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洋洋, 經常說自己這裡不舒服, 那裡不舒服, 可好多次其實都不是真的, 比如:有一次他不想在幼稚園睡午覺, 就說肚子痛, 要媽媽來接他回家, 可回到家後活蹦亂跳的, 哪裡有什麼肚子痛;前一段時間, 在幼稚園裡練習拍皮球, 他突然蹲下了, 說自己的腿痛, 嚇得老師趕緊抱著他去了醫務室, 結果到了那裡, 他說“好了”;昨天晚上, 媽媽忙著準備明天工作的材料, 他非纏著媽媽陪他, 說自己頭很痛, 睡不著……雖然家長和老師也知道洋洋很多時候可能是在“裝病”, 但因為洋洋的體質確實比較弱, 容易生病,
Advertisiment
洋洋真是很聰明, 讓家長和老師在難分真假的情況下, 不斷地滿足著自己。 但要區分洋洋是真不舒服, 還是假不舒服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談應對辦法之前, 還是先來簡單地分析一下洋洋的心理與行為吧――
分析“裝病”
首先要說明的是, 洋洋肯定不是天生就會“裝病”, 這一行為必定是在洋洋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而一個後天通過學習而形成的行為, 一般都需要以下幾個關鍵要素:一, 需求, 也就是內在的驅動力。 一個後天的行為不會白白產生, 一定反映了某個內在的需求;二,
Advertisiment
其一, 在洋洋真的“不舒服”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其二, 多次“真不舒服”以後, 讓洋洋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只要我不舒服, 媽媽就能滿足我”。 如果媽媽偶然的“失去原則”, 洋洋是不會有這個印象的, 或者說頂多是個模糊的感覺, 但多次的經驗卻很容易讓洋洋形成這一觀念。
Advertisiment
其三, 洋洋某一次想“破例”行事, 於是嘗試了“假不舒服”, 結果媽媽或者他人真的上當了, 洋洋如願以償。
其四, 洋洋經過幾次嘗試, 發現“假不舒服”確實是個“控制”媽媽或他人的好辦法, 確實是個可以滿足自己願望的好辦法, 於是“裝病”的行為形成了。
應對“裝病”
這樣看來, 要想改善洋洋的行為, 就要讓洋洋的“假不舒服”發揮不了作用, 讓“假不舒服”不能起到滿足洋洋願望的作用。 那麼, 怎樣才能讓“假不舒服”失效呢――
1、降低對孩子身體的焦慮。 洋洋的媽媽及其他家庭成員要降低對洋洋身體的焦慮, 不要洋洋一說不舒服, 就表現出過度的焦慮與不安, 要想辦法給洋洋一個感覺――“不舒服沒什麼大不了的”。 下面是一個測試自己對孩子身體焦慮的小測驗,
Advertisiment
測 題
是
否
l 孩子一有不舒服, 我就心神不安, 高度緊張。 l 孩子生病的時候, 我希望每時每刻陪在他身邊。 l 孩子一生病, 我就會很自責, 覺得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 l 孩子生病的時候, 我多數會請假在家裡陪他。 l 一到流感的時候, 我就特別擔心孩子的身體。 l 幼稚園裡只要有小朋友感冒, 我就不讓孩子去幼稚園了。 l 我很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去, 因為人多病菌多, 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l 我從不讓孩子吃別人給的東西, 怕不衛生。 l 我要求孩子, 與小朋友玩後一定要洗手。 l 我相對其他家長更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2、減少或控制對孩子“生病”時的過度滿足。 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洋洋不是天生會用“裝病”來控制大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對於“病孩”的要求顯然降低,給以了過度的滿足。所以,建議洋洋的家人要注意將洋洋的“不舒服”與“願望滿足”分開來,即使在洋洋真的生病的時候,也不能過度滿足洋洋,尤其是無理的要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洋洋懂得“生病”與“願望滿足”是兩回事,逐漸讓洋洋意識到“不舒服”也不能成為“願望滿足”的工具了。
3、善於觀察,總結“真病”與“假病”之間的區別。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細心一點,假的就真不了。所以,洋洋的家人要善於觀察洋洋平時的行為舉止,留意“真不舒服”與“假不舒服”之間的區別,並與幼稚園老師積極溝通,讓老師知道洋洋的特點,以免老師過度擔心而經常找家長。
4、讓“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使“假不舒服”自現原形。洋洋喜歡用“裝病”來達成願望,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方法簡單又快捷。所以,如果洋洋的家人或老師讓洋洋的“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延緩了洋洋的願望實現或者讓洋洋的“如意算盤”落空,那麼多次以後,洋洋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靈,於是會逐漸放棄這個行為。比如:洋洋說肚子痛,那麼就說帶洋洋去醫院檢查,孩子往往很怕去醫院,如果洋洋是假的,那麼就會說“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沒事了一樣;而如果是真的,孩子雖然也可能說“不痛,不去”,但表情還是很痛苦或者手還是會扶著肚子的。當然,這一招要與前面的觀察結合起來。
5、用另一個更吸引人的願望來試探孩子的“不舒服”,以辨真假。比如:當洋洋說“不舒服”的時候,如果你說“哎呀,本來媽媽想給你吃XXX(洋洋特別喜歡吃的)的或者想帶你到XXX地方(洋洋特別喜歡)去的,這下看來不行了……”看看洋洋的反應,是不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大人區別真假呢?
記得有一次,帶4歲的小侄子出去玩,他想偷懶讓人家抱,於是就蹲下來說自己的腿痛,我問他“哪裡痛”,他指了指右腿膝蓋的地方。我猜他是故意的,所以就說,“哎呀,本來今天姑姑想好好帶你去公園玩的,還想一起玩腳踏船呢,這下只好回家了……”沒等我說完,小傢伙馬上就站起來了,說:“姑姑,不痛了,休息了一下就好了!”……
6、注意傾聽與觀察孩子的真實願望與需求,給以合理的滿足與引導。雖然洋洋的“裝病”需要改善,可這背後的願望與需求並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幫助洋洋消除或者改善裝不舒服的源頭,那麼洋洋當然也就懶得裝病了。從洋洋的“假不舒服”看,洋洋都是為了滿足某一個心理需求的,比如不想在幼稚園睡午覺、不想拍皮球、不想睡覺等,如果洋洋的媽媽或者老師能幫助洋洋合理解決這些“心病”,那麼洋洋也就不會用“不舒服”作為藉口了。
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洋洋不是天生會用“裝病”來控制大人,他之所以這樣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對於“病孩”的要求顯然降低,給以了過度的滿足。所以,建議洋洋的家人要注意將洋洋的“不舒服”與“願望滿足”分開來,即使在洋洋真的生病的時候,也不能過度滿足洋洋,尤其是無理的要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洋洋懂得“生病”與“願望滿足”是兩回事,逐漸讓洋洋意識到“不舒服”也不能成為“願望滿足”的工具了。3、善於觀察,總結“真病”與“假病”之間的區別。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細心一點,假的就真不了。所以,洋洋的家人要善於觀察洋洋平時的行為舉止,留意“真不舒服”與“假不舒服”之間的區別,並與幼稚園老師積極溝通,讓老師知道洋洋的特點,以免老師過度擔心而經常找家長。
4、讓“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使“假不舒服”自現原形。洋洋喜歡用“裝病”來達成願望,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方法簡單又快捷。所以,如果洋洋的家人或老師讓洋洋的“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延緩了洋洋的願望實現或者讓洋洋的“如意算盤”落空,那麼多次以後,洋洋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靈,於是會逐漸放棄這個行為。比如:洋洋說肚子痛,那麼就說帶洋洋去醫院檢查,孩子往往很怕去醫院,如果洋洋是假的,那麼就會說“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沒事了一樣;而如果是真的,孩子雖然也可能說“不痛,不去”,但表情還是很痛苦或者手還是會扶著肚子的。當然,這一招要與前面的觀察結合起來。
5、用另一個更吸引人的願望來試探孩子的“不舒服”,以辨真假。比如:當洋洋說“不舒服”的時候,如果你說“哎呀,本來媽媽想給你吃XXX(洋洋特別喜歡吃的)的或者想帶你到XXX地方(洋洋特別喜歡)去的,這下看來不行了……”看看洋洋的反應,是不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大人區別真假呢?
記得有一次,帶4歲的小侄子出去玩,他想偷懶讓人家抱,於是就蹲下來說自己的腿痛,我問他“哪裡痛”,他指了指右腿膝蓋的地方。我猜他是故意的,所以就說,“哎呀,本來今天姑姑想好好帶你去公園玩的,還想一起玩腳踏船呢,這下只好回家了……”沒等我說完,小傢伙馬上就站起來了,說:“姑姑,不痛了,休息了一下就好了!”……
6、注意傾聽與觀察孩子的真實願望與需求,給以合理的滿足與引導。雖然洋洋的“裝病”需要改善,可這背後的願望與需求並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幫助洋洋消除或者改善裝不舒服的源頭,那麼洋洋當然也就懶得裝病了。從洋洋的“假不舒服”看,洋洋都是為了滿足某一個心理需求的,比如不想在幼稚園睡午覺、不想拍皮球、不想睡覺等,如果洋洋的媽媽或者老師能幫助洋洋合理解決這些“心病”,那麼洋洋也就不會用“不舒服”作為藉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