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從小培養孩子的文明禮貌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習慣一旦形成, 用不著借助記憶就能很容易很自然地發生作用。 ”美國教育家艾德勒也說過;“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種各樣的習慣, 而僅僅在於形成良好的習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 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培養其文明禮貌習慣。


作為家長, 應如何著手這一工作呢?最主要的內容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 要幫助孩子確立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 文明禮貌習慣看起來是一種外在行為表現, 實際上它與人的內心修養, 特別是與人是否具有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Advertisiment
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 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視, 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爭取獲得好的社會評價。 正常人都有自尊心, 欲自尊須先尊重他人, 遵守社會秩序, 注意文明禮貌。 很難想像, 一個喪失了自尊心的人會具有什麼文明禮貌習慣。 文明禮貌習慣實際上是人滿足自尊心的一種重要手段。


其次, 要善於把握教育時機。 總的說來, 要隨時地進行教育。 在關鍵時機進行教育, 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孩子作出某種文明禮貌行為時, 要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當孩子作出了不文明禮貌的行為時, 要及時加以批評指正。 在孩子就有關事宜提問的時候或在孩子與自己關係十分融洽時進行教育, 效果亦佳。


第三, 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Advertisiment
一個總的原則是, 以正面誘導為主, 批評教育為輔。 值得注意的是, 孩子的模仿性很強, 在日常行為習慣方面尤其如此, 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 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還應與學校和社會教育密切配合, 保持一致, 力爭取得教育的最佳效益。


第四, 要幫助兒童掌握必要的文明禮貌常識。 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語言和行為。 文明禮貌語言要求不說粗俗的話, 日常用語包括“您好”, “早上好”, “見到您非常高興”, “歡迎光臨”, “晚安”, “再見”, “歡迎再來”, “對不起”, “沒關係”, “謝謝”, “請”, 等等。 文明禮貌行為包括交往行為和環境行為兩種。
交往行為包括見面或分手時打招呼、握手, 與人交談時眼神、體態和表情要體現出對對方的尊重。 文明禮貌的環境行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
Advertisiment
如愛護公共衛生, 不隨地吐痰, 不亂扔紙屑果皮;穿著樸素大方整潔, 頭髮乾淨整齊;不打架罵人;待人態度熱情和藹;遵守交通規則;乘車時主動購票, 給老、幼、病、殘、孕婦及師長讓路讓座, 不爭不搶座位;購物時按順序;愛護公共設施、文物古跡;觀看演出和比賽時, 不起哄騷擾, 做文明觀眾, 等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