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稚園裡,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這樣一種孩子:害羞、膽怯、孤僻、沉默寡言, 在聽課時, 讓他回答問題, 會嚶嚶地哭起來, 不管問題有多容易, 也不管自己能不能回答出來。 經常是一個人獨自玩耍, 從不願多與人講話, 如果硬逼著他與人交往, 則會表現出惶恐不安的樣子。 他不願意參加集體遊戲, 老師和家長稱之為“不合群”的孩子。
不合群的孩子性格內向、孤僻、不善於與同年齡的夥伴交往,
從表面看上去老實、聽話、不惹事生非,
也經常得到父母的肯定甚至讚賞。
但是,
他們內心卻是多疑、敏感、任性、畏首畏尾、懦弱的。
Advertisiment
據研究,
不合群行為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天生的弱神經類型,
難於適應環境;一是後天的教養方法不當。
這種教養方法不當包括過分保護和淡然置之兩種,
愛得過分和愛不夠都可能導致孩子孤獨性格的形成。
為數不少的父母親把孩子當寶貝,
“拿在手裡怕掉了,
含在口裡怕化了”,
整天擔心這擔心那。
怕孩子在外面不小心摔了;怕孩子在外面與其他孩子鬧糾紛吃虧;怕在外面學會了髒話難以糾正等等。
不給孩子社會交往的機會,
總是把他們關在家裡或院子裡獨自玩耍。
Advertisiment
一般說來,
孩子到了3歲以後,
都會對朋友發生興趣,
願意和大家親近,
但還不能很融洽地在一起遊戲。
通過吵架,
比賽和扭打,
使幼兒有時間觀察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孩子,
並學會如何客觀地分析、評論自己的小朋友。
到5歲左右,
幼兒逐漸掌握了同朋友相處的本領,
懂得了謙讓和禮貌,
大部分時間裡,
孩子們能夠友好相處,
一起遊戲,
維持和諧的局面。
因此,
要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社會適應能力強、性格穩重、豪爽、善於社交的人,
就必須讓孩子從小多和小朋友一起遊戲,
Advertisiment
對於已經形成了孤僻性格的幼兒,
家長可及時循序漸進地要求孩子與外界接觸,
必要時,
也要請幼稚園老師幫忙,
儘快地使孩子由“自我”轉向“社會”。
首先,
家長和教師對待他們的態度應該是和善、親切的,
使孩子得到愛的溫暖,
消除他們的不安全感。
不合群的孩子多半膽子很小,
性情也比較懦弱,
家長總是以“你怎麼這麼笨,
這點兒小事都做不好!”之類的話刺激他們,
這會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
不利於矯正他們孤僻的性格。
對這種孩子,
應以鼓勵他們大膽探索的正面誘導為主,
Advertisiment
第二, 要幫助孩子結交玩伴, 鼓勵他們交往, 並給予其自由選擇玩伴的權力。
使幼兒適應集體生活,
必須教他們學會與同伴交往,
而遊戲正是幼兒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徑。
成人可以經常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裡玩,
讓他們一起遊戲、聽故事、唱歌跳舞、畫畫,
逐步養成孩子與同伴交往的習慣,
並在交往中使其懂得遊戲規則,
學會謙讓、容忍、禮貌等行為。
久而久之,
習慣成自然,
孩子就會產生與同伴遊戲的欲望。
第三,
不管幼兒啼哭的原因如何,
要容忍幼兒的啼哭。
如果孩子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
那麼,
即使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鬧了糾紛,
甚至自己的孩子被惹哭了,
Advertisiment
第四,
幫助孩子克服依賴感。
不合群的孩子對家長有強烈的依賴感,
自主生活能力差,
什麼事情都要成人幫助,
這時家長切不可“有求必應”,
總是照顧、代替他去把事情做好,
使孩子把這種習慣遷移到幼稚園中,
引起同齡夥伴的反感,
造成孩子處境的孤獨。
家長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從小處著手,
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經常讓他們幫助成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麼,
將更有利於孩子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
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