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醫療機構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做好傳染病預檢分診和診治。
1.根據病例臨床特徵,
結合流行病學史,
對手足口病病例進行臨床診斷。
臨床特徵:急性起病,
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皰疹,
米粒大小,
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
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
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
皰內液體較少。
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頭疼等症狀。
該病為自限性疾病,
多數預後良好,
不留後遺症。
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併發症。
瞭解流行病學接觸史有助於病例診斷,
Advertisiment
2. 輕症病例以門診對症治療為主。 對重症病例(出現神經症狀或心血管症狀等)應收住院, 重點救治。
3. 強化醫院感染控制工作, 避免院內交叉感染。 醫院要落實預診制度, 設立發熱與皰疹病例專門診室;重點加強醫院產房、兒科病房的消毒, 防止新生兒、嬰幼兒院內感染而導致嚴重後果。
(二)開展疫情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
掌握流行動態。
1.加強對托幼機構、學校等重點地區和人群的疫情監測和管理;深入醫療機構及時瞭解疫情,
並鼓勵醫療機構主動報告疫情。
2.注意區別手足口病與病毒性腦炎,
開展病毒性腦炎等相關疾病的監測與調查,
Advertisiment
3.手足口病流行地區要在托幼機構及小學加強晨檢工作,
及時發現病例。
發現患有皰疹的患兒,
應立即動員家長對其進行家庭隔離治療,
直至病癒方可返校。
4.托幼機構應每日對玩具、用具等進行清洗消毒,
減少間接接觸傳播。
5.加強食品與環境衛生監督工作,
減少手足口病經食品及公共場所傳播。
6.對新發病人應及時採集標本,
進行病原學診斷。
(三)開展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在托幼機構、中小學、醫院等場所, 開展飯前便後洗手、促進房間通風等相關內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關宣傳品, 對群眾進行健康知識普及, 宣導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建議家長儘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
Advertisiment
(四)做好專業人員培訓和考核工作。
各地應對醫療機構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專業人員進行手足口病防治技術培訓。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依法開展對轄區內醫療機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導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