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 你常常跟他溝通嗎?這裡所說的溝通, 並不是帶著嘮叨、提醒、批評、哄騙、威脅、訓斥、質問、勸告、評論的表達方式, 這些方式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 也會使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破壞親子關係。 如果你能將寶寶當作自己的朋友, 以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寶寶, 那麼彼此之間的關係, 必然會在情感與經驗的分享中而有所增進。 想想看, 當自己處在情緒低潮的時候,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呢?有時候你希望單獨靜一靜, 有時候你又希望有人陪著你, 和你說說話, 試著瞭解你,
Advertisiment
當寶寶表達感受時, 你的角色是什麼?
大部分人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觀念, 認為生氣、失望或害怕的情緒是不正確的, 而且不應該表現出來。 因此, 當寶寶出現這些情緒時, 有的爸爸媽媽不知道該如何處置自己的感受, 由於缺乏足夠的知識, 我們常常扮演以下幾種角色:
指揮官:扮演“指揮官”角色的父母, 是期望將事情置於自己可控制範圍內的父母, 他們要求寶寶不要出現負面的情緒及感受, 並且表現出“中規中矩”的樣子, 凡事不能出現偏差。 命令與威脅是“指揮官型”父母最常用的語言模式。
道德家:道德家是個“應該先生”, 凡事都用“應該”、“不應該”來衡量。 這種“道德家型”的父母相當關心寶寶是不是有“正當”的感受,
Advertisiment
萬事通:“萬事通”型的父母企圖告訴寶寶, 大人走了一輩子的路, 沒有什麼不知道的事情, 所有問題的答案, 大概都瞭若指掌。 這些父母常用“訓誡”、“勸告”、“說出理由”等方式, 企圖炫耀自己是多麼地萬能。
法官:“法官”型的父母不給寶寶任何嘗試的機會, 就先宣判寶寶的罪狀, 他們非常重視的事情, 是證明自己是對的, 而寶寶是錯的。
評論家:就像法官、道德家或萬事通一般, “評論家”型的父母非常重視“對與錯”的判斷。 不過, “評論家”型的父母常用嘲笑、辯論、諷刺或戲謔的方式, 讓自己居於寶寶之上。
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型的父母試圖分析問題。 他們擁有最好的意圖,
Advertisiment
安慰劑:“安慰劑”型的父母會努力避免讓自己涉入跟情緒有關係的事件, 總是輕描淡寫地處理寶寶的感受, 例如當寶寶焦慮時, 他們總是用單純的保證、贊許或假裝一切沒事的方式來安慰寶寶。
當父母扮演以上這些角色時, 沒有半點不良企圖, 他們都有最好的動機, 只是方式不一定妥當。
有效的傾聽與溝通
基於相互的尊重, 父母與子女都希望對方誠實且放鬆地表達他們的情緒與感受。 作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 需要全神貫注, 包括眼神的接觸,
Advertisiment
溝通分為封閉式反應與開放式反應。 封閉式反應指傾聽的人並沒有真正地在“聽”, 或者雖然在聽卻並不瞭解說話人的意思和感受, 因此很可能中斷彼此的溝通。
開放式的反應是指傾聽的人聽到了對方的話, 而且懂得話中隱含的感受訊息, 而說話者也能感受到傾聽者明白他的意思。 我們也可以通過一個微笑、皺眉或撫背等非口語的方式來做無聲的溝通。 多用開放式的反應, 少用封閉式的反應, 溝通才能更有效率。
有時候, 寶寶會很直接地將他們的感受表達出來, 但是有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