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小津是個活潑可愛的4歲胖寶寶,
因感冒被帶到小兒科門診來。
醫生檢查後問媽媽:“小津一定是吃奶嘴或含著奶瓶睡覺長大的,
對不對?”媽媽很驚訝地問醫生:“您怎麼會知道的呢?”醫生說:“看小津的暴牙和滿嘴的蛀牙就猜到了”。
例二:
小年已是2歲多的小女孩,
體重只有10千克。
由於發育得不好,
被帶到小兒科門診就醫。
經過瞭解,
得知小年拒絕學習用碗筷吃東西,
一直習慣用奶瓶進食。
平時做事缺乏信心,
性格孤僻。
在排除了其他原因後,
醫生要求家長馬上給小年斷奶瓶,
學習用碗筷吃東西。
關於斷奶瓶的誤區
Advertisiment
說到斷奶,
大家都已有了明確的地認識;但說到斷奶瓶,
許多人都會不以為然,
認為這不是個問題。
其實不然。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
家長不能正確使用奶瓶或不能及時給孩子斷奶瓶所引起的後遺症有多麼嚴重。
小津媽媽沒有在他睡著後及早把奶瓶拿出,
造成孩子的牙齒問題;小年則因為過久地依賴奶瓶,
對她生理和心理的成長和發育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兒科門診,
常常有不少家長會問:斷奶瓶真有這麼重要嗎?不斷奶瓶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在回答這些問題前, 有必要瞭解一下嬰兒各成長階段的生理變化和生存需求。 這樣你才會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斷奶瓶對孩子牙齒的發育和自信的培養有多重要。
Advertisiment
寶寶的月齡分期變化
出生後到12個月內的嬰兒,
其生長發育比任何時期的嬰兒都快,
從附表一中,
我們可以看到哺育階段嬰兒的生理變化,
出生至4~6個月稱作授乳期,
從4~6個月到1歲稱作過渡期,
1歲以上稱為成長期。
分期飲食與餐具配合
出生3個月後的這段時期,
寶寶口咽協調性慢慢成熟,
消化酶素:如胰蛋白、澱粉、脂肪等消化酶,
也漸趨成熟;在6個月到1周歲之間,
乳齒也逐漸長出。
此時小寶寶便應嘗試固體食物。
當嬰兒由流質食物,
過渡到固體食物,
這段時期我們稱為過渡期。
這一時期的副食品選擇,
可參考表二。
到1歲以後的成長期時, 小寶寶便開始嘗試大人的食物。 在添加固體食物後, 大人要逐漸減少用奶瓶餵食的次數,
Advertisiment
何時該“斷奶瓶”
前面提到,
寶寶在4~6個月大後,
便開始進入所謂的“過渡期”,
所以孩子6個月後父母便應開始做斷母奶的準備。
到小孩1歲左右時,
可在停止母乳餵養後,
把奶瓶也逐步換掉,
統統改成用杯碗餵食。
自然,
同時也應把吃奶嘴及含著奶瓶邊吃邊睡的壞習慣戒掉。
不“斷奶瓶”的後果
確實, 不少父母不在意小孩1歲後繼續用奶瓶餵食。 有的孩子到2、3歲還含著奶瓶邊吃邊睡, 不是照樣長得白白胖胖嗎?“斷奶瓶”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不斷奶瓶又會怎樣?在臨床上確實看到有不少因為不斷奶瓶引起的後果,
Advertisiment
A.奶瓶性牙齒和奶瓶性蛀牙
斷奶瓶就是逐步斷掉奶瓶餵食,
自然也有斷奶嘴的用意。
小孩長牙後,
便應把吃奶嘴、吃手指、含奶瓶睡覺等習慣儘量戒掉,
以免對乳牙造成影響,
產生“奶瓶性牙齒”和“奶嘴性蛀牙”。
“奶瓶性蛀牙”好發於18個月以內的嬰幼兒, 大部分發生在含著奶瓶邊吃邊睡的小孩身上。 據統計, 其盛行率高達30%至50%, 為3歲內幼兒最常見的牙齒問題。 由於18個月內的嬰幼兒較少到牙科求診, 所以大部分是兒科醫師發現而轉介的。 除了兒童蛀牙值得家長注意外,
Advertisiment
“奶瓶性蛀牙”往往會造成牙齒表面的空洞化,
使牙齒表面粗糙,
成為日後容易蛀牙的因素。
所以若能避免“奶瓶性蛀牙”,
確實可以預防日後發生兒童蛀牙的機會;
“奶瓶性蛀牙”多發於非母乳餵養兒身上。
最佳的預防方式自然是鼓勵母乳餵養。
另外,
避免含著奶瓶睡覺。
家長可以在喂完奶以後用裝開水的奶瓶繼續餵食,
這樣可以達到清潔功效。
在小孩睡著後,
一定要記著把奶瓶從他嘴中取出,
千萬不能讓他養成噙著奶嘴睡覺的壞習慣。
只有這樣,
才有可能避免奶嘴牙齒的產生。
在兒科門診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很多3~4歲的小朋友就診時仍含著奶嘴或以奶瓶進食。他們大部分都有暴牙及蛀牙現象。長時間的咬奶嘴,造成上鄂牙齒無法正常垂直的往下成長,必將導致暴牙的形成。
同樣,長期含著奶瓶邊吃邊睡的嬰幼兒,也會造成暴牙、蛀牙和鵝口瘡(一種念珠球黴菌的口腔感染)的情形。
B.缺乏自信和責任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奶嘴性”和“奶瓶性”牙齒(暴牙)及“奶瓶性蛀牙”外,有不少國外研究報告顯示:小孩越早脫離奶瓶餵食,改成自己能拿著杯子喝奶,越能提早建立自信和責任感。對小孩將來是否有獨立和負責任的個性,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不斷奶瓶除了對小孩的生理健康造成影響外,其心理上的發育或多或少也會產生影響。篇首提到的小年小朋友就是這種情形的代表,家長們不可掉以輕心呀。
寶寶如何順利“斷奶瓶”
要寶寶從奶瓶餵食馬上變成以杯子餵食,相信會有一定的困難。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並採取漸進的方式才好。
以下方法可供家長參考:
方法一
儘量不用安撫奶嘴。現在許多家長為了圖省事、不讓孩子哭,喜歡用安撫奶嘴。孩子吃奶時用奶瓶,不吃奶時仍一直噙著安撫奶嘴,極易出現奶嘴性牙齒。比不用安撫奶嘴的孩子更難斷掉奶瓶。長期使用安撫奶嘴,還會導致唇型的改變。可謂壞處多多。
方法二
寶寶在6個月時,大部分會自行拿得動小杯子。這段時間也是長牙的時候,小孩會特別喜歡咬東西。父母這時候可以給寶寶一個學習杯子,讓他們開始熟悉不同的餐飲工具,另外,餵食其他副食品也儘量用勺子、碗和筷子。
方法二
要避免寶寶躺著喝奶的習慣。有不少父母會讓小孩躺著喝奶,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研究發現,躺著喝奶容易造成小孩嗆奶,增加中耳炎的發生率。另外,用杯子躺著喝奶是不可能辦到的事。
方法三
鼓勵寶寶和其他家族成員,與較大小孩一起在餐桌進食,營造一個正常的大人用餐環境,讓寶寶適應。越早熟悉大人的食物及用餐環境,寶寶便越容易適應。父母也可以買一把高腳椅放在餐桌旁。因為當同桌進餐時,其他人尤其較大小孩的用餐習慣,可以作為寶寶很好的榜樣和學習物件。要知道,寶寶也希望能趕快長大呢!
結語
讀了本文,不斷奶瓶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想必您已經很清楚了。我們深信家長們對這個問題有了充分瞭解後,小寶寶們都能及時、順利地斷掉奶瓶。我們期待著:“奶嘴性”和“奶瓶性”牙齒(暴牙),及“奶瓶性蛀牙”的孩子越來越少,擁有一副潔白、整齊的牙齒,健康自信地成長著的孩子越來越多!
給孩子及時斷奶瓶,您做到了嗎?
才有可能避免奶嘴牙齒的產生。 在兒科門診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很多3~4歲的小朋友就診時仍含著奶嘴或以奶瓶進食。他們大部分都有暴牙及蛀牙現象。長時間的咬奶嘴,造成上鄂牙齒無法正常垂直的往下成長,必將導致暴牙的形成。
同樣,長期含著奶瓶邊吃邊睡的嬰幼兒,也會造成暴牙、蛀牙和鵝口瘡(一種念珠球黴菌的口腔感染)的情形。
B.缺乏自信和責任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奶嘴性”和“奶瓶性”牙齒(暴牙)及“奶瓶性蛀牙”外,有不少國外研究報告顯示:小孩越早脫離奶瓶餵食,改成自己能拿著杯子喝奶,越能提早建立自信和責任感。對小孩將來是否有獨立和負責任的個性,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不斷奶瓶除了對小孩的生理健康造成影響外,其心理上的發育或多或少也會產生影響。篇首提到的小年小朋友就是這種情形的代表,家長們不可掉以輕心呀。
寶寶如何順利“斷奶瓶”
要寶寶從奶瓶餵食馬上變成以杯子餵食,相信會有一定的困難。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並採取漸進的方式才好。
以下方法可供家長參考:
方法一
儘量不用安撫奶嘴。現在許多家長為了圖省事、不讓孩子哭,喜歡用安撫奶嘴。孩子吃奶時用奶瓶,不吃奶時仍一直噙著安撫奶嘴,極易出現奶嘴性牙齒。比不用安撫奶嘴的孩子更難斷掉奶瓶。長期使用安撫奶嘴,還會導致唇型的改變。可謂壞處多多。
方法二
寶寶在6個月時,大部分會自行拿得動小杯子。這段時間也是長牙的時候,小孩會特別喜歡咬東西。父母這時候可以給寶寶一個學習杯子,讓他們開始熟悉不同的餐飲工具,另外,餵食其他副食品也儘量用勺子、碗和筷子。
方法二
要避免寶寶躺著喝奶的習慣。有不少父母會讓小孩躺著喝奶,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研究發現,躺著喝奶容易造成小孩嗆奶,增加中耳炎的發生率。另外,用杯子躺著喝奶是不可能辦到的事。
方法三
鼓勵寶寶和其他家族成員,與較大小孩一起在餐桌進食,營造一個正常的大人用餐環境,讓寶寶適應。越早熟悉大人的食物及用餐環境,寶寶便越容易適應。父母也可以買一把高腳椅放在餐桌旁。因為當同桌進餐時,其他人尤其較大小孩的用餐習慣,可以作為寶寶很好的榜樣和學習物件。要知道,寶寶也希望能趕快長大呢!
結語
讀了本文,不斷奶瓶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想必您已經很清楚了。我們深信家長們對這個問題有了充分瞭解後,小寶寶們都能及時、順利地斷掉奶瓶。我們期待著:“奶嘴性”和“奶瓶性”牙齒(暴牙),及“奶瓶性蛀牙”的孩子越來越少,擁有一副潔白、整齊的牙齒,健康自信地成長著的孩子越來越多!
給孩子及時斷奶瓶,您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