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天突、定喘、內關、列缺。
隨證配穴:實證, 咳嗽配孔最, 痰多配豐隆、足三裡, 胸悶配膻中、氣海;虛證, 肺俞、腎俞、關元。
哮喘發作時針定喘、天突等穴, 用撚針法加強針感, 有平喘利氣作用;孔最宣通肺氣而治咳嗽, 取豐隆、足三裡健脾胃而化痰濕;膻中、氣海為調氣降氣之有效穴, 和內關相配起寬胸、利氣、定喘的作用。 肺腎氣虛者, 輕刺肺俞、腎俞以壯肺腎之氣, 關元為三焦募穴, 與元氣有關, 取之可加強其作用。
Advertisiment
緩解期可選用大椎、肺俞、關元、足三裡等穴針灸, 有減少發作或減輕發作症狀的作用。
(2)耳針:取平喘、腎上腺、肺、神門、交感穴。 在發作期有平喘作用, 緩解期去平喘加腎。 每次取3~5穴。
(3 )穴位注射:對大兒童發作時取0.1%腎上腺素0.1~0.2ml, 注入定喘或合穀穴。
(4)發泡:對大兒童可用此法。 用白芥子末水調或毛茛搗爛、敷於大椎、肺俞等穴, 使發泡如灸瘡。
(5)割治:選膻中、定喘及魚際等穴, 每次1穴, 隔2周重複1次。 方法:①常規消毒, 局部麻醉, 用手術刀縱形切開皮膚(切開皮層即可), 切口長約0.2~0.5cm, 切除皮下脂肪少許。 ②用鑷子伸入切口輪夾皮下組織數次, 或用刀柄在骨膜上滑動(如膻中穴)。 ③ 如切口在1cm以上則需要縫合, 覆蓋消毒敷料, 包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