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對待兒童繪畫的兩次危機

兒童繪畫活動中, 有的時候出現對繪畫的厭煩情緒, 不願意畫了。 在兒童心理學中稱為“表現的危機”。


第一次危機是孩子到5、6歲時, 所謂“圖式期”, 幼兒的繪畫開始從單一的物體表現轉向事件的表現, 是幼兒用本人的記號來表示的圖式表現, 這是一個進步。 但圖式化(概念化)傾向也容易固定下來, 幼兒就因為不能充分地表現自己的想像而不再願意畫。 或是大人們操之過急, 反而會引起孩子厭煩情緒。 我們應該順應幼兒的自然發展, 鼓勵他畫畫的信心, 防止過分的要求和過多的干涉, 在繪畫中使孩子得到充分自由,

Advertisiment
同時不斷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 多給他自由遊戲的體驗, 儘量讓孩子從印象上、感情上體會日常生活的經驗。 我們指導孩子的語言應該充滿感情, 富於比喻, 能打動幼兒的心靈, 給幼兒看美麗的畫冊, 講童話故事, 應富於想像力。


第二次危機, 指孩子9、10歲時, 繪畫興趣往往會發生轉變。 有的孩子還繼續喜歡畫畫, 有的孩子卻開始對畫畫的興趣慢慢減弱了。 7、8歲以前, 即使畫得不好, 也還想畫, 興趣和熱情並不
低於那些繪畫能力強的孩子。 9歲以後, 孩子日益對過去畫的不滿意了, 繪畫熱情會逐漸冷漠下來。 出現這種狀況, 即是心理學上說的:兒童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 我們的指導也應適應這種過渡。

Advertisiment
兒童期孩子多依靠想像作畫。


到了少年期, 開始對描寫實物感興趣了, 想把實物比例、結構、明暗、色彩等畫出來, 而這些需要分析和理解——思維的能力。 當他想畫好畫, 而這種能力還不具備的時候, 興趣開始動搖了。 看出自己作品的缺點, 卻不知道如何去改正錯誤, 往往表現出急躁的情緒, 畫畫時表現為擦了改、改了擦。 家長應及時給予指導, 幫助他們理解技巧上的問題。 可以加強“寫生”練習, 提高孩子的造型能力。 讓孩子多畫速寫, 對孩子觀察生活、積累資料、提高創作水準、鞏固繪畫興趣大有好處。


孩子到11歲以後, 由於知識面的擴大, 知覺和觀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時的學習已逐漸變成有意識的學習, 他能用已學到的知識去解決許多現實問題了。

Advertisiment
他開始表現對某一學科的興趣, 有了個人愛好。 孩子可能對繪畫熱情不減, 喜歡摹仿成人繪畫, 力求畫得仔細、準確。


從觀察能力上看, 這些學生已經能夠觀察到所畫物件的局部以至每一細節的變化。 同時理解力也增強了, 可以進行一些繪畫基本功的訓練, 學習美術基本知識, 但這需要給孩子找一個高水準的繪畫教師。


過一段時間孩子興趣可能轉向別的方面去了, 而對繪畫不感興趣了, 這也不要緊。 因為社會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不可能人人都成畫家。 但社會需要人們懂得美術, 需要具有藝術欣賞力的人, 各種人才都需要藝術素養。 少年兒童思想活躍, 富於幻想, 興趣愛好經常轉換,

Advertisiment
在變換中擇其所長是正常的, 應該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愛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