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小寶寶哭聲背後的原因

嬰兒哭聲的背後

小嬰兒不會說話,主要的表達方法就是哭。 剛做父母的人都比較緊張,小寶寶的哭聲會讓父母感到焦慮。 學會辨別寶寶的哭聲,理解哭聲的含義,才能給寶寶適當的回應和幫助。

嬰兒的哭泣主要分為三種情況,分別表達三類不同的含義:生理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以及生病的信號。 每種情況下,寶寶的哭聲是不一樣的,仔細觀察和體會,就能讀懂寶寶的哭泣。

生理需要

這是小寶寶最常見的哭泣原因。 餓了渴了、熱了冷了、尿了拉了、困了累了……只要寶寶感到不適,就可能會哭,如果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寶寶就不哭了。

Advertisiment
我們看看嬰兒出於生理需要發出的幾種最典型的哭聲:

(1) 餓了:這時的哭聲很洪亮,國外有科學家研究發現,任何國家的嬰兒在餓的時候,發出的哭聲大都混有“m”音,類似於“ma—ma”的聲音;而且哭的時候頭來回轉動,小嘴一碰到東西就會有吸吮的動作。 這時只要給寶寶餵奶,馬上就會安靜下來。

(2) 熱了或冷了:嬰兒感覺熱的時候,往往會哭得滿臉通紅,頭上身上都濕乎乎的。 如果給他減少衣服或蓋的被子,慢慢地寶寶就不哭了。 寶寶感覺冷的時候,哭聲會相對低弱些,此時寶寶手腳冰涼、身體蜷縮,甚至面色蒼白,需要給寶寶加蓋被子或者抱在懷裡。

(3) 睡覺時哭:這種哭鬧可能是睡姿不舒服、做夢、睡眠習慣不好或者睡眠環境不佳等原因造成的,需要及時給寶寶安慰,比如讓寶寶吸吮媽媽的乳☆禁☆頭,或者輕輕地拍一拍寶寶。

Advertisiment

心理需要

在排除生理因素後,如果小寶寶還哭,可能就屬於心理方面的需要了。 寶寶越大,出於心理需要的哭泣就越多;尤其是6個月以後,寶寶的認知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通過哭泣表達情緒的情況越來越多,比如認生、失望、生氣、有挫折感等等。 另外,有些寶寶天生屬於敏感型或者適應性較差的,就更加需要心理上的安慰。

(1)撒嬌:當嬰兒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時,就會發出聲調比較高的哭聲,但一般不會流眼淚。 寶寶此時哭泣的意思可能是在說:“真無聊呀!”“抱抱我吧!”“我想出去玩!”

(2)生氣:如果撒嬌沒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有什麼事情讓寶寶感到憤怒,此時的哭聲與撒嬌時相比,聲音更高,甚至有些尖厲刺耳。

Advertisiment
此時寶寶不僅希望引起注意,同時也在表達他內心的不滿情緒。

(3)難過:寶寶雖然小,也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比如長時間看不到媽媽,感覺被人冷落等等。 寶寶感到難過的時候,哭泣的聲音聽起來也是比較低沉的,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嗚咽聲。

生病時哭

如果小寶寶生病了,因為感覺很不舒適,哭聲會比平時尖銳,往往還哭個不停或者是一陣陣地哭鬧。 同時,寶寶還可能表現出煩躁不安、面色不好,有時還會帶肢體動作,比如握拳、蹬腿、抓撓某個部位等等。

(1)大聲嚎哭

在幾種嬰兒常見的疾病中,急腹症和腸疊套的哭鬧比較典型,是一陣陣的大聲嚎哭,寶寶表現得十分不安、臉色蒼白、出汗。

Advertisiment

(2)額頭或身上發燙

如果是因為發燒引起的哭鬧,寶寶也會顯得煩躁不安、面紅耳赤,用手摸寶寶的額頭或身上會感覺發燙。

(3)邊哭邊抓

如果寶寶一邊哭一邊用手去抓某一部位,很可能是那個部位存在病症。 比如用手抓耳朵,可能是中耳炎、外耳道異物等;用手抓鼻子,可能是鼻子不通氣或者鼻子裡有異物。

如果寶寶的哭泣和往常不同,而且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寶寶安靜下來,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細觀察寶寶的症狀,並及時帶他去醫院就診。

如何面對寶寶的哭鬧

嬰兒期的孩子,哭鬧是一種本能。 有時候,寶寶可能會持續哭鬧,很多媽媽聽到那樣的哭聲,會感到緊張、力不從心甚至憤怒。

Advertisiment
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是故意哭鬧,嬰兒的哭泣,一定是出於某種需要。

吮吸母乳往往能讓寶寶安靜下來。

如果找不到寶寶哭鬧的原因(排除生病等因素),一定要多抱抱他。 小寶寶,因為自身的弱小,非常需要盡可能多的身體接觸。 這樣做並不是溺愛,媽媽可以抱寶寶到室外去,換一個環境,寶寶的注意力被吸引,可能就不哭鬧了。

寶寶哭鬧時,媽媽要儘量讓自己保持冷靜。 如果媽媽太累了,最好找個外援來幫幫自己,比如和丈夫輪流照顧寶寶,請朋友、老人或保姆來幫忙,千萬不要一個人扛著,否則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一旦媽媽感到疲憊、情緒差,寶寶就更加容易哭鬧。

小寶寶最典型的兩種因“怕”而哭

1.怕生

寶寶長到6個月的時候,會出現認生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因為寶寶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此時寶寶已經能夠區分,哪些人讓他感到安全,哪些是不熟悉的陌生人。怕生是一種寶寶天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能夠幫助他遠離潛在的危險。一般到1歲半以後,隨著寶寶接觸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經驗不斷增多,怕生的現象就會逐漸減弱。

媽媽平時要讓寶寶多接觸外部環境,多創造機會讓他和其他人在一起、和別的小夥伴一起玩。另外,也要多陪伴、多鼓勵,注重培養寶寶的興趣愛好。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比較好,並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很快就能度過怕生階段。

2.怕和媽媽分開

寶寶在七八個月大時,如果看不到媽媽或者最親近的人,就會大哭,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分離焦慮”。這個現象也是隨著寶寶的認知能力發展而產生的,是寶寶尋求安全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促使孩子發出信號,呼喚和尋找媽媽或最親近的人。

嚴重的分離焦慮,會影響寶寶的身心健康,比如為了找媽媽,影響到他的正常飲食和其他活動,時間長了還會導致其免疫力下降。想要消除寶寶分離焦慮,媽媽就要盡可能多地陪伴寶寶,給他安全感,如果媽媽白天要上班,應該把寶寶交給他平時熟悉的人來帶,不要經常更換帶孩子的人。

非常關鍵的一點:要讓孩子認識到,媽媽離開後還會回來。如果媽媽因為怕孩子哭而悄悄離開的話,反而會加重寶寶的焦慮。媽媽在離開時要和寶寶告別,並告訴他媽媽還會回來。一開始,寶寶可能會哭泣,表達心中的恐懼,隨著其心理發展,慢慢地,他的分離焦慮程度就會降低。到2歲以後,寶寶的心理更加成熟,能夠離開媽媽(撫養人)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那時候,只要寶寶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分離焦慮的現象就會慢慢消失,也就不會害怕地哭了。

1.怕生

寶寶長到6個月的時候,會出現認生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因為寶寶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有了較大的發展,此時寶寶已經能夠區分,哪些人讓他感到安全,哪些是不熟悉的陌生人。怕生是一種寶寶天生的自我保護能力,能夠幫助他遠離潛在的危險。一般到1歲半以後,隨著寶寶接觸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經驗不斷增多,怕生的現象就會逐漸減弱。

媽媽平時要讓寶寶多接觸外部環境,多創造機會讓他和其他人在一起、和別的小夥伴一起玩。另外,也要多陪伴、多鼓勵,注重培養寶寶的興趣愛好。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比較好,並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很快就能度過怕生階段。

2.怕和媽媽分開

寶寶在七八個月大時,如果看不到媽媽或者最親近的人,就會大哭,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分離焦慮”。這個現象也是隨著寶寶的認知能力發展而產生的,是寶寶尋求安全的一種有效方式,它促使孩子發出信號,呼喚和尋找媽媽或最親近的人。

嚴重的分離焦慮,會影響寶寶的身心健康,比如為了找媽媽,影響到他的正常飲食和其他活動,時間長了還會導致其免疫力下降。想要消除寶寶分離焦慮,媽媽就要盡可能多地陪伴寶寶,給他安全感,如果媽媽白天要上班,應該把寶寶交給他平時熟悉的人來帶,不要經常更換帶孩子的人。

非常關鍵的一點:要讓孩子認識到,媽媽離開後還會回來。如果媽媽因為怕孩子哭而悄悄離開的話,反而會加重寶寶的焦慮。媽媽在離開時要和寶寶告別,並告訴他媽媽還會回來。一開始,寶寶可能會哭泣,表達心中的恐懼,隨著其心理發展,慢慢地,他的分離焦慮程度就會降低。到2歲以後,寶寶的心理更加成熟,能夠離開媽媽(撫養人)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那時候,只要寶寶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分離焦慮的現象就會慢慢消失,也就不會害怕地哭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