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慎防麻疹交叉感染

1、中醫辯證

引起麻疹的病因為麻毒時邪, 從口鼻吸入, 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 開竅於鼻, 麻疹病毒司呼吸, 毒邪犯肺, 早期表現為肺衛症狀, 類似感冒, 此為疹前期。 脾主肌肉和四肢, 麻毒邪入氣分, 皮疹出現全身達於四肢末端, 屬正氣驅邪外泄, 為出疹期。 疹透之後, 邪隨疹泄, 熱去津傷, 為疹回期。 麻疹以外透為順, 內傳為逆, 正氣虛虧不能托邪外泄, 或因邪盛化火內陷, 均可導致麻疹透布不順, 產生合併症。 如麻毒內歸於肺, 閉阻肺絡, 則發為小兒肺炎;麻毒內熾, 上攻咽喉, 可發為喉痹;麻毒逆傳心肝, 則神識昏迷,

Advertisiment
驚厥譫妄等;麻毒內灼陽明, 循經上炎, 發為口瘡;麻毒移於大腸, 引起腹瀉不止;熱傳營血, 迫血妄行, 則引起鼻竅出血等。 少數患兒因正氣不足, 正不勝邪, 可出現內閉外脫的險證。

麻疹有順證和逆證。 順證麻疹按正常順序透發, 自初熱、透疹直到收沒, 經過良好, 麻疹紅潤, 無合併證;逆證麻疹透發艱難, 疹毒內閉, 不能外透, 或疹出不透, 一出即收, 或疹色稀疏淡白, 或紫暗成片等, 常發生合併症。

2、病毒分析

麻疹麻疹病毒屬副粘病毒科, 為單股負鏈RNA病毒, 與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處為無特殊的神經氨酸酶呈球形顆粒, 麻疹病毒電鏡下呈球形, 直徑約100~250nm, 衣殼外有囊膜, 囊膜有血凝素(HL), 有溶血作用。 麻疹病毒有6種結構蛋白;在前驅期和出疹期內,

Advertisiment
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離到麻疹病毒。 在人胚胎或猴腎組織中培養5~10天時, 細胞出現病理改變, 可見多核巨細胞伴核內嗜酸性包涵體。 麻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 抗原性穩定。 此病毒低抗力不強, 對乾燥、日光、高溫均敏感, 紫外線、過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對麻疹病毒均有殺滅作用, 但在低溫中能長期保存。

3、傳染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 患兒從接觸麻疹後7天至出疹後5天均有傳染性, 病毒存在於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 通過噴嚏、咳嗽和說話等由飛沫傳播。 該病傳染性極強, 易感者接觸後90%以上均發病, 過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 1~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 麻疹減毒活疫苗使用後, 發病率已下降, 但因免疫力不持久,

Advertisiment
故發病年齡後移。 目前發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學齡前兒童、免疫失敗的十幾歲兒童和青年人中多見, 甚至可形成社區內的流行。

嬰兒可從胎盤得到母親抗體, 生後4~6月內有被動免疫力, 以後逐漸消失;雖然絕大部分嬰兒在9個月時血內的母親抗體已測不出, 但有些小兒仍可持續存在, 甚至長達15個月, 會影響疫苗接種。 易感母親的嬰兒對麻疹無免疫力, 可在分娩前、後得病。

4、感染方式

當易感者吸入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飛沫後, 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 同時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後病毒在遠處器官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複製活躍, 大約在感染後第5~7天, 大量進入血液, 此即為臨床前驅期。

Advertisiment
在此時期, 患兒全身組織如呼吸道上皮細胞和淋巴組織內均可找到病毒, 並出現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體液中, 此時傳染性最強。 皮疹出現後, 病毒複製即減少, 到感染後第16天, 僅尿內病毒尚能持續數日。 出疹後第2天, 血清內抗體幾乎100%陽性, 臨床症狀也開始明顯改善。 由於此時全身及局部免疫反應尚受抑制中, 故部分病人常繼發鼻竇炎、中耳炎和支氣管肺炎。 10%的患兒腦脊液中淋巴細胞明顯增多, 50%在病情高峰時有腦電圖改變, 但僅0.1%有腦炎的症狀和體征, 其出現常在急性起病數天后, 此時血清中抗體已增高, 且已找不到病毒, 因此考慮為自身免疫性腦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