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寶寶的不良行為, 在你耐著性子講過多次道理卻收效甚微的情況下, 你最先想到的或許就是懲罰了?一嗓子吼出來, 或者一巴掌拍下去, 看到小傢伙的不良行為頃刻間銷聲斂跡, 你一定得意非常吧?可是, 面對被“打皮”的小傢伙, 當“歷史”不斷以驚人相似的方式重演的時候, 你還能得意起來嗎?
懲罰因何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懲罰很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即便一時顯示出這種效果, 那也是很難持久的。 更令人沮喪的是, 懲罰很多時候還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帶來以下的負面影響:
1.懲罰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Advertisiment
雖然越來越多的爸媽意識到“棍棒教育”的弊端, 但是當寶寶表現得特別頑劣, 而我們又無計可施的時候, 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舉起手中的“大棒”, 試圖儘快解決問題。 當然, 很多時候, 我們確實可以憑藉這種方式貌似“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 但是, 令人遺憾的是, 這種“立竿見影”往往不會長久, 甚至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下面的場景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媽媽想要寶寶關了電視去洗澡, 小傢伙卻跟沒聽見似的, 繼續坐在電視機前不動窩。 於是, 媽媽提高了聲線, 繼續下達指令。 直到媽媽的聲音都變了調, 變成了一種怪異的吼聲, 小傢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間。 再過些日子, 即便媽媽對著寶寶吼叫,
Advertisiment
如同上例一樣, 懲罰常常無法持久有效地解決問題, 一種懲罰措施往往只能維持一段時間, 之後就會失去效用, 相反, 我們還需要不斷增加懲罰的力度, 才能讓寶寶對我們施加的懲罰有所反應。 所以, 從批評到怒吼再到體罰, 懲罰常常是不斷升級的。 一旦走上懲罰的路線, 爸媽和寶寶之間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寶寶對爸媽的懲罰無動於衷, 爸媽的內心因此積澱了更多的憤怒, 於是在這種憤怒情緒支配下, 爸媽不得不一再加大懲罰的力度, 而寶寶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懼之後, 逐漸過度到無動於衷的狀態……
Advertisiment
2.懲罰讓寶寶習以為常
我們很容易被懲罰最初 “卓有成效”的假像所迷惑, 繼而在改變寶寶行為的“鬥爭”中陷入懲罰的怪圈。 而事後我們卻會沮喪地發現, 懲罰終究還是無濟於事。 這就跟我們看恐怖片似的, 看多了, 再多恐怖的電影都嚇不住我們了。 實際上, 懲罰對於被罰的人來說只是一種負面的刺激, 它最初具有的那種威懾力會隨著懲罰次數的增加而減弱。 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 不管什麼樣的刺激, 即便這種刺激最初帶給我們很強烈的震撼, 刺激多了, 我們就適應了, 習以為常了, 不會再給它以格外的關注, 所以有“久而不聞其香”, “久而不聞其臭”, “熟視無睹”一類的生理反應。
Advertisiment
當我們聽到爸媽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對著寶寶大聲吼叫“跟你說過多少遍, 不許……不許……你就是記不住!”的時候, 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實是爸媽, 而不是寶寶。 經常性的懲罰會讓寶寶變得越來越皮, 無視懲罰的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沒怎麼被懲罰的寶寶往往更乖巧, 而那些經常受罰的寶寶反而更頑劣的根本原因。
3.懲罰關注的重心是不良行為
如果仔細觀察, 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 他特別喜歡重複我們剛剛說過的話, 如果你對他說:“寶寶說, 我要吃飯!”他會跟著重複:“吃飯!”你再說:“寶寶不吃飯!”他通常也會重複:“吃飯!”最後這兩個字往往會在他腦海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對那個“不”字, 他反而會比較淡漠,
Advertisiment
爸媽懲罰寶寶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改變他的不良行為, 但是任何類型的懲罰方式都是針對行為而來, 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為本身。 所以, 當我們一邊懲罰寶寶, 一邊沖著寶寶吼叫“不許打人!不許亂扔東西!再打人, 再亂扔東西, 我就……”之類威脅的話的時候, 他接受到的最多的資訊恰恰就是“打人”、“亂扔東西”, 除了“打人”和“亂扔東西”, 他不知道還有別的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 於是, 爸媽這種處理方式會將寶寶關注的重心轉移到那些不被允許的行為本身, 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景的時候, 他可能就會想不起別的解決方式,相反,因為懲罰帶給他的深刻記憶卻會更多地誘使他去“打人”和“亂扔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懲罰自然就會背離初衷,進一步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
4.懲罰給了寶寶更多負面關注
每個有寶寶的家庭都會看到類似的情景:媽媽對寶寶說過多次不許碰電源插座,當媽媽發現寶寶有這樣的企圖的時候,立刻大喊:“不許碰電源插座,危險!”寶寶不僅不會停下來,反而會更為頑皮地走上前,將手伸向電源插座。於是,媽媽情急之下不得不“啪”地一聲,給他來上一下。雖然被這樣懲罰過多次,但是寶寶的這種行為並沒有因此遞減,相反,他甚至會故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有時候甚至一邊走向電源插座,一邊對著媽媽壞笑,當媽媽沖他喊叫或者舉起手假裝要去打他的時候,他會停下來,過一會兒繼續這種行為。
類似上例所描述的,懲罰之所以不生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給予了寶寶一種變相的關注,雖然這種關注不是那麼令人心情愉悅,但是對於寶寶來說,成功地吸引爸媽尤其媽媽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懲罰,他也會不惜任何代價地通過他的行為更多地吸引爸媽的注意。在寶寶表現不錯的時候,很多爸媽都會因此松了一口氣,趕緊抓緊時間幹點別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會兒,但是只要他表現不好,爸媽關注的重心就會回到他的身上,於是,他就會一再利用這種搗亂的方式來扭轉局面,讓爸媽將注意的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
懲罰會給寶寶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爸媽懲罰寶寶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懲罰的結局總是令人傷感的。懲罰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傷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懲罰會給寶寶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經常受罰的寶寶自我價值感明顯降低,他們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這類寶寶很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行為,一種是變得很頑劣,通俗點說叫“沒臉沒皮”,不管別人怎麼煩他、罰他,他都不在乎;另一種是變得很膽怯,凡事都不敢自己做決定,每當你鼓勵他去做點什麼,他總是顯得很沒自信,動不動就說:“我不會,我做不好!”這類寶寶小時候會迷信爸媽和老師,大了就會迷信其他的權威,或者盲目追星,變得人云亦云。
2.懲罰會影響寶寶的行為模式
在被懲罰的過程中,寶寶習得的是一種粗暴無效的處理問題的模式,當他遇到自己無法控制環境的情形時,他也會試圖以同樣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如,小朋友不願意跟他玩,或者沒有滿足他的需求,他就可能給對方施以暴力。寶寶這樣的交往模式會嚴重地影響他融入小夥伴的圈子裡,同時別的成人也會不由自主地對他有些偏見,導致他變成一個不那麼受人歡迎的寶寶。
3.打消寶寶探索的積極性
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給予寶寶的懲罰都是不必要的,因為,他的行為本質上並非是一種頑劣的不良行為,僅僅是他好奇的一種表現而已。當寶寶因為好奇而做了某些我們不認可的事情的時候,如果我們給他以懲罰,就會約束他的探索行為,打消他探索的積極性。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其實我們都無需去約束他,更不應該去懲罰他。
怎樣才能避免無效的懲罰模式?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懲罰是最無效的改變寶寶行為的方式。實際上,一些比較溫和的處理方式對改變寶寶的行為往往更有成效,我們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採取靈活變通的處理方式
並非任何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關係,明白這點,我們就能找到一些非對立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懲罰在我們與寶寶交流的過程中銷聲匿跡。比如,寶寶非要自己過馬路,不許媽媽牽著,這當然是非常危險的一種行為,需要立刻制止。我們慣常的做法就是立刻捉住他,跟他講道理,講過道理之後,他仍然不聽,那就採取強制措施,把他抱起走人,甚至在他小屁股上拍打幾下以儆效尤。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或許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寶貝,我們要過馬路了哦!看看,我們家寶寶長大了,都知道要保護媽媽了,好了,快牽著媽媽的手,看好汽車,別讓汽車碰到媽媽哦!”相信寶寶會非常樂意去承擔這樣的責任的。
2.在當前環境中找到替代的事物
不管寶寶有多頑劣的行為,我們都可以利用他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比較短的特點,根據當時環境中一些特定的情況,選取某些事物來轉移他的注意力,這通常都是非常有效的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比如,寶寶上了餐桌就是不好好吃飯,一會兒上來一會兒下去的,邊玩邊吃,與其懲罰他,不如改變一下就餐環境,把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熱烈的就餐的氣氛,利用這種氣氛感染寶寶,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吃飯這件事情上來。
3.提前預警誘惑寶寶改變行為
實際上,寶寶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獲得爸媽的賞識。當我們賞識他時,他就會像喝了心靈雞湯一樣美得不得了。當我們想要寶寶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想要他有某種行為之前,不妨利用寶寶這種心理特點,假想一個表現特別好的小朋友,並對這個小朋友大加讚賞:“有個小朋友表現可好了,一聽到媽媽喊吃飯,立刻就坐餐椅上好好吃飯,他可不邊吃邊玩。你知道這個小朋友是誰嗎?”小傢伙肯定會忙不迭地說出他自己的名字,於是,爸媽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他可能就會想不起別的解決方式,相反,因為懲罰帶給他的深刻記憶卻會更多地誘使他去“打人”和“亂扔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懲罰自然就會背離初衷,進一步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4.懲罰給了寶寶更多負面關注
每個有寶寶的家庭都會看到類似的情景:媽媽對寶寶說過多次不許碰電源插座,當媽媽發現寶寶有這樣的企圖的時候,立刻大喊:“不許碰電源插座,危險!”寶寶不僅不會停下來,反而會更為頑皮地走上前,將手伸向電源插座。於是,媽媽情急之下不得不“啪”地一聲,給他來上一下。雖然被這樣懲罰過多次,但是寶寶的這種行為並沒有因此遞減,相反,他甚至會故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有時候甚至一邊走向電源插座,一邊對著媽媽壞笑,當媽媽沖他喊叫或者舉起手假裝要去打他的時候,他會停下來,過一會兒繼續這種行為。
類似上例所描述的,懲罰之所以不生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給予了寶寶一種變相的關注,雖然這種關注不是那麼令人心情愉悅,但是對於寶寶來說,成功地吸引爸媽尤其媽媽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懲罰,他也會不惜任何代價地通過他的行為更多地吸引爸媽的注意。在寶寶表現不錯的時候,很多爸媽都會因此松了一口氣,趕緊抓緊時間幹點別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會兒,但是只要他表現不好,爸媽關注的重心就會回到他的身上,於是,他就會一再利用這種搗亂的方式來扭轉局面,讓爸媽將注意的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
懲罰會給寶寶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爸媽懲罰寶寶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懲罰的結局總是令人傷感的。懲罰會給寶寶帶來很多的傷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懲罰會給寶寶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經常受罰的寶寶自我價值感明顯降低,他們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這類寶寶很容易出現兩種極端的行為,一種是變得很頑劣,通俗點說叫“沒臉沒皮”,不管別人怎麼煩他、罰他,他都不在乎;另一種是變得很膽怯,凡事都不敢自己做決定,每當你鼓勵他去做點什麼,他總是顯得很沒自信,動不動就說:“我不會,我做不好!”這類寶寶小時候會迷信爸媽和老師,大了就會迷信其他的權威,或者盲目追星,變得人云亦云。
2.懲罰會影響寶寶的行為模式
在被懲罰的過程中,寶寶習得的是一種粗暴無效的處理問題的模式,當他遇到自己無法控制環境的情形時,他也會試圖以同樣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如,小朋友不願意跟他玩,或者沒有滿足他的需求,他就可能給對方施以暴力。寶寶這樣的交往模式會嚴重地影響他融入小夥伴的圈子裡,同時別的成人也會不由自主地對他有些偏見,導致他變成一個不那麼受人歡迎的寶寶。
3.打消寶寶探索的積極性
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給予寶寶的懲罰都是不必要的,因為,他的行為本質上並非是一種頑劣的不良行為,僅僅是他好奇的一種表現而已。當寶寶因為好奇而做了某些我們不認可的事情的時候,如果我們給他以懲罰,就會約束他的探索行為,打消他探索的積極性。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其實我們都無需去約束他,更不應該去懲罰他。
怎樣才能避免無效的懲罰模式?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懲罰是最無效的改變寶寶行為的方式。實際上,一些比較溫和的處理方式對改變寶寶的行為往往更有成效,我們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採取靈活變通的處理方式
並非任何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關係,明白這點,我們就能找到一些非對立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懲罰在我們與寶寶交流的過程中銷聲匿跡。比如,寶寶非要自己過馬路,不許媽媽牽著,這當然是非常危險的一種行為,需要立刻制止。我們慣常的做法就是立刻捉住他,跟他講道理,講過道理之後,他仍然不聽,那就採取強制措施,把他抱起走人,甚至在他小屁股上拍打幾下以儆效尤。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或許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寶貝,我們要過馬路了哦!看看,我們家寶寶長大了,都知道要保護媽媽了,好了,快牽著媽媽的手,看好汽車,別讓汽車碰到媽媽哦!”相信寶寶會非常樂意去承擔這樣的責任的。
2.在當前環境中找到替代的事物
不管寶寶有多頑劣的行為,我們都可以利用他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比較短的特點,根據當時環境中一些特定的情況,選取某些事物來轉移他的注意力,這通常都是非常有效的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比如,寶寶上了餐桌就是不好好吃飯,一會兒上來一會兒下去的,邊玩邊吃,與其懲罰他,不如改變一下就餐環境,把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熱烈的就餐的氣氛,利用這種氣氛感染寶寶,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吃飯這件事情上來。
3.提前預警誘惑寶寶改變行為
實際上,寶寶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獲得爸媽的賞識。當我們賞識他時,他就會像喝了心靈雞湯一樣美得不得了。當我們想要寶寶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想要他有某種行為之前,不妨利用寶寶這種心理特點,假想一個表現特別好的小朋友,並對這個小朋友大加讚賞:“有個小朋友表現可好了,一聽到媽媽喊吃飯,立刻就坐餐椅上好好吃飯,他可不邊吃邊玩。你知道這個小朋友是誰嗎?”小傢伙肯定會忙不迭地說出他自己的名字,於是,爸媽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