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減緩孩子入園時分離焦慮

如果你的孩子將在今年9月入園,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幫寶寶做好適應新生活的準備吧。


用哭聲拴住母親

一年多了, 婉兒一直像一塊小年糕, 粘在媽媽身上。 在婉兒快2歲的時候, 婉兒媽考慮到婉兒該上幼稚園了, 決定先試試女兒能否離得開自己。 在一個婉兒挺高興的時刻, 媽媽示意讓保姆和婉兒玩, 說聲再見, 就出門了。 門剛關上, 婉兒的哭聲便從門縫裡頑強地鑽了出來, 把媽媽牢牢地吸住, 再難挪動半步。 就這樣, 媽媽在門外堅持了近半個小時, 婉兒足足哭了30分鐘。 本想從2歲開始送孩子入託的婉兒媽,

Advertisiment
宣告第一次實驗失敗。
孩子在尋求安全感

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 最親近的人從視線中消失了, 孩子會一下子不安起來:媽媽在哪裡?我要找媽媽!孩子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 呼喚媽媽的出現。 大部分孩子從七八個月起, 就會明顯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 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離焦慮的出現, 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 最初, 這種焦慮的出現, 是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的。 因為, 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 或者發出信號, 呼喚媽媽的出現。 這是孩子尋求安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但是, 由於焦慮中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 有時, 他們甚至表現出不吃、不喝、不玩,

Advertisiment
這些平時最能引起親近的人關注的行為, 現在成了他用來呼喚親人的一種方法。 當然, 其他的活動可能就進入不了他們的視線了。 焦慮還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 長時間焦慮, 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 剛入園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
什麼樣的孩子分離焦慮更強烈?

新生入園, 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 有的哭得時間長, 有的哭得時間短, 有的孩子不怎麼哭。 究竟什麼樣的孩子分離焦慮更強烈呢?

1.敏感的孩子。 有些孩子比較在意環境的變化, 有時很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應。 像入園這樣環境的大變化, 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種太強的刺激了, 他們往往會難以接受, 表現出強烈的分離焦慮。

Advertisiment

2.受到過度關注的孩子。 孩子的生活中, 如果從來都是有親近的人伴隨左右, 而且, 幫他的人又非常細心, 能夠理解孩子每時每刻的需要, 及時幫他解決一切問題, 那麼, 他就不會知道, 親近的人不在身邊時該怎麼辦。

3.身體狀態不好的孩子。 受到疾病困擾的孩子, 會表現得比他健康的時候更纏人。 因為他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病痛, 只有細心的媽媽才能體會得到。 此時此刻, 孩子的最大願望就是回到母親的懷抱中, 找回那舒適的感覺。


孩子在說, 我還沒有準備好

此時, 孩子的哭聲在訴說些什麼?孩子在說:媽媽, 我還沒有準備好, 在這裡,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很害怕。

很少有孩子2-3歲就準備好要進入一個集體環境中去生活的。

Advertisiment
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溫柔鄉中的孩子, 與養育者之間的親情是他們的最大滋養, 也給了他們最大的安全感。 突然的分離給孩子的壓力是巨大的。 婉兒媽預料到孩子可能會有問題, 要試一試女兒是否離得開自己, 比起那些不尊重孩子的狀況, 按成人的主觀意志來決定孩子是否入園的做法, 要明智了許多。 但是, 婉兒媽又做得有點太突然和生硬了, 如果她多瞭解一些孩子發展的特點, 掌握一些分離準備的原則, 也許就可以把這個和孩子分離的過程做得更緩和平穩些。 如果你的孩子將在今年9月入園,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幫寶寶做好適應新生活的準備吧。
能減緩分離焦慮的入園準備6原則

1.分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Advertisiment
開始, 爸爸媽媽可以短時間地離開孩子的視線, 但要讓孩子聽到你的聲音。 以後, 這個時間可以加長, 讓孩子形成信任:現在爸爸媽媽不在, 但不久會回來。

2.“少”一些理解, 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3.改變關注方式, 把關注的重點從孩子每時每刻的生活需要轉向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 有時候, 也許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快速反應習慣, 留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應付困境。

4.要讓多一些同伴, 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與同伴相處。

5.多一些照顧他的人, 讓孩子與更多的成人建立信任關係。

6.適當訓練, 讓孩子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手吃飯、自己穿衣服……

7.提前熟悉幼稚園的環境和老師, 減少入園後的陌生因素。
幼稚園的經驗:

安心入園,熟悉是關鍵孩子在入園初期出現分離焦慮的問題,重要是對幼稚園的環境感到陌生,對不認識的人感到恐懼。我園嘗試了以下一些辦法,幫助寶寶安心入園,適應新生活。

1.照片上帶著老師的期待 我們為每位即將入園的寶寶準備了一張班級老師的合影,並在照片的背面寫上一段給寶寶的話,說明老師對寶寶的期待。這樣,寶寶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熟悉老師,知道老師說話的語氣。

2.入園前家訪 面對面的溝通,讓老師可以更詳細地瞭解孩子的生活習慣,爭取在入園後幫寶寶找到家的感覺;讓家長可以更好地瞭解幼稚園的要求提前做一些準備並把心放寬。老師還會帶來一些準備好的小動物貼畫,讓寶寶和家長一起挑選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貼在家裡明顯的位置上,來説明寶寶認識自己將在幼稚園裡使用水杯、毛巾的標記,入園後,寶寶就不會為找不到自己的東西而著急了。同時,孩子在家庭環境中這樣和老師交流,會進一步減輕陌生感。

3.鬆散入園 在寶寶正式入園的前一周,請家長和寶寶一起來幼稚園過幾天幼稚園生活。寶寶因為有媽媽的陪伴而安心,能以較開放的態度探索幼稚園的環境;媽媽因為瞭解了幼稚園的生活安排和老師的情況而放心,媽媽的這種情緒,對孩子也有很好的影響。

4.分享活動 鬆散入園的第三天,請寶寶們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圖書帶到幼稚園來,和同伴們分享。幼稚園還準備了水果沙拉、牛奶等讓寶寶和家長一起品嘗,相互講述沙拉中自己喜歡的水果是哪個,是什麼顏色的,等等。小朋友之間在輕鬆的氣氛中相互熟悉起來。


哭聲依舊

儘管入園前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到真入園的時候,有些孩子還是哭得很厲害。入園前靈兒媽就帶著靈兒到幼稚園看過好幾次,見過帶班的老師,還給靈兒講了許多道理:幼稚園有小朋友,幼稚園有新玩具,幼稚園的老師像媽媽,等等。結果,入園的第一天還算好,靈兒很快被新玩具吸引,媽媽得以脫身。第二天,靈兒就不幹了。從起床就開始哭,一直哭到了幼稚園。聽著靈兒的哭聲,媽媽覺得心都要碎了。
焦慮,不是講道理能夠解決的

在情感問題上,孩子通常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的。一個新環境他能否適應,通常並不取決於成人告訴他這裡有多好,而在於他在這個環境中獲得的實際感受。比如,是否受到了他所需要的關注,各種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能否擺脫對母親的思念,啟動新的遊戲,等等。焦慮,不是靠講道理能夠解決的。

第一天入園不哭,並不代表孩子已經適應了新環境。特別是那些媽媽在遊戲時悄悄離去的孩子,在發現媽媽不見之後會特別失落。另外,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孩子要應付的不僅僅是環境陌生的感覺,還有種種生活上的不便:喝水、吃飯、穿衣、小便,每件事都和在家不一樣,都沒有媽媽的幫忙。如果孩子應付這些事情的能力比較差,那麼焦慮便會更強一些。
爸爸媽媽也離不開孩子

每年的9月1日,幼稚園小班的哭聲,都像一根根無形的繩索,緊緊拽住外面的爸爸媽媽們的心。平時,這哭聲就是沖向孩子的命令,今天,卻要讓爸爸媽媽踏著這哭聲離去,談何容易!

分離焦慮並不是都發生在孩子身上,有時,我們從孩子的撫養者身上也會看到這種焦慮。焦慮的雙方,往往有一種很強的依戀關係。成人擔心的並不是自己的安全問題,而是在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不能確定孩子離開了自己,是否能快樂地生活。面對不確定,誰能放心呢?

此外,依戀孩子的父母,其實也從孩子的依戀中尋找到一種自我的價值感:孩子需要我,只有我才能理解他的一切;孩子信任我,只有我才能照顧好他。

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孩子如何才能開始學會信任別人?

如果孩子也從父母那裡讀到了同樣的焦慮,那麼,他自己的焦慮也會被進一步放大。要幫孩子走出焦慮狀態,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放鬆些。
如何讓孩子早些走出焦慮狀態?

1.承認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說“這有什麼好哭的,幼稚園多好呀”一點兒也沒用,只能讓孩子覺得,你一點兒不理解他的難處。還不如告訴他,你知道他很難過,好多事情還不知道怎麼辦,但你相信,孩子是會找到辦法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設計告別儀式 無論如何,悄悄溜走的方法都不可取。孩子從實際中學習的能力是很強的。第二次,他就會放棄他喜歡的玩具,牢牢地看住你。設計一個和孩子獨特的告別方式,比如,到視窗和媽媽再見,和媽媽擁抱一會兒再再見等等,都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3.依戀物 和幼稚園老師協商,讓孩子帶上一件平時在家最喜歡的玩具上幼稚園。一件孩子所依戀的玩具,能減緩孩子的焦慮。

4.和夥伴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邀請一兩個幼稚園同班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一起在戶外玩。在比較寬鬆的環境下,孩子之間容易建立比較好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會幫助孩子適應一個新環境。

5.聊聊幼稚園的開心事 這不是講道理式地說幼稚園好,而是和孩子聊聊在幼稚園的生活,強化其中快樂的體驗。

6.及時發現生活難題 有時候,不會上廁所、不會系扣子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愛上幼稚園的原因。及時發現,及時訓練,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緩解孩子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哭過之後,孩子學到了什麼?

幾乎每個新入園的孩子都要過哭這一關。我們有沒有想過,通過這一哭,孩子也有不少收穫?

首先,哭,宣洩了孩子的焦慮。心理學認為,哭是在自我修復。孩子所經歷的緊張,如果不表達出來,會以內在壓力的形式堆積在體內。現在,流眼淚就是一種釋放方式。

其次,孩子會發現,哭,不再像以前那樣,瞬間就能喚來媽媽,有些事必須自己去面對。

再次,孩子發現,和媽媽的交流可以用哭、用動作,和老師、阿姨的交流卻需要語言,清晰的語言。

第四,幼稚園的老師、阿姨也會幫助他,只不過和爸爸媽媽的不一樣。

上幼稚園,是孩子成長之路中的一個比較大的臺階。第一次和親人長時間分離,對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意味考驗。路的確不平。但是,沒有哪個人的路永遠是被鋪平的,是能夠按理想的設計來走的,入園時的分離也一樣。孩子邁上了這個臺階,便為自己面對未來的坎坷又積累了一些經驗。
家長的經驗:

二十分鐘的路,走了一個多小時

石軒剛上幼稚園的時候,只有1歲10個月,但他只哭了三天,這是我沒想到的。入園的第二天早上,石軒就說什麼也不肯去了。我的態度是,既堅持,又寬容。哭聲中,我抱著他出了門。也許是感受到我的堅決,石軒也安靜了下來。我當然也希望孩子能夠進一步放鬆,就把他放下,我們邊走邊玩。路過麵包房,我們就停下來吃飽了再走,反正這麼晚到幼稚園也沒有早餐了;看見一隻小狗,他得停下來和它玩一會;看見老爺爺提個鳥籠子,上面蒙著布,他的過去問問裡面放的是什麼;甚至看到垃圾桶,他也要去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我知道他是在磨蹭時間,但我沒有阻止他。其實,我心中和他一樣難以割捨。最終,我們還是走到了幼稚園門口……就這樣,我堅持著,上幼稚園的路漸漸地變得不那麼長了。
同伴好,適應快

豪兒敏感、內向,有過一次入園失敗的經歷,我對他再上幼稚園,真是用心良苦。首先是選老師,這次的兩位老師都是年輕的母親,親切面善,我把兒子的情況向她們說明,希望老師對他有所瞭解,並多關照他。其次我希望有個他熟悉的小夥伴和他結伴入園。正好,小堂哥比他大3個月,家人一商量,把他哥倆就放在了一個班。兩個都較膽小的人在一起,也許是彼此有個照應,入園沒多久,豪兒就愛上幼稚園了。但還是很膽怯,也不夠活潑。於是,每天接他時,我盡可能在幼稚園多逗留,和老師交談,和他們班的小朋友們玩耍,並結識幾個投緣的小朋友的家長,相互交流孩子的情況。放假時,我會邀上他們班的小朋友,騎上小自行車結伴在戶外遊玩或互相竄門。有了這些相互熟悉的機會,漸漸地,豪兒開始合群了,如今,豪兒已經有4歲了,在班上和小朋友們玩成一片,人也活潑開朗,喜歡聽老師上課了。

減少入園後的陌生因素。
幼稚園的經驗:

安心入園,熟悉是關鍵孩子在入園初期出現分離焦慮的問題,重要是對幼稚園的環境感到陌生,對不認識的人感到恐懼。我園嘗試了以下一些辦法,幫助寶寶安心入園,適應新生活。

1.照片上帶著老師的期待 我們為每位即將入園的寶寶準備了一張班級老師的合影,並在照片的背面寫上一段給寶寶的話,說明老師對寶寶的期待。這樣,寶寶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熟悉老師,知道老師說話的語氣。

2.入園前家訪 面對面的溝通,讓老師可以更詳細地瞭解孩子的生活習慣,爭取在入園後幫寶寶找到家的感覺;讓家長可以更好地瞭解幼稚園的要求提前做一些準備並把心放寬。老師還會帶來一些準備好的小動物貼畫,讓寶寶和家長一起挑選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貼在家裡明顯的位置上,來説明寶寶認識自己將在幼稚園裡使用水杯、毛巾的標記,入園後,寶寶就不會為找不到自己的東西而著急了。同時,孩子在家庭環境中這樣和老師交流,會進一步減輕陌生感。

3.鬆散入園 在寶寶正式入園的前一周,請家長和寶寶一起來幼稚園過幾天幼稚園生活。寶寶因為有媽媽的陪伴而安心,能以較開放的態度探索幼稚園的環境;媽媽因為瞭解了幼稚園的生活安排和老師的情況而放心,媽媽的這種情緒,對孩子也有很好的影響。

4.分享活動 鬆散入園的第三天,請寶寶們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圖書帶到幼稚園來,和同伴們分享。幼稚園還準備了水果沙拉、牛奶等讓寶寶和家長一起品嘗,相互講述沙拉中自己喜歡的水果是哪個,是什麼顏色的,等等。小朋友之間在輕鬆的氣氛中相互熟悉起來。


哭聲依舊

儘管入園前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到真入園的時候,有些孩子還是哭得很厲害。入園前靈兒媽就帶著靈兒到幼稚園看過好幾次,見過帶班的老師,還給靈兒講了許多道理:幼稚園有小朋友,幼稚園有新玩具,幼稚園的老師像媽媽,等等。結果,入園的第一天還算好,靈兒很快被新玩具吸引,媽媽得以脫身。第二天,靈兒就不幹了。從起床就開始哭,一直哭到了幼稚園。聽著靈兒的哭聲,媽媽覺得心都要碎了。
焦慮,不是講道理能夠解決的

在情感問題上,孩子通常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的。一個新環境他能否適應,通常並不取決於成人告訴他這裡有多好,而在於他在這個環境中獲得的實際感受。比如,是否受到了他所需要的關注,各種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滿足,能否擺脫對母親的思念,啟動新的遊戲,等等。焦慮,不是靠講道理能夠解決的。

第一天入園不哭,並不代表孩子已經適應了新環境。特別是那些媽媽在遊戲時悄悄離去的孩子,在發現媽媽不見之後會特別失落。另外,一天的幼稚園生活,孩子要應付的不僅僅是環境陌生的感覺,還有種種生活上的不便:喝水、吃飯、穿衣、小便,每件事都和在家不一樣,都沒有媽媽的幫忙。如果孩子應付這些事情的能力比較差,那麼焦慮便會更強一些。
爸爸媽媽也離不開孩子

每年的9月1日,幼稚園小班的哭聲,都像一根根無形的繩索,緊緊拽住外面的爸爸媽媽們的心。平時,這哭聲就是沖向孩子的命令,今天,卻要讓爸爸媽媽踏著這哭聲離去,談何容易!

分離焦慮並不是都發生在孩子身上,有時,我們從孩子的撫養者身上也會看到這種焦慮。焦慮的雙方,往往有一種很強的依戀關係。成人擔心的並不是自己的安全問題,而是在急孩子之所急,想孩子之所想,不能確定孩子離開了自己,是否能快樂地生活。面對不確定,誰能放心呢?

此外,依戀孩子的父母,其實也從孩子的依戀中尋找到一種自我的價值感:孩子需要我,只有我才能理解他的一切;孩子信任我,只有我才能照顧好他。

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孩子如何才能開始學會信任別人?

如果孩子也從父母那裡讀到了同樣的焦慮,那麼,他自己的焦慮也會被進一步放大。要幫孩子走出焦慮狀態,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放鬆些。
如何讓孩子早些走出焦慮狀態?

1.承認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說“這有什麼好哭的,幼稚園多好呀”一點兒也沒用,只能讓孩子覺得,你一點兒不理解他的難處。還不如告訴他,你知道他很難過,好多事情還不知道怎麼辦,但你相信,孩子是會找到辦法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設計告別儀式 無論如何,悄悄溜走的方法都不可取。孩子從實際中學習的能力是很強的。第二次,他就會放棄他喜歡的玩具,牢牢地看住你。設計一個和孩子獨特的告別方式,比如,到視窗和媽媽再見,和媽媽擁抱一會兒再再見等等,都會產生特殊的效果。

3.依戀物 和幼稚園老師協商,讓孩子帶上一件平時在家最喜歡的玩具上幼稚園。一件孩子所依戀的玩具,能減緩孩子的焦慮。

4.和夥伴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邀請一兩個幼稚園同班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一起在戶外玩。在比較寬鬆的環境下,孩子之間容易建立比較好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會幫助孩子適應一個新環境。

5.聊聊幼稚園的開心事 這不是講道理式地說幼稚園好,而是和孩子聊聊在幼稚園的生活,強化其中快樂的體驗。

6.及時發現生活難題 有時候,不會上廁所、不會系扣子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愛上幼稚園的原因。及時發現,及時訓練,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緩解孩子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哭過之後,孩子學到了什麼?

幾乎每個新入園的孩子都要過哭這一關。我們有沒有想過,通過這一哭,孩子也有不少收穫?

首先,哭,宣洩了孩子的焦慮。心理學認為,哭是在自我修復。孩子所經歷的緊張,如果不表達出來,會以內在壓力的形式堆積在體內。現在,流眼淚就是一種釋放方式。

其次,孩子會發現,哭,不再像以前那樣,瞬間就能喚來媽媽,有些事必須自己去面對。

再次,孩子發現,和媽媽的交流可以用哭、用動作,和老師、阿姨的交流卻需要語言,清晰的語言。

第四,幼稚園的老師、阿姨也會幫助他,只不過和爸爸媽媽的不一樣。

上幼稚園,是孩子成長之路中的一個比較大的臺階。第一次和親人長時間分離,對大部分孩子來說,都意味考驗。路的確不平。但是,沒有哪個人的路永遠是被鋪平的,是能夠按理想的設計來走的,入園時的分離也一樣。孩子邁上了這個臺階,便為自己面對未來的坎坷又積累了一些經驗。
家長的經驗:

二十分鐘的路,走了一個多小時

石軒剛上幼稚園的時候,只有1歲10個月,但他只哭了三天,這是我沒想到的。入園的第二天早上,石軒就說什麼也不肯去了。我的態度是,既堅持,又寬容。哭聲中,我抱著他出了門。也許是感受到我的堅決,石軒也安靜了下來。我當然也希望孩子能夠進一步放鬆,就把他放下,我們邊走邊玩。路過麵包房,我們就停下來吃飽了再走,反正這麼晚到幼稚園也沒有早餐了;看見一隻小狗,他得停下來和它玩一會;看見老爺爺提個鳥籠子,上面蒙著布,他的過去問問裡面放的是什麼;甚至看到垃圾桶,他也要去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我知道他是在磨蹭時間,但我沒有阻止他。其實,我心中和他一樣難以割捨。最終,我們還是走到了幼稚園門口……就這樣,我堅持著,上幼稚園的路漸漸地變得不那麼長了。
同伴好,適應快

豪兒敏感、內向,有過一次入園失敗的經歷,我對他再上幼稚園,真是用心良苦。首先是選老師,這次的兩位老師都是年輕的母親,親切面善,我把兒子的情況向她們說明,希望老師對他有所瞭解,並多關照他。其次我希望有個他熟悉的小夥伴和他結伴入園。正好,小堂哥比他大3個月,家人一商量,把他哥倆就放在了一個班。兩個都較膽小的人在一起,也許是彼此有個照應,入園沒多久,豪兒就愛上幼稚園了。但還是很膽怯,也不夠活潑。於是,每天接他時,我盡可能在幼稚園多逗留,和老師交談,和他們班的小朋友們玩耍,並結識幾個投緣的小朋友的家長,相互交流孩子的情況。放假時,我會邀上他們班的小朋友,騎上小自行車結伴在戶外遊玩或互相竄門。有了這些相互熟悉的機會,漸漸地,豪兒開始合群了,如今,豪兒已經有4歲了,在班上和小朋友們玩成一片,人也活潑開朗,喜歡聽老師上課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