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胎教常識>正文

明辨真偽:胎教究竟是科學還是誤導

編者按:孩子是爹娘的心頭肉。 為了能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 父母多是從孩子零歲前就開始行動了———懷孩子前半年, 丈夫就要戒煙戒酒鍛煉身體, 妻子要保持良好的心情等等。 就連在酒桌上, “準備要生孩子”這個理由, 也成了男性屢試不爽的擋酒詞。

妻子懷孕后, 有條件的都要進行胎教:音樂胎教、語言胎教、撫摸胎教等不一而足。 有人開玩笑說, 下一代的競爭, 從娘胎里就開始了。

我國最早提出“胎教”一詞是在西漢初年, 胎教發展至今, 已經成了一個產業。 然而, 有專家對胎教提出質疑, 他們認為:胎兒在子宮里面聽到的不是音樂只是聲音,

Advertisiment
“胎教”這個概念提法本身也是不科學的。 支持方的專家, 則拿出了接受胎教后, 培養出12天就能側翻的超常兒的證據。

日前, 保健時報記者深入采訪了胎教、產科、兒童教育等各領域的專家, 他們對胎教或支持或反對, 觀點鮮明, 舉證充分。 本報認為:忽視或者回避任何一方的觀點, 都是對廣大讀者的不負責。

保健時報采訪的專家的稿件, 都經過了專家本人的審核, 相信已經充分代表了專家們的意見。 在文章的篇幅等方面, 我們也力求平衡。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到底誰有理, 選擇靠自己。 我們相信廣大讀者在看完本文后, 會對胎教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 并且根據自己的認知,

Advertisiment
做出理智的選擇。

胎教的提法是否科學

正方:現在的胎教一詞延用自古代

“胎教一詞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萬鈁教授向記者介紹。

最早的時候, 在西漢初年, 賈誼在《新書》中就提到“胎教”這兩個字。 到了魏晉南北朝和唐朝的時候, 當時的醫書中已經有了“胎教”這一門類, 說明胎教已經成了祖國醫學的一個門類。 南宋時, 名醫陳自明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中, 也有“胎教”的闡述。

古代胎教提出了“慎始”、“外像內感”、“寧靜即胎教”等說法。 現在看來, 這些提法和現代優生學的觀念也是基本一致的。 和現代醫學觀念基本一致的還有“慎起居、慎勞作、慎飲食、慎房事、慎用藥”等方面。 但古代的胎教也有其糟粕的一方面,

Advertisiment
比如孕婦佩戴美玉, 胎兒出生就是上品等。

萬鈁教授介紹, 現代的胎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胎教指的是音樂胎教、語言胎教、撫摸胎教等具體的胎教方法。 而廣義的胎教指的是孕期保健, 即怎樣調適母體的內外環境, 免除不良刺激。 在孕早期主要是趨利避害, 孕中期是合理飲食、保證營養, 孕晚期則是注重自我監護。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胎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澤倫教授認為, 現在所謂的胎教實際上是對胎兒生長發育的一個良好的維護與促進, 用教育的概念來定義“胎教”, 是沒有任何生物學基礎的。 胎教本身不屬于教育的范疇。 之所以還用“胎教”這一個詞, 是因為從古至今, 廣大老百姓都是這樣稱呼的,

Advertisiment
因此, 就一直延用下來了。

反方:“胎教”一詞造成老百姓的誤解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牛鳳岐教授是在國內醫學超聲界身兼十幾項職務的著名專家, 聲波醫用的安全有效性一直是他深為關注的問題。 他認為, “胎教”這個詞一開始就“叫錯了”。 “胎教”作為一個術語本身是不科學的, 因為胎兒不可教。

“教育”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其專屬的定義, 一是指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 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二是指用道理說服人使照著(規則、指示或要求等)做。

牛鳳岐教授說, 作為常識人們都知道, 新生的嬰兒是沒有意識的, 跟他(她)說什么都是“白費口舌”。 對胎兒更不必說, 因為他(她)們不僅沒有意識,

Advertisiment
而且連真正的“聽”都不具備, 如何“教”法?對“教育”一詞, 人們有既定的、約定俗成的認識, 稱“胎教”只會被理解為對胎兒的教育, 而這種誤解是由提出者和倡導者的誤導造成的。

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朱宗涵大夫對“胎教”的概念也提出了的疑問, 教育的內容應和嬰幼兒發育的成熟程度相適應, 但“胎兒發育的成熟度決定了它接受不了音樂、語言等教育”。

丁宗一教授則對胎教提出了方法學的考證。 丁教授是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亞洲兒科營養聯盟主席。

教育屬于教育學嗎?丁教授說, 如果作為教育的一種, 胎教應該具有教育學特征, 如相關的教材、教法, 還要進行相關的考評。 但把“胎教”施予孕婦的時候符合教育學規律嗎?明顯不是。胎教結束后,有進行相關的考評嗎?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也沒有。如果胎教不屬于教育的范疇,作為醫學的一類,胎教既沒有相應的醫學科學分類學特征,也沒有得到相關管理部門的認可。

音樂對胎兒有沒有影響

正方:胎兒在子宮里可以聽到音樂

提到胎教,人們很容易就會想到音樂胎教,即在孕婦孕期播放一些名曲或孩子喜愛的樂曲磁帶,讓母親和胎兒同時欣賞。音樂胎教的方法由來已久,不過,有專家提出了疑問,胎兒在子宮內是否能夠聽到母體外播放的音樂?這樣的音樂胎教是否能夠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一些胎教專家。

北京婦產醫院副主任醫師游川介紹,早在1998年前后,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邵道遠為解開聲音在子宮內的傳播之謎,就做過一個人體透聲的實驗,證明了胎兒在子宮內可以聽到音樂。

實驗者把麥克風包裹在等同于孕婦脂肪厚度的豬肉里,而后在肉的周圍播放音樂。實驗結果發現,從肉里接受到的音樂,高頻聲音損失比較多,原來比較明朗亮麗的音樂變得比較沉悶。之后,他們又找了四位準備做墮胎手術的孕婦,把一個很小的麥克風放置在子宮中胎兒的附近。這樣從空氣中傳到孕婦腹部里的音樂就全部被記錄了下來。這兩個實驗結果是一致的:兩千赫茲以下的聲音比較容易保真地傳到孕婦腹部里面去,兩千赫茲以上的聲音損失比較大,所以聽起來高頻聲就弱了,這個聲音就發悶了。這個實驗就可以證明,音樂是能夠傳入孕婦體內的。

母親懷孕6個月之后,胎兒就有了初步的聽覺,但聲音通過水面時會被反射,那么在充滿羊水的子宮里,胎兒是否還能夠聽到傳入母體內的音樂?它們又是如何聽到音樂呢?

游川說,邵道遠接著做的一個實驗解釋了這個問題。人的聽覺有兩個傳導系統,一個是氣道,一個是骨道。一般來說,我們所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人體的耳膜振動,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傳導與反射到腦內的聽覺中樞來實現的。而水下芭蕾舞演員在水下,雖然空氣當中的聲音通過水面時被反射掉了,他們聽不到空氣當中的聲音,但在這個時候,他們在水下聽音樂不是通過耳朵來聽,而是通過頭蓋骨感受到的,這就叫做骨傳導,因為水對聲音的阻抗和密度與聲速相近,所以聲波能夠引起頭蓋骨的振動,這種振動傳到內耳經過大腦的分析也就聽到聲音了。胎兒在子宮內充滿羊水的環境里就如同水下芭蕾舞演員在水中一樣,他們都是通過骨傳導來聽音樂的。由此可見,胎兒在子宮里通過骨傳導,是可以聽到音樂的。

反方:胎兒感受到的是聲音,而不是音樂

牛鳳岐教授認為,目前所謂的“音樂胎教”,其實質是將聲波作用于胎兒,人為地影響其成長發育的行為,在專業上應屬于醫學干預,所用物品包括屬于“軟件”的樂曲在內都應列為醫療器械,接受主管部門的監管。

在相隔一定距離對著孕婦播放音樂時,因為人體組織和空氣的聲阻抗相差很多,聲波撞在孕婦的腹壁上,大部分會被反射回去,進入體內的聲音很小。而且在羊水的浸泡下,胎兒不可能以耳聽聲,至多只有對骨導聲的接收。而聲音經過孕婦腹壁的吸收衰減,頻譜發生改變之后,胎兒所接收到的也不是原來的音樂了。

牛鳳岐教授特別強調指出,聲波是一種機械波或稱應力波,是機械振動在物質中的傳播。胎兒既然沒有意識,不能分辨出所接收到的究竟是樂音還是噪音,則音樂對他(她)就只不過是一種機械干擾。據一些超聲科醫生反映,在臨床檢查中,當將“黑白超”轉換為“彩超”時,由于后者的聲強明顯高于前者,胎兒會“一機靈”。這種“一機靈”實際是胎兒對強刺激的本能反映。在所謂“胎教”中,有孕婦感到了胎兒的躁動,這與超聲診斷中的胎兒對強刺激的反映是非常相似的,切不可以為這是您的寶寶在“聞樂起舞”,而是在無聲地“抗議”。

胎兒能感受聲音,但是不能感受音樂。朱宗涵指出,教育的內容是與胎兒、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熟度相適應的,只有當人的認知能力、情感的發育達到相當水平的時候,才可以感受和應用音樂。現在所謂的給胎兒聽音樂的這種胎教,并沒有依據表明胎兒是可以感受到的。

朱宗涵說,相反地來說,如果把錄音機靠近或者直接貼到孕婦的腹部聽音樂,對胎兒的聽力會產生很大的風險。聲音通過空氣傳導與通過固體或液體傳導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微弱的心跳的聲音我們聽不到,但如將耳朵貼在胸壁就能聽到。目前我們還沒有依據證明,聲音通過孕婦的腹壁進入胎兒耳朵的聲音有多強,胎兒的聽覺是否能耐受這樣的聲音強度,因此,孕婦根本就沒有辦法掌握胎兒所聽的音樂的音量。

胎教影響的是孕婦還是胎兒

正方:胎教可陶冶孕婦心情

游川介紹,在今年四月份北京召開的國際婦幼研討會上,國外有些專家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宮內編程,意思是說外界的情況會影響到子宮里胎兒的發育,而且會影響到胎兒長大以后的發育。

比如,1960年我國發生大饑荒,那個年代生下來的孩子先天畸形的比較多。一是因為孕婦的營養問題影響了胎兒的發育,除此之外,饑荒造成的精神壓力使孕婦在孕期處于抑郁的精神狀況,精神上大的負向的壓力(刺激)給胎兒體內造成了先天性的影響。

游川指出,孕婦的心情會影響到腎上腺皮脂激素的分泌。孕婦在抑郁的情況下,腎上腺皮脂激素分泌得比較多,將影響到胎兒的供血,使胎兒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的合成將會受到阻礙,引起胎兒先天性的發育不良。所以,孕婦的精神狀況和胎兒的發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孕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胎兒的發育有好的影響。音樂對孕婦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調節。

“胎教不只是音樂胎教,它包括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我們孕期所做的語言胎教、閱讀胎教、光照胎教、體育胎教等,實際上就是如何給胎兒做保健,同時加強對孕婦身心的調節。孕婦身心調節好了,對胎兒是一個很好的保健。因此,我們應當客觀地看待現在所說的胎教。”游川指出,孕婦其實是有必要做這種胎兒的保健的。

“比如,目前的音樂胎教,我們并不主張孕婦通過在腹部放傳感器的方法。

因為通常情況下,孕婦掌握不好音樂的聲音大小和聽音樂的時間長短。但我們會建議孕婦通過普通的錄音機或是音響,選擇聽一些低頻音樂,這樣對孕婦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身心調節,孕婦自身的心態比較平和,那么,胎兒出來以后也會比較平和。從我們臨床觀察來看,接受過很好胎教的孩子出生后會很安靜,而孕期心情波動厲害的孕婦,生出來的孩子就比較喜歡哭鬧。”

游川說,孕婦不僅可以做音樂胎教,而且還可以進行語言胎教、閱讀胎教等,同時,我們還主張“爸爸”也參與進來。因為爸爸的聲音是比較低沉的,很容易穿透進去,而且男性的參與對孕婦來說是一個心理上的支持,孕婦心情好了,對胎兒的發育是有影響的。

但把“胎教”施予孕婦的時候符合教育學規律嗎?明顯不是。胎教結束后,有進行相關的考評嗎?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也沒有。如果胎教不屬于教育的范疇,作為醫學的一類,胎教既沒有相應的醫學科學分類學特征,也沒有得到相關管理部門的認可。

音樂對胎兒有沒有影響

正方:胎兒在子宮里可以聽到音樂

提到胎教,人們很容易就會想到音樂胎教,即在孕婦孕期播放一些名曲或孩子喜愛的樂曲磁帶,讓母親和胎兒同時欣賞。音樂胎教的方法由來已久,不過,有專家提出了疑問,胎兒在子宮內是否能夠聽到母體外播放的音樂?這樣的音樂胎教是否能夠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一些胎教專家。

北京婦產醫院副主任醫師游川介紹,早在1998年前后,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的邵道遠為解開聲音在子宮內的傳播之謎,就做過一個人體透聲的實驗,證明了胎兒在子宮內可以聽到音樂。

實驗者把麥克風包裹在等同于孕婦脂肪厚度的豬肉里,而后在肉的周圍播放音樂。實驗結果發現,從肉里接受到的音樂,高頻聲音損失比較多,原來比較明朗亮麗的音樂變得比較沉悶。之后,他們又找了四位準備做墮胎手術的孕婦,把一個很小的麥克風放置在子宮中胎兒的附近。這樣從空氣中傳到孕婦腹部里的音樂就全部被記錄了下來。這兩個實驗結果是一致的:兩千赫茲以下的聲音比較容易保真地傳到孕婦腹部里面去,兩千赫茲以上的聲音損失比較大,所以聽起來高頻聲就弱了,這個聲音就發悶了。這個實驗就可以證明,音樂是能夠傳入孕婦體內的。

母親懷孕6個月之后,胎兒就有了初步的聽覺,但聲音通過水面時會被反射,那么在充滿羊水的子宮里,胎兒是否還能夠聽到傳入母體內的音樂?它們又是如何聽到音樂呢?

游川說,邵道遠接著做的一個實驗解釋了這個問題。人的聽覺有兩個傳導系統,一個是氣道,一個是骨道。一般來說,我們所聽到的聲音,是通過人體的耳膜振動,然后通過一系列的傳導與反射到腦內的聽覺中樞來實現的。而水下芭蕾舞演員在水下,雖然空氣當中的聲音通過水面時被反射掉了,他們聽不到空氣當中的聲音,但在這個時候,他們在水下聽音樂不是通過耳朵來聽,而是通過頭蓋骨感受到的,這就叫做骨傳導,因為水對聲音的阻抗和密度與聲速相近,所以聲波能夠引起頭蓋骨的振動,這種振動傳到內耳經過大腦的分析也就聽到聲音了。胎兒在子宮內充滿羊水的環境里就如同水下芭蕾舞演員在水中一樣,他們都是通過骨傳導來聽音樂的。由此可見,胎兒在子宮里通過骨傳導,是可以聽到音樂的。

反方:胎兒感受到的是聲音,而不是音樂

牛鳳岐教授認為,目前所謂的“音樂胎教”,其實質是將聲波作用于胎兒,人為地影響其成長發育的行為,在專業上應屬于醫學干預,所用物品包括屬于“軟件”的樂曲在內都應列為醫療器械,接受主管部門的監管。

在相隔一定距離對著孕婦播放音樂時,因為人體組織和空氣的聲阻抗相差很多,聲波撞在孕婦的腹壁上,大部分會被反射回去,進入體內的聲音很小。而且在羊水的浸泡下,胎兒不可能以耳聽聲,至多只有對骨導聲的接收。而聲音經過孕婦腹壁的吸收衰減,頻譜發生改變之后,胎兒所接收到的也不是原來的音樂了。

牛鳳岐教授特別強調指出,聲波是一種機械波或稱應力波,是機械振動在物質中的傳播。胎兒既然沒有意識,不能分辨出所接收到的究竟是樂音還是噪音,則音樂對他(她)就只不過是一種機械干擾。據一些超聲科醫生反映,在臨床檢查中,當將“黑白超”轉換為“彩超”時,由于后者的聲強明顯高于前者,胎兒會“一機靈”。這種“一機靈”實際是胎兒對強刺激的本能反映。在所謂“胎教”中,有孕婦感到了胎兒的躁動,這與超聲診斷中的胎兒對強刺激的反映是非常相似的,切不可以為這是您的寶寶在“聞樂起舞”,而是在無聲地“抗議”。

胎兒能感受聲音,但是不能感受音樂。朱宗涵指出,教育的內容是與胎兒、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熟度相適應的,只有當人的認知能力、情感的發育達到相當水平的時候,才可以感受和應用音樂。現在所謂的給胎兒聽音樂的這種胎教,并沒有依據表明胎兒是可以感受到的。

朱宗涵說,相反地來說,如果把錄音機靠近或者直接貼到孕婦的腹部聽音樂,對胎兒的聽力會產生很大的風險。聲音通過空氣傳導與通過固體或液體傳導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微弱的心跳的聲音我們聽不到,但如將耳朵貼在胸壁就能聽到。目前我們還沒有依據證明,聲音通過孕婦的腹壁進入胎兒耳朵的聲音有多強,胎兒的聽覺是否能耐受這樣的聲音強度,因此,孕婦根本就沒有辦法掌握胎兒所聽的音樂的音量。

胎教影響的是孕婦還是胎兒

正方:胎教可陶冶孕婦心情

游川介紹,在今年四月份北京召開的國際婦幼研討會上,國外有些專家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宮內編程,意思是說外界的情況會影響到子宮里胎兒的發育,而且會影響到胎兒長大以后的發育。

比如,1960年我國發生大饑荒,那個年代生下來的孩子先天畸形的比較多。一是因為孕婦的營養問題影響了胎兒的發育,除此之外,饑荒造成的精神壓力使孕婦在孕期處于抑郁的精神狀況,精神上大的負向的壓力(刺激)給胎兒體內造成了先天性的影響。

游川指出,孕婦的心情會影響到腎上腺皮脂激素的分泌。孕婦在抑郁的情況下,腎上腺皮脂激素分泌得比較多,將影響到胎兒的供血,使胎兒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的合成將會受到阻礙,引起胎兒先天性的發育不良。所以,孕婦的精神狀況和胎兒的發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孕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胎兒的發育有好的影響。音樂對孕婦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調節。

“胎教不只是音樂胎教,它包括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我們孕期所做的語言胎教、閱讀胎教、光照胎教、體育胎教等,實際上就是如何給胎兒做保健,同時加強對孕婦身心的調節。孕婦身心調節好了,對胎兒是一個很好的保健。因此,我們應當客觀地看待現在所說的胎教。”游川指出,孕婦其實是有必要做這種胎兒的保健的。

“比如,目前的音樂胎教,我們并不主張孕婦通過在腹部放傳感器的方法。

因為通常情況下,孕婦掌握不好音樂的聲音大小和聽音樂的時間長短。但我們會建議孕婦通過普通的錄音機或是音響,選擇聽一些低頻音樂,這樣對孕婦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身心調節,孕婦自身的心態比較平和,那么,胎兒出來以后也會比較平和。從我們臨床觀察來看,接受過很好胎教的孩子出生后會很安靜,而孕期心情波動厲害的孕婦,生出來的孩子就比較喜歡哭鬧。”

游川說,孕婦不僅可以做音樂胎教,而且還可以進行語言胎教、閱讀胎教等,同時,我們還主張“爸爸”也參與進來。因為爸爸的聲音是比較低沉的,很容易穿透進去,而且男性的參與對孕婦來說是一個心理上的支持,孕婦心情好了,對胎兒的發育是有影響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