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揭秘兒童是如何感知節奏

1個3歲和1個5歲的孩子家裡沒有電視機, 也聽不到音樂。 他們隨父母出訪作客時, 偶然聽到主人家播放的身歷聲磁帶, 不一會兒, 兩個孩子就被動人的低音節奏、喧嚷的搖滾樂所吸引, 儘管他們不懂得音樂的旋律和手舞足蹈的節奏, 但這樂聲卻使他們異乎尋常的興奮。


再舉一個例子。 一位年輕的大學老師, 帶著他3歲的孩子外出串門, 聽到電子樂器中節奏器響起的節奏聲, 那個3歲的孩子便也隨著跳了起來, 後來竟然翻起了筋斗。 可見對於節奏感強的音樂, 兒童是很容易反應的。 當然, 以上兩例都是因為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音樂的緣故。

Advertisiment
兒童對音樂的反應強, 適應也快。 每天電視、廣播都一直開著, 在樂聲不斷的環境中成長的兒童, 對音樂已經習慣了, 反應也就會變弱。


在嬰兒期, 兒童剛會坐時, 就對音樂的節奏有所反應。 也許有的家長已經發現:5~6個月的嬰兒也會隨著電視或廣播裡的音樂節奏搖晃身子。 對音樂有所反應, 不能看成完全理解音樂或欣賞音樂, 只不過是隨著音樂的節奏搖動身體而已。 如果我們調查一下肌電圖或皮電反應等細微生理反應, 就會發現, 雖然沒有上面見到的反應那樣大, 但是, 根據音樂的特性, 也會發生種種反應。 而且若考慮到條件反射的影響, 那麼搖籃曲對兒童有催眠作用,

Advertisiment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說明問題的。 對音樂的節奏, 從兒童早期起, 就產生反應, 這意味著節奏反應性或節奏的同步性是人類的基本反應之一。 它暗示了音樂是聯繫兒童的重要形態之一。


成人對節奏也有反應。 例如, 有的人一聽到盂蘭盆舞(日本人在農曆7月15日盂蘭盆會時舉行的民間舞)、阿波舞的舞曲以及聽到賞花領唱等的鐘聲和大鼓的聲音, 就怎麼也呆不住了, 於是也跟著跳起來。 可是, 在迪斯可和爵士樂舞廳裡, 隨著音樂容易搖動身體的, 仍然是青年男女。 大概青春期和幼兒期, 情緒是不穩定時期, 生理反應的表現也最強, 因此, 對節奏最容易產生同步反應。 合上節拍, 只能說明對音樂的反應敏感。 聽音樂全憑個人的體驗,

Advertisiment
不要求人人都有同樣的感受, 最好還是有獨創的聽法, 但是, 節奏反應是否同音樂完全同步, 是客觀決定的。 如果讓許多人合上一個音樂的節拍, 那麼通過音樂節奏, 就能使許多人變成相互同步, 增強社會的一體感。 同他人協同工作時, 也要互相合上節拍, 如果時機掌握不好, 就不能很好地協作。 像這樣地合上節拍, 不論是從適應方面看, 還是從社會的發展方面看,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裡, 有必要闡明合上節拍同對節奏的反應的差別。 在嬰兒時期發生的節奏反應, 只不過是以音樂為開端, 嬰兒也產生與音樂節奏相似的節奏反應。 嚴格地說, 要取得同模式節奏的同步, 必須是當自己的節奏慢時, 需要加快反應,

Advertisiment
當自己的節奏太快時, 就要放慢一些。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的順應, 就是為了同對方取得一致, 而改變自己。 如果不進行順應, 就難以取得節奏的同步反應。 在同步中, 可以客觀地看到自身的節奏, 修正偏差, 從而也包含著自我否定。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幼稚教育方面, 節奏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合上節拍, 就必須使幼兒首先學會抑制自己, 不隨便做, 學著和大家一起做。 這是初次要求的社會化合作情景。 個人具有的節奏, 是有衝動性的, 是暫時的, 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 相反, 音樂具有的節奏, 特別是幼稚園和托兒所裡放的音樂的節奏, 都是有一定的節拍的, 能持續很久。 兒童跟小夥伴們在一起, 可以誘發自己的節奏感,

Advertisiment
克服自己或快或慢的傾向, 跟大家一同前進, 一同遊戲。 而且因為動作一致, 而感到滿意。 通過節奏, 能夠看到社會的發展與自己的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