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寶寶聽不懂
剛出生的孩子, 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 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 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 對他說:寶寶, 我是媽媽。 寶寶, 這是奶, 你餓了吧!時間一長, 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 隨著他的智力發育, 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 他就明白, 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 到了1歲的時候, 他可能會叫爸爸, 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 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 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 若寶寶指著水瓶, 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
Advertisiment
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 一般都是經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 應了解這一規律, 但又不能遷就他, 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 如把吃說成七, 把獅子說成希幾, 蘋果說成蘋朵等等。 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 如在發吃、獅的音時, 舌向上卷, 呈勺狀, 有種懸空感, 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 把舌頭放平了, 于是錯音就出來了。 對于這種情況, 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 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 時間一長, 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 發音就會逐漸正確。
語言環境復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