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
——蘇霍姆林斯基(俄國著名教育家) 但愿我們的家長能從自己做起,
從小事做起,
培養孩子的愛心,
讓愛在孩子的心靈生根發芽,
讓愛充滿這個美麗的世界。
” ..
愛應是教育孩子時的主旋律
“退潮后很多小魚被困在沙灘上苦苦掙扎,
一個孩子不停地跑來跑去把它們一條條放回海里,
一個大人問他:‘這么多小魚你救得過來嗎?’孩子看著茫茫海灘說:‘我肯定來不及。
’大人說:‘反正你不能拯救它們全部,
你的努力又有誰會在乎呢?’孩子想想,
仍然不停努力地把魚放回大海,
他說:‘這條在乎,
Advertisiment
這條在乎,
這條也在乎......’”這個故事,
不知您有沒有聽過。
您聽過以后,
會有什么感想呢?那么,
我再講一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北京一個軍隊大院里。
今年4月,
北京遭受了“非典”的肆虐。
當醫學工作者在究其根源的時候,
“動物”一詞高頻率地出現在眾多醫學報告中。
一時間,
人們對動物產生了恐慌感。
我講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的。
那時,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
人們都在討論關于寵物是否攜帶“非典”病毒的問題。
當這個問題得到不完全科學、準確的證實時,
北京開始上演一幕幕可怕的悲劇。
在這個軍隊大院里,
院里領導下令處死所有動物。
院里所有的士兵拿起了棍子、彈弓,
尋找著目標。
Advertisiment
有一次,
他們發現了一只野貓。
野貓正在草叢中小憩。
他們小心翼翼地靠近它,
然后一個悶棍,
受驚的野貓,
在無助地竄逃,
可是,
它不會逃出聰明的人類的手心的。
彈弓、棍子的襲擊下,
一個生命從地球上消失。
他們像獲取戰利品一樣,
把野貓從草叢里提出來,
重重地扔在地上。
這一幕被他們中一個人的孩子看在眼里。
孩子稚嫩的聲音問道,
“爸爸,
你們干什么呢?為什么要打死貓貓呢?”父親無言以對。
這是做父親的失職。
他在他的孩子面前親手殺死了一個生命。
他能怎么回答?他什么也說不出來。
孩子用期盼和詫異混合而成的眼光看著他,
這種目光就像一把利刃一次又一次地戳在他的心上。
路經此地帶孩子的家長,
都用手遮住了孩子的視線,
Advertisiment
他們不愿意讓孩子看到這一殘酷血腥的場面。
他們知道,
這樣會傷害一個孩子幼小的心靈的。
他們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愛,
只有互相殘殺,
只有血腥。
生命對于任何動物都是一樣只有一次。
假如:是猛獸,
是對你造成傷害的豺狼對付它的就應該是獵槍。
但是如果是與你朝夕相伴的寵物或者一些很小很無助的動物,
你都可以傷害,
可想而知你將如何對待你的朋友,
甚至社會!人應該是最有愛心,
最有同情心的。
希望人類是具有愛心的‘高級動物’,
而不是殘忍的,
禽獸不如的“動物”!人類殘殺那些無辜的小生命,
那么,
人類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難道是一個除了人,
再沒有其他任何一種動物的冷漠的世界?我們要給我們的未來創造一個充滿愛的花園,
Advertisiment
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
那么,
在面對這些小生命的時候,
請理智一些,
想一想,
我們的孩子。
編者隨想:我們的社會需要千千萬萬的人才。
但是,
我們首先需要的是那些有良知、有人性的人。
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有理性、有同情心。
一個根本不知道關心人、同情人的人必定會生出陰暗的心理,
冷酷無情的軀殼內必定包裹著一顆殘缺的心靈。
因此,
我們要想讓孩子成人成才,
就必須注重培養孩子的愛心,
從小就在孩子的心靈中撒下善良的種子,
讓他們具有愛己愛人之心。
只有童年時代有一顆善良的同情心,
長大之后,
才有仁慈的品質,
才能成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的公民。
Advertisiment
這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也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愛是人類的天性,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愛,
同時也向別人付出自己的愛。
父母要用愛心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
注重發揮言傳身教的力量,
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去影響孩子。
對幼兒要指導他們從愛護身邊的小雞小鴨、小貓小狗、花草魚蟲中養成對生命的憐惜愛護;稍大的孩子要教育他同情人、關心人、體貼人、愛護人,
給人以真誠的愛,
使其成為有同情心、富有人情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