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幼猴離開母猴的成長過程中因為缺少生存技能, 而導致一種心理上的焦慮與失意, 並且這種心態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心理上的變化源自於過早的經歷“變故”而產生抑鬱, 這種心理上的巨大陰影甚至會揮之不去。 由於獼猴與人類的巨大相似, 科學家們認為這項研究能夠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一些如同幼猴遭遇的人的心理。
然而, 這種心理在幼猴中究竟會存在多長時間呢?為了得出結論, 研究小組負責人胡新田和他的團隊觀察了幼小獼猴離開母性後3年的成長過程, 他們大多由同齡猴幫助慢慢的走上了正常的社會生活。
Advertisiment
與被母親撫養長大的猴子相比較, 由同齡的猴子撫養長大猴子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更低。 這種皮質醇存在於猴頸部後面的頭髮裡, 有助於控制焦慮的情緒。 此外, 三年的正常社會生活也無法抹去與母親很早就分離的烙印。 由同齡猴子撫養長大的猴子們傾向於獨處, 他們很少四處走動與聚在一起。 但是, 它們會在自己的籠子裡踱來踱去。 吮吸自己的手指和腳趾。 比被母親撫養長大的猴子更喜歡抓自己的身體。
這說明一出生就與母親分離所導致的焦慮情緒至少會存在於腦子裡三年以上, 這項研究的作者認為獼猴可能是研究人類幼時遭受創傷的最好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