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環境素養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 它不僅包括環境知識和技能, 還包括環境意識和價值觀。 而這種環境意識和價值觀來自人們自幼對環境問題的深切感受。 德國環境教育學者賴納·朵拉瑟(RainerDollase)指出, 環境教育“情感基礎第一, 不是認知第一”1。 早先德國教育界認為“人們掌握環境知識才會保護環境”, 後來才發現真正的原因是“人們熱愛環境才會保護環境”。
針對幼兒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 德國幼稚園注重把幼兒情感目標放在首位, 認為只有讓幼兒到環境中去認識自然,
Advertisiment
在德國的幼稚園裡, 沒有大、中、小班的區分, 所有的幼稚園不分公立還是私立的, 全部採用混齡編班的體制。 德國的幼教界一致認為, 幼兒在混齡的班級裡更有利於成長, 這樣孩子可以熟悉各種社會行為, 而且能夠培養孩子互助友愛的品質。 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時代裡, 混齡編班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長的感覺, 也使孩子懂得禮讓, 懂得分享, 使孩子們相處更加的融洽、和諧。 (德國幼稚園不以認知教育為主要的教育目標, 所以混齡編班不至於影響課程的安排。 )
在德國大部分的幼稚園只提供半天班。 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更加充分,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德國環境教育協會和教師培訓中心赫爾曼教授通過研究發現, 更多地傳授知識並不一定意味著行為的改變, 而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幼兒參與實際行動。 德國的幼稚園顯然十分強調這一點, 如他們讓孩子們去野外觀察動植物, 學習種植莊稼, 自己動手改變幼稚園面貌, 佈置活動室, 從中慢慢積累與環境共處的經驗, 為形成良好的環境素養打好基礎。
二、幼稚園環境創設:崇尚自然
走進德國的幼稚園, 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環境樸素而自然。 我們參觀的Baunatal的Hunstein幼稚園就如同一座美麗的花園。 園內有大片的活動場地, 草坪、沙池、水溝以及花草樹木基本上都是原生態的,
Advertisiment
我們參觀的兩所幼稚園的室內佈置處處洋溢著一種純樸自然的清新感:簡簡單單的原木傢俱, 隨處可見的綠色植物, 樹根、乾草編制而成的藝術造型……活動室牆上貼的、掛的都是幼兒的作品,
Advertisiment
三、戶外活動:靈活多樣
如今的孩子, 特別是城市裡的孩子, 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實在太少了。 德國弗勒柏格市生態中心的主任伯格曼說, “很多孩子呆在室內的時間太長。 我希望他們能有機會親近自然, 並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 ”而要實現這一目的, 教師除了努力將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理念滲透在課程中以外, 還應精心策劃, 帶領孩子走出幼稚園, 到森林、田野去接觸和探究大自然。
1.別開生面的“森林日”
德國的幼稚園沒有統一的課程要求, 但它們幾乎都把環境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像上面提到的Hunstein幼稚園,孩子們每天除了進入花園活動外,每個小組(混齡班)每週都有一個“森林日”。這一天,教師會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森林進行教學活動。他們在森林裡認識動植物,探究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感受四季的氣候變化。教師常常通過一些遊戲讓孩子們更深刻地感受自然,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躺在樹林裡傾聽,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用布蒙住孩子的眼睛,讓他們用手觸摸樹林裡的各種生物。教師有時讓孩子們扮演植物的各個部分,體驗植物如何從土壤裡汲取養分,如何抵抗昆蟲的入侵;有時帶領孩子們種花植樹,種植莊稼,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就這樣,幼稚園通過“森林日”活動誘導孩子對大自然產生興趣,教給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
2.全天候的戶外活動
在卡塞爾,我們參觀了Waldkindergarten,這是一所不同尋常的森林幼稚園,孩子們整天在森林或戶外活動。德國大約有370多個森林幼稚園,人們稱它們是“沒有房頂和圍牆的幼稚園”。
Waldkindergarten有兩個混齡小組,其中一個組包括下午放學的小學生。每組大約有20個孩子,兩個專業教師,一個實習員,還有一些志願者。上午9點鐘,孩子到幼稚園門口集中,相互問好、唱歌,然後開始向森林進發。他們在森林裡玩耍,無拘無束,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的主要活動是觀察植物和小動物。有時玩一些探險遊戲。我們參觀那天,教師讓孩子們給我們做嚮導。5歲的路易士拉著我的手踩著厚厚的落葉走向密林深處,如同在自己家裡那般熟悉。他帶我認識了薄荷樹,觀察了滿地的薄荷殼;領我探索了狐狸洞,通過觀察洞口的落葉來判斷有沒有狐狸住在裡面:教我尋找點火石,通過撞擊兩塊石頭來獲得火種……我驚詫于孩子豐富的自然知識。
德國幼稚教育“以兒童為本”
德國慕尼克國家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馮納斯基斯教授是教育學、人類學博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長達25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德國政府作相關決策時具有一定影響力。他認為:
父母角色應有區別
家庭中,父母雙方經常爭論“到底誰該管孩子多些”、“家庭教育中,父親與母親哪一方佔優勢”。馮納教授的研究表明,實際上,父親與母親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旗鼓相當,具有相似性。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不僅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有高下,他們在各方面對孩子的角色影響也有區別:孩子的自我價值、受教育程度及心理問題,都是父親影響大於母親;在親子關係方面,母親的影響遠甚于父親
但它們幾乎都把環境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像上面提到的Hunstein幼稚園,孩子們每天除了進入花園活動外,每個小組(混齡班)每週都有一個“森林日”。這一天,教師會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森林進行教學活動。他們在森林裡認識動植物,探究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感受四季的氣候變化。教師常常通過一些遊戲讓孩子們更深刻地感受自然,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躺在樹林裡傾聽,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用布蒙住孩子的眼睛,讓他們用手觸摸樹林裡的各種生物。教師有時讓孩子們扮演植物的各個部分,體驗植物如何從土壤裡汲取養分,如何抵抗昆蟲的入侵;有時帶領孩子們種花植樹,種植莊稼,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就這樣,幼稚園通過“森林日”活動誘導孩子對大自然產生興趣,教給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 2.全天候的戶外活動
在卡塞爾,我們參觀了Waldkindergarten,這是一所不同尋常的森林幼稚園,孩子們整天在森林或戶外活動。德國大約有370多個森林幼稚園,人們稱它們是“沒有房頂和圍牆的幼稚園”。
Waldkindergarten有兩個混齡小組,其中一個組包括下午放學的小學生。每組大約有20個孩子,兩個專業教師,一個實習員,還有一些志願者。上午9點鐘,孩子到幼稚園門口集中,相互問好、唱歌,然後開始向森林進發。他們在森林裡玩耍,無拘無束,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的主要活動是觀察植物和小動物。有時玩一些探險遊戲。我們參觀那天,教師讓孩子們給我們做嚮導。5歲的路易士拉著我的手踩著厚厚的落葉走向密林深處,如同在自己家裡那般熟悉。他帶我認識了薄荷樹,觀察了滿地的薄荷殼;領我探索了狐狸洞,通過觀察洞口的落葉來判斷有沒有狐狸住在裡面:教我尋找點火石,通過撞擊兩塊石頭來獲得火種……我驚詫于孩子豐富的自然知識。
德國幼稚教育“以兒童為本”
德國慕尼克國家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馮納斯基斯教授是教育學、人類學博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長達25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德國政府作相關決策時具有一定影響力。他認為:
父母角色應有區別
家庭中,父母雙方經常爭論“到底誰該管孩子多些”、“家庭教育中,父親與母親哪一方佔優勢”。馮納教授的研究表明,實際上,父親與母親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旗鼓相當,具有相似性。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不僅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有高下,他們在各方面對孩子的角色影響也有區別:孩子的自我價值、受教育程度及心理問題,都是父親影響大於母親;在親子關係方面,母親的影響遠甚于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