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有思想嗎?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但無論如何不應忘記胎兒6個月過后,
意識必會萌芽這一無可辯駁的事實,
否則很有可能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
當然,
胎兒6個月以前,
所受到的影響,
雖然不能說是全部,
但大部分都是軀體上的。
在這一期間,
胎兒的意識很少受到應激反應的影響。
這是因為胎兒的大腦尚未成熟到將母親的情感信息轉換為情緒的地步。
比如說,
發怒是原始的情感。
這一情感,
只有當胎兒在大腦更為高級的中樞中,
捕捉到鮮明表象和特征時,
才會轉換為復雜的情緒,
若想產生出復雜的情緒,
Advertisiment
胎兒必須首先感知母親的情感,
并對其加以分析,
然后才能做出適當的反應。
也就是說,
欲把情感或感覺轉換為情緒,
需要有一個感知過程。
而且要求大腦皮質具有復雜的心算能力。
胎兒在6個月以后,
開始具有明確的自我,
并能把感覺轉換為情緒。
這時,
胎兒的性格才逐漸通過母親的情緒信息得以形成。
隨著胎兒識別能力的提高,
理解情緒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
胎兒就像一臺不斷被存入程序的計算機,
最初只能解開極其簡單的情緒的方程式。
但是,
隨著記憶和體驗的加深,
胎兒漸漸會解開極其復雜的“思維線路”。
例如:在胎兒3個月時,
胎兒幾乎不會受到“雙重型”、“冷淡型”母親復雜的情緒信息的影響。
Advertisiment
但可認為胎兒會在原始的水平上感受到不快,
而且這恐怕會對今后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
學過生物學的人都知道,
生物是由簡單向復雜進化的。
胎兒的軀體也是如此。
在長達9 個月的胎兒期內,
由原生質這種小得幾乎無法辨認的“點”,
演變成具有復雜的大腦、神經組織以及軀體的人體。
與此相同,
胎兒的精神也是由無意識的存在,
發展為能夠記憶和理解錯綜復雜的情感和情緒的存在。
胎兒也有人格嗎? 除了上述令人驚異的感覺能力之外,
神經學家更認為,
胎兒可能具有意識的初步形態。
美國神經學家布米尼克•芭芭拉,
以最新的顯微鏡技術來研究胎兒的大腦,
得到上述的結論。
確定受胎后28~37周的胎兒大腦皮質,
已經發達至足以思考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其神經組織與新生兒幾乎沒什么兩樣。
其他的研究者更指出,
通過胎兒腦波的測定顯示,
胎兒的睡眠與成人做夢時的腦波觀測值一致。
所以,
生物學家、心理學家、神經學家們都把胎兒定位于“具有感官能力及初步學習能力的個體”。
心理學家們更進一步表示,
胎兒在媽媽的子宮內逐漸形成人格,
成為具有情感及知覺的人。
而
胎兒的人格是通過和父母,
特別是和媽媽密切的溝通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