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正確地教導孩子自我評價

所謂正確的評價自己, 是指孩子能初步運用社會既成的道德標準、行為準則來評判自己的行為, 正確估價自己的才能、自己在家庭和幼稚園的地位等。 它對兒童良好個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 3歲孩子已經具有初步的主客體分化能力, 開始具有“自我意識”, 他們逐漸能夠區別“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通過把自己與別人比較來確認自己, 這明顯地表現在夥伴關係中;另一方面, 也為孩子能把社會上既成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長輩對他們的態度、獎勵與懲罰等作為參照來評價自己, 提供了心理上的可能性。

Advertisiment

兒童歷史性知識較少, 理性思維水準低。 因而在評價自己時經常帶有情緒性, 極易受暗示, 往往把成人的言語、表情等作為評價自己的依據。 判斷自己的行為時只考慮行為後果, 缺乏對動機的思考, 而且在自我評價中難免帶有偏激性和不穩定性, 只會簡單地肯定和否定, 或者一會兒肯定, 一會兒又否定。


家長在教孩子正確評價自己時, 首先, 應豐富孩子的感性認識, 設計具體的情景來提高孩子的認知水準, 應經常帶孩子到公共場所, 讓孩子接觸一些人物個性鮮明的電影、電視故事、圖書等, 並抽時間與孩子一起評價裡邊的人物。 其次, 要客觀地評價孩子的行為, 一定要說明為什麼這樣評價他。 有時也可讓孩子分析自己,

Advertisiment
家長再對他的評價給以補充, 糾正。
在這一過程中, 家長要注意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行為動機來評價自己。 當孩子想幫你把碗放到桌上卻不小心摔在地上時, 你不要發火, 而要告訴孩子:“你是在幫我們的忙, 我知道你不是存心摔碎碗的, 下一次不要拿那麼多……”。 第三, 對孩子確實沒有能力做的事要及時提醒, 以防孩子產生挫折心理, 影響他對自己的評價。


一般來說, 孩子總認為家長讓他做的事是他能做並且能夠做好的。 如果家長事先未經考慮, 讓孩子做力不能及的事, 勢必使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 產生失敗感, 影響他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