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必須從幼兒抓起, 因為幼兒已經有了道德感, 他們從輕信別人的評價向獨立評價發展, 從外部評價逐漸向內心的品質評價發展, 從帶有極大主觀情緒的評價向初步的客觀評價發展。 這個時期父母的影響對他們以後的品德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家庭中怎樣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呢?以下一些方法是富有成效的。
1.遊戲法
幼兒的全部生活內容只有一項:遊戲。
他們甚至把洗澡、吃飯、睡覺等都歸入遊戲王國中。
他們通過遊戲認識世界,
認識生活準則,
形成道德規範。
所以家長應和孩子一起玩,
Advertisiment
遊戲內容要健康、有趣、有吸引力。
遊戲中的主人翁應是好人,
即正直的人,
善良的人,
助人為樂的人。
如果遊戲中有壞人,
最後一定要讓這些壞人受到處罰。
例如,
“醫生看病”遊戲,
“醫生”一定要是個關心病人,
時時為病人著想,
醫術高明的好醫生。
“員警抓壞蛋”遊戲,
一定要“民警叔叔”獲勝。
“媽媽和孩子”遊戲,
應讓“孩子”在“媽媽”面前說實話,
不撒謊……。
2.榜樣示範法
幼兒喜歡模仿,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所仿效。
所以,
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做孩子的楷模。
夫婦間的矛盾不應在孩子面前暴露。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隨便議論別人。
涉及一些是非問題,
要認真給孩子講清道理,
讓他明白對在哪裡,
錯在哪裡,
Advertisiment
3.自我管理法
從孩子能獨立行走的那一天起,
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鼓勵他自己去做,
並且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是光榮的、有趣的。
要以“力所能及”為原則,
“養成習慣”為目標。
如果孩子做得不好,
不要責駡,
而要告訴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4.行為約束法
要從小約束孩子的行為。
如父母在家學習或休息時,
孩子不要吵鬧,
在公共場合不要隨地大小便或亂扔東西,
如果孩子隨便扔廢紙,
家長不要代撿而要鼓勵孩子自己拾起來丟進垃圾箱。
這樣慢慢地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時時提醒孩子,
不要因為他的某些行為損害別人。
5.自編故事法
幼兒愛聽故事,
如能針對幼兒的某些不良行為自編故事講給他們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Advertisiment
自編故事要注意:①有針對性;②有情趣,
並具有感情☆禁☆色彩;③與一定的行為訓練相結合。
6.故意忽略法
所謂“故意忽略法”就是當孩子做出父母不希望的事情時,
Advertisiment
7.暗示法
暗示法可分為語言暗示、榜樣暗示、情境暗示、藝術暗示等。
其中運用量廣泛的是語言暗示。
如父母帶孩子去串門,
會這樣暗示孩子:“你見到李叔叔應該怎麼說?”孩子就會說:“李叔叔好。
Advertisiment
8.反射情感法
反射情感法,
就是你將幼兒的感受用你的話向他表示,
像鏡子一樣將他的感受反射回去。
如你3歲的孩子哭著跑來告狀,
說小明打了他。
你同情地說:“喔,
小明打了你。
”把他的感受反射回去,
從而平息他的情緒。
再如孩子聽了大灰狼的故事,
晚上可能會突然從自己房裡跑出來說:“屋裡有狼。
”你可以說:“喔,
是白天講的故事中的大灰狼嚇壞了你。
”把他向你表明的感受反射回去。
這樣很快就能平息他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