶寶的血糖長期控制不滿意,可損害眼睛、併發白內障,還會導致腎臟的損害。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患糖尿病的寶寶免疫功能較差,容易發生各種感染性疾病,較常見也有泌尿道急慢性☆禁☆感染,必須及早積極治療,因為其治療效果較正常寶寶要差,如果其泌尿道急慢性☆禁☆感染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又可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