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情商教育>正文

父母對孩子的消費教育

孩子的成長,自立很重要。

對演員來說,公開露面的機會比普通人多得多,蔡明就特別注意不讓自己的孩子感覺到有什么特殊,不讓他有依賴心,相反盡量地培養他的自立能力。 蔡明家的經濟條件較好,但她從來不給孩子大手大腳花錢的機會,她不給他買名牌,讓他穿學校的校服,蔡明覺得這是對他好,“我們花錢是為了讓他受最好的教育,但并不想誘導他將來一定要做什么。 ”

父母對孩子的消費應作出正確指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父母是對他們影響重大的啟蒙老師。 父母的言傳身教包括消費觀念對孩子消費觀的形成有關鍵的作用。

Advertisiment

一些家長總愛在孩子之間進行攀比, 目的是想在其他家長面前“有面子”;更有一些家長經常在物質上進行攀比,認為自己在物質上不能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對不起”孩子。 什么是真正對不起孩子?應該是沒有培養出孩子的謀生能力和擺脫困境的能力, 使孩子只能依賴父母才能生活, 這才是真正對不起孩子。 即所謂“金錢少不是對不起, 教育少才是真正對不起。 ——一旦孩子被人稱為“缺少家教”, 那才是對父母的最大否定。

千萬不要“寒門富教”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事業無成(沒錢)、學業無成(沒知識), 于是就拼命節衣縮食——雖然自己比不了“大款”的生活水平, 但是怎么著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物質上比別的孩子差——一工人家庭,

Advertisiment
孩子從小到大, 父母對他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 父母常說的話:那怕自己吃次點、穿破點, 也別讓孩子受委屈。 孩子要穿名牌, 要和同學下館子, 父母哪怕是借錢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生怕孩子在同學面前沒面子。 孩子16歲時上了中專, 要買輛摩托車, 需要一萬多塊錢。 此時, 父親剛下崗, 家里實在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了, 于是, 孩子在暑假里就開始瘋狂地偷摩托車, 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面對記者, 孩子后悔地說:從小到大, 我從沒偷過東西。 如果當時爹媽給我買了摩托車的話, 我就不會有今天的結局了。

提倡“富門寒教”

有一位老板, 假日的時候總是開車帶全家人出去玩,

Advertisiment
但平日總是單獨駕車上班, 而不讓10歲得孩子搭車上學。 一天, 孩子不舒服, 懇求爸爸送他一程。 爸爸拒絕了。 當孩子背著大書包, 拖著非常難受的身體, 走到每天上學必須經過的一個過街天橋的時候, 他發現爸爸正在橋底下等他——孩子一下子委屈得哭了。 爸爸一邊接過孩子身上的書包, 一面給孩子擦干眼淚, 滿懷關心地對孩子說:你現在是學生, 不能坐車上學。 等到將來你長大以后, 有了知識, 有了出息, 一定能買一輛比爸爸更好的車——愛得深沉、愛得科學。

由于現在獨生子女的增多, 父母對兒女的過分溺愛對孩子產生了不良影響。 據調查可知, 這些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 不管孩子的消費要求是否正當都予以滿足, 這就會在無形中激起他們更高的消費欲望,

Advertisiment
等于縱容他們步入消費誤區, 出現了種種畸形消費。 父母教給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 比給孩子金錢更為重要。

推薦閱讀:教育孩子:批評也是一種藝術 如何激發孩子的藝術細胞?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