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幼稚園的隱性課程戶外活動

教育部頒佈的《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地把“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 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這對促進幼兒發展, 逐步提高教育品質,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在戶外活動場地的創設上, 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整體把握, 營造和諧的戶外場地

《綱要》提到“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利用, 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我們認同“大課程”的教育觀念, 在戶外場地的整體佈局上, 充分考慮一切因素, 土堆都是應考慮的地方、圍牆壁畫、牆角的植物、土堆的盤山小路、樓梯下的角色遊戲區、草地上的環保標誌、樓梯扶手上的吊飾、地面上的格子、腳印、臺階的各種幾何圖形等,

Advertisiment
使戶外活動場地變成了立體的、多層次的、多視角的“教科書”, 滿足了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我們利用幼稚園戶外活動場地極具動態性的特點, 注意整體佈局的變化和色彩搭配, 設置水池、石子路、草地、磚地、沙池、樹木、土山等, 使戶外活動場地有高有低, 有凸有凹, 有硬有軟, 有直有曲, 有階梯, 有平地, 給幼兒感官上多種刺激, 順從幼兒好奇、易動的天性, 給幼兒留下聯想的空間, 從整體佈局到局部的功能開發都體現了環境的探索價值, 使它們各有特點又互相輝映, 形成一個和諧統一體。

合理劃分, 創建戶外活動區

Advertisiment

近幾年, 在幼教改革的浪潮中, 出現了遊戲的新形式——區域活動。 為此, 我們從中受到啟示, 對戶外活動場地進行合理劃分, 使之區域化, 設置種植區、飼養園、科學觀察區、沙水區、角色遊戲區、自然觀賞區、休閒區、體育活動區(包括球區、繩區、大、中型器械區、田徑區、鑽爬區)等, 滿足各種教育目標的需要, 為更進一步落實教育目標提供條件和説明。

在戶外活動場地的創設上我們不僅注重物質條件——“硬環境”的創設, 而且還注重文化氛圍——“軟環境”的營造, 把“硬環境”和“軟環境”緊密結合。 在各種活動區域內, 設置明顯的標誌, 在標誌上配上符合區域特點的圖畫文字, 創設文化背景。 如體育區:設置“我勇敢”、“互相幫助”、“不推不擠”、“各種體育動態”等圖畫,

Advertisiment
讓幼兒從中學會不怕困難, 勇敢堅強;學會互相謙讓, 學會合作。 體現《綱要》中健康領域的要求:即“在體育活動中, 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思維理念。 再如飼養區:設置“愛護小動物”、“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標誌圖, 讓幼兒瞭解相關知識, 知道保護動物的意義, 達到《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到的“愛護動植物, 使幼兒有初步的環境意識”的教育目標。

全面兼顧, 科學投放玩具、材料

玩具、材料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幼兒直接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 幼兒的發展依賴於對材料的操作。 蒙台梭利認為, 兒童的內在潛能是在環境的刺激、幫助下發展起來的, 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Advertisiment
由此可見, 材料的投放是教育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選擇玩具、材料要適宜, 滿足幼兒活動的個別差異。 正如《綱要》所說“關注個別差異, 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在投放材料時, 不搞“一刀切”, 讓幼兒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適合自己發展水準的玩具、材料。 如在地面上設計各種程度不一的格子;提供高低不一, 形狀各異可拼湊的平衡木;在科學觀察區設置參觀區和觀察記錄區等等。

根據教育內容、任務選擇材料。 有資料表明, 幼兒的語言、思維、情感是在感知、內部整合、表達這三類基本心理活動的有機結合中不斷得到發展的, 因此, 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效, 必須使活動材料的投放與教育內容、目標相結合。

Advertisiment
我們根據本地區的條件選擇了特點各異的樹木, 有季常青的、有針葉的、有闊葉狀的的等等, 滿足幼兒認知、美術寫生等多種教育的需要。

玩具、材料要及時調整。 幼兒在預先設置好的環境中, 自主地與環境相互作用, 展開活動, 但幼兒的興趣會不斷發生變化, 如果環境構成後就被固定保持不變, 幼兒自主的活動就不能充分地展開。 教師要善於找到幼兒興趣、要求、原有水準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結合點, 及時調整玩具、材料, 為幼兒的想像、創造提供較充分的空間, 滿足幼兒不斷發展的需要。

讓幼兒參與玩具、材料的投放。 “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促進幼兒主動發展”這一理念, 已被幼教界同仁所接受。 讓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 每個區擺放什麼?怎麼擺?牆角如何佈置?這些都與幼兒共同商量,共同製作,共同擺放,使幼兒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同,也更加愛護。

每個區擺放什麼?怎麼擺?牆角如何佈置?這些都與幼兒共同商量,共同製作,共同擺放,使幼兒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同,也更加愛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