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我哭是因為想有個安樂小窩

安全感

當我的心裡需要關愛時, 父母如果能夠及時給予, 就好似在我的心裡築起一個安樂小窩, 使我心靈充滿安定感, 身心健康地成長。

行為描述
小宋做了媽媽後, 感覺身心特別疲憊, 尤其是寶貝妮妮夜裡醒了就哭, 把完整的睡眠破壞得七零八碎。 於是, 小宋常常是先讓她哭一會兒, 等她哭累了就會又睡著。 有時, 寶貝哭得太厲害, 她才起床喂喂、哄哄、抱抱。 後來, 小宋發現寶貝越來越愛哭, 乾脆著急地對她說:“再哭再哭, 就不要你了!”但寶貝的哭聲卻更大了。

2歲後寶貝雖然不怎麼愛哭了, 可卻很磨人,

Advertisiment
不願意自己玩, 總要讓大人陪著。 可大人陪著她時卻不好好地玩, 不是鬧情緒就是不高興, 不知道她到底要怎樣。

心理分析

從妮妮所接受的養育方式看, 她不穩定、不快樂的性情是缺乏安全感導致的。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心理需求, 有了安全感才有穩定、快樂的情緒。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 0-1.5歲的寶貝處於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 當他哭、餓或者身體不舒適時, 父母是否及時出現是他對這個世界建立安全和信任感的基礎, 有利於他形成積極的心理特徵。 如果父母有時及時出現, 有時不及時出現, 寶貝仍然沒有得到規律性、穩定的回饋資訊, 還會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於是, 便常常變換各種哭鬧不安的方式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Advertisiment
但卻沒有學會正確表達自己需求的方法。 長期以往, 就形成了鬧人、磨人的行為模式, 以致後來寶貝不是身體不舒服, 而是心理不舒服, 最終不能建立穩定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疏導策略

1. 積極回應寶貝的基本需求

寶貝需要吃飽、喝好、穿暖, 需要身體各個部位感覺舒適和健康, 還需要大人的陪伴和逗引。 不會說話的寶貝用哭來傳達自己的需求, 父母應一貫地、及時地出現在他的面前, 解讀他的需求, 給予相應的照顧和關愛。 而不能讓寶貝等待較長時間還沒有回應, 這會使寶貝產生很大的挫折感, 破壞他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最後導致行為方式的紊亂。

2. 在積極回應的同時不要嬌慣寶貝

有的父母擔心事事順著寶貝,

Advertisiment
以後會養成想幹什麼就得幹什麼的壞習慣。 科學的做法是, 不要把“積極回應”操作為“立即滿足”。 當寶貝產生各種需求時, 先用聲音和肢體動作回應, 讓他意識到父母已經知道他的呼喚, 讓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幾秒鐘。 這個時候, 可以抱起寶貝, 把奶瓶搖晃給他看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 跟他說簡短的話語, 如“寶貝餓了, 該吃飯了, 媽媽喂你”之類的話, 然後再讓他喝奶喝水。 不要小看了這幾秒鐘的意義, 這種方式能培養寶貝短暫幾秒鐘的忍耐和等待, 並不損害身體健康, 但對寶貝的心理健康、智力發育以及交往潛能, 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給寶貝安全感並不是要處處嚴密保護

1歲半後, 寶貝的獨立性大大發展了,

Advertisiment
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處處限制, 希望自己能鑽鑽爬爬、走走摸摸,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較強烈。 這個時候, 父母繼續給寶貝安全感, 但是不要過度保護。 這個矛盾關係的操作特點是:陪陪他但不過分干預他。 不要以為陪寶貝遊戲就一定得為他“做”什麼, 他需要你的參與你就及時參與, 不需要的時候, 你就坐在旁邊幹點手頭上的小活兒, 而不是指指點點干涉他自己玩的方式, 這會破壞孩子的獨立性。 漸漸地, 寶貝的獨立性成長為不需要你守在身旁, 只要聽見你的聲音或者知道你在另一房間做事, 就放心了, 這是寶貝的安全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水準提升的表現。

4.安全度過分離焦慮的考驗

寶貝的安全感並不是直線發展,

Advertisiment
而是在經歷一次次考驗中螺旋上升的, 其中最大的一次考驗就是3歲左右上幼稚園所面臨的分離焦慮。 即使已經建立了較好安全感的寶貝也會哭鬧, 因為大半天或者一天見不著自己的看護者, 認識發展水準有限的寶貝以為自己被拋棄了, 但是只要父母堅持送他上幼稚園, 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一般一兩個月以後, 寶貝的認識水準就會發生質的飛躍, 安全地度過分離焦慮。 可見, 發展水準高的安全感是父母不在眼前, 寶貝也感到安全, 當然, 達到這一步是有前提基礎的, 即寶貝1歲之前只要有需求, 父母總是及時出現在眼前, 看來養育寶貝還是“有耕耘就有收穫”, 並且是“早耕耘早收穫”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