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嬌時的哭聲:當寶寶想向父母撒嬌時, 發出的哭聲比較高。 也許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所以這種情況下的哭泣大多不會流出眼淚來。
生氣時的哭聲:當沒有找到好玩的玩具、尿布濕了很難受的時候, 寶寶就會生氣甚至發怒, 此時發出的哭聲與撒嬌時的哭聲相比, 聲音更高, 而且尖銳、刺耳。 另外, 也許是過於亢奮的原因, 有時也會產生反作用, 所以時而也會夾雜一些低音。
饑餓時的哭聲:當寶寶肚子餓了, 想吃奶的時候, 發出的哭聲大多混有“m”音。 此時寶寶的哭聲中, 大多伴有類似“manma”、“ma―ma”的呼喚聲。
Advertisiment
困倦、難過時的哭聲:寶寶困倦、想睡覺時的哭聲, 比撒嬌時的哭聲稍微低沉一點。 當因為“媽媽不見了”、“媽媽都不抱我”而感到難過時, 寶寶的哭聲還要更加低沉一些。
“袋鼠保育法”
拉近母子心靈
您聽說過“袋鼠保育法”嗎?這種方法很簡單, 首先母親平躺, 把寶寶抱在雙乳之間, 讓寶寶俯臥, 母子的肌膚直接接觸。 由於很像袋鼠的育兒方法, 故而得名。
“袋鼠育兒法”是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聖胡安·德·迪奧斯醫院的醫生在1979年發明的。 當時, 這家醫院的新生兒緊急治療室非常混亂, 一個保育器中同時放兩三個嬰兒的情況並不少見。
Advertisiment
早產兒維持自身體溫的能力很弱, 如果不放在保育器中, 他們的體溫會下降, 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可是由於器材有限, 放不下所有的早產兒, 於是醫生在無奈的情況下想出了“袋鼠保育法”這一應急的方法。 可是, 誰也沒有想到, 產婦應用之後,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聖胡安·德·迪奧斯醫院採用了“袋鼠保育法”之後, 以前擠兩三個嬰兒的保育器也不再那麼擁擠了, 這樣就大幅降低了嬰兒之間的疾病傳染率。 不僅如此, 嬰兒與母親通過肌膚接觸, 可以有效地保持體溫, 減少了低體溫症的發生率。 這樣還能培養嬰兒自己吸母乳的能力, 結果, 早產兒的存活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另外, 當時在哥倫比亞, 父母遺棄嬰兒也很普遍。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
Advertisiment
多愛☆禁☆撫讓寶寶睡得更穩
寶寶不會和成年人一樣進行深度的、有規則的睡眠, 他們的睡眠淺但時間長, 醒來的次數多。 出生後3個月的嬰兒, 睡眠沒有晝夜的區別, 一天要睡上14~18個小時。 不過, 睡上4個小時之後, 他們的肚子就餓了, 於是便要醒來吃奶。 隨著寶寶的不斷成長, 夜間醒來哭泣的頻率就會逐漸降低, 3~6個月大後, 夜間就可以進行一次性長達5個小時的睡眠了。
於是, 有的父母便會問: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哄寶寶睡覺, 或者有沒有方法讓他們夜間睡得更安穩呢?其實方法很簡單, 就是在白天要多對寶寶進行愛☆禁☆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