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坐月子>產后恢復>正文

脂肪細胞和“瘦激素”

提起現代社會的健康公敵, 脂肪——無論是含在熱騰騰的至尊牛肉漢堡里的, 還是掛在鼓脹脹幾乎撐斷腰帶的小肚子上的——總難免會被推上第一被告席。 然而, 這個判決卻過于簡單, 難以回應日益增加的現實問題挑戰:為什么看上去遠比歐美人苗條得多的亞洲人, 反而更容易受到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這些與脂肪相關疾病的威脅?為什么通過吸脂手術一下子減掉幾十斤肥肉對健康的益處還及不上注意節食加強運動但卻只減掉寥寥幾斤?為什么一些瘦骨嶙峋全身上下找不出二兩肥膘的病人,

Advertisiment
反而會出現與極度肥胖者非常類似的病狀?

最近, 一系列研究結果的公布使我們比從前的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問題的答案。 而追本溯源, 話還得從最簡單的脂肪細胞說起。

一個體形瘦削的成年人體內大約有400億個脂肪細胞, 肥胖者則至少是前者的兩到三倍。 肥胖者體內的脂肪細胞不僅數量多, 個頭也更大。 而且, 同其他細胞相比, 脂肪細胞是當之無愧的老壽星。 一個廣為接受的錯誤觀點認為, 一個人體內的脂肪細胞數目在童年的某個時期就永遠固定下來了, 但這并不正確。 雖然成年人制造新的脂肪細胞不像兒童那么容易, 但這種情形的確會發生。 如果一個人一直暴飲暴食, 體內原有的脂肪細胞會不斷膨脹,

Advertisiment
到達極限時, 便會向附近的未成熟細胞發出信號, 使其分化并制造出更多的脂肪細胞。

盡管在大眾的心目中, 脂肪細胞并不太受歡迎, 而且對許多人來說, 是務必除之而后快的“壞種子”, 但也許你并不知道, 在顯微鏡下放大了幾百倍的脂肪細胞, 可能是人體中最美麗的細胞之一。 一個成熟的脂肪細胞中含有大量澄清透明的甘油三酸脂分子, 它們幾乎占據了全部空間, 把細胞核擠得緊貼細胞膜。 當有光線反射到這些看上去仿佛中空無物的脂肪細胞上時, 它們就變成了一枚枚奪目生輝的指環。

顯微鏡下的指環好看, 肚子上的輪胎圈卻大煞風景。 人們很早就知道, 大腹便便、體形呈“蘋果型”的人較之臀部、大腿和后背粗壯的“梨型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和心臟病。

Advertisiment
這種體形的差異主要由遺傳決定, 但所有超重的人幾乎都伴隨著一個大肚子。 亞洲人同其他人種相比, 更容易在腹部堆積脂肪, 因此即使看上去并不十分肥胖, 患與肥胖相關疾病的風險也非常高。 波士頓joslin糖尿病診所主任奧斯馬·哈默迪(osama hamdy)推薦了一個腰圍的風險警戒線, 當男性腰圍超過40英寸, 女性腰圍超過35英寸時, 患上與肥胖相關疾病的可能性便會相當之高。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 肥胖及與之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在全世界都呈快速上升趨勢。 在全球, 體重超標者超過10億人。 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 目前, 65%的成年美國人體重超標, 而且, 那些超出標準體重100磅的極度肥胖者人群一直保持著最快的增長速度。

Advertisiment
“過多的體脂有如毒藥, 滲出有害物質, 導致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和其他疾病, 比如癌癥, ”《紐約時報》上的報道指出。 根據一項政府研究機構的調查, 每年至少有30萬美國人因肥胖而致死。

為什么腹部的脂肪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更危險呢?研究人員認為, 內臟脂肪可能是罪魁禍首。 它可能比皮下脂肪代謝更活躍, 排除更多有害物質。 此外, 它排出的物質直接通往肝臟, 可能會影響到肝臟調節血糖和血脂的功能。 一些研究甚至猜測, 內臟脂肪細胞的基因代碼可能就與其他部位脂肪細胞的不同, 從而使其格外活躍。

發表在上期《新英格蘭醫學學報》上的一項研究指出, 只針對皮下脂肪的吸脂手術對改善健康幾乎沒有效果,

Advertisiment
盡管接受手術者體內少了多達20磅脂肪。 而通過運動和節食減掉20磅體重, 差不多所有患者都必然會體驗到血壓、血脂和胰島素抗性的顯著改善。

論文作者、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人類營養學中心主任薩繆爾·克萊恩(samuel klein)還指出了吸脂術的另一項缺點:雖然能夠一次清除掉數十億個脂肪細胞, 但它不會使余下的脂肪細胞體積縮小。 胖子脂肪細胞的體積通常比瘦人大50%到75%。 它們代謝更活躍, 排出的有害物質更多, 也就更有害于健康。

運動和節食本來是去除內臟脂肪和縮小脂肪細胞體積的最好辦法, 因為它們可能會形成一種有益的負能量平衡狀態。 節食者常常會有這種體驗:肚子上的脂肪很好搞定, 要想讓臀部和大腿瘦下來,那就困難多了。

不過,節食和運動很難堅持,而且反彈嚴重,研究人員不得不嘗試其他的辦法。手術切除腹腔內的網膜——一層約重2到4磅的脂肪膜——是一個相對安全的辦法,它可以把體內的內臟脂肪去除1/3。對于體重超出標準100磅的人,強行迫使患者減少進食的胃繞道手術也相當有效。

然而,手術解決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從細胞生物學的層次了解脂肪細胞,找出它們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原因,進行尋找到預防肥胖、或者至少讓它們不會對健康構成太大威脅的辦法,已經成為各國研究者的共識。近十年來,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雖然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實際效果,但卻已經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曾經一度,科學家認為脂肪細胞不過是一群油乎乎的“懶惰小胖子”,后來,研究人員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化學工廠,而體脂不僅儲藏能量,還能分泌激素和其他物質,對新陳代謝、體重和人體健康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近幾年,甚至有生物學家開始把體脂稱作可與甲狀腺及垂體相提并論的“內分泌器官”。而且,由于脂肪自我擴張的能力幾乎是無限大的,它們的威力可能還要更強。

1995年,“瘦激素”leptin的發現是人類認識脂肪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leptin可以向大腦發出信號,告知體內脂肪的含量,大腦便可借此調整飲食和新陳代謝,使體內的脂肪儲存量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一個人體內的脂肪越多,leptin的含量就越高。開始時,研究人員甚至還設想可以使用leptin治療肥胖癥,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大多數肥胖者對leptin有很好的抗性。

在leptin之后,研究人員又發現了由脂肪細胞產生的另一種激素adiponectin。半數以上的肥胖病人對胰島素有抵性,而且體重與抗性成正比。這種情況惡化下去,還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adiponectin是一種能夠讓身體對胰島素更敏感的激素。當人變得肥胖時,脂肪細胞分泌的adiponectin激素常會神秘的減少。目前,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是否可以通過人工補充adiponectin的辦法預防或治療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此外,可以使身體對胰島素更具抗性的激素resistin在老鼠身上的實驗也取得了成功,雖然它對人類的重要性還不為研究者所知。

有趣的是,對一種名為脂肪代謝失調癥(lipodystrophy)的怪病的研究卻很可能會幫助研究人員揭開肥胖之謎,并解答為什么不同的人擁有不同臃腫身形的問題。這種疾病最早報告于1885年,患者通常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甚至全部嚴重缺乏脂肪,只余皮包骨的可怕情狀。以往這種疾病相當罕見,全世界不過幾百例。但近10年來,它卻作為抗艾滋病藥物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日益上升。通常認為,抗艾滋病藥物中的某些干擾胰島素活性成分和抑制脂肪細胞生長、促使脂肪細胞非正常大批死亡是引發此種疾病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減肥突破時尚的范疇,漸漸也成為醫學和生物學界的關鍵詞之一時,一些學者也對之吹起了冷風。賓西法尼亞大學的肥胖癥研究者加利·福斯特(gary foster)指出,許多健康專家許諾,減肥會顯著改善健康狀況,降低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其他危險疾病的發病率,而且減肥的確會改善糖尿病人的病況,但卻缺乏確實的證據,證明它對預防及減少心臟病與中風有效。福斯特舉了去年最轟動的雌性激素替代療法丑聞為例:更年期婦女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雌性激素,血膽固醇含量固然有所降低,但從長期來看,她們的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病率卻顯著增高。減肥與之有類似之處——雖然血壓確會輕微下降,血膽固醇含量有所改善,但這絕不等同于更健康。過早地提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或者試圖尋找萬靈藥,可能是比脂肪更危險的敵人。

要想讓臀部和大腿瘦下來,那就困難多了。

不過,節食和運動很難堅持,而且反彈嚴重,研究人員不得不嘗試其他的辦法。手術切除腹腔內的網膜——一層約重2到4磅的脂肪膜——是一個相對安全的辦法,它可以把體內的內臟脂肪去除1/3。對于體重超出標準100磅的人,強行迫使患者減少進食的胃繞道手術也相當有效。

然而,手術解決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從細胞生物學的層次了解脂肪細胞,找出它們形成、發展和演變的原因,進行尋找到預防肥胖、或者至少讓它們不會對健康構成太大威脅的辦法,已經成為各國研究者的共識。近十年來,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雖然未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實際效果,但卻已經露出了希望的曙光。

曾經一度,科學家認為脂肪細胞不過是一群油乎乎的“懶惰小胖子”,后來,研究人員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化學工廠,而體脂不僅儲藏能量,還能分泌激素和其他物質,對新陳代謝、體重和人體健康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近幾年,甚至有生物學家開始把體脂稱作可與甲狀腺及垂體相提并論的“內分泌器官”。而且,由于脂肪自我擴張的能力幾乎是無限大的,它們的威力可能還要更強。

1995年,“瘦激素”leptin的發現是人類認識脂肪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leptin可以向大腦發出信號,告知體內脂肪的含量,大腦便可借此調整飲食和新陳代謝,使體內的脂肪儲存量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一個人體內的脂肪越多,leptin的含量就越高。開始時,研究人員甚至還設想可以使用leptin治療肥胖癥,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大多數肥胖者對leptin有很好的抗性。

在leptin之后,研究人員又發現了由脂肪細胞產生的另一種激素adiponectin。半數以上的肥胖病人對胰島素有抵性,而且體重與抗性成正比。這種情況惡化下去,還會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adiponectin是一種能夠讓身體對胰島素更敏感的激素。當人變得肥胖時,脂肪細胞分泌的adiponectin激素常會神秘的減少。目前,一些科學家正在研究是否可以通過人工補充adiponectin的辦法預防或治療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此外,可以使身體對胰島素更具抗性的激素resistin在老鼠身上的實驗也取得了成功,雖然它對人類的重要性還不為研究者所知。

有趣的是,對一種名為脂肪代謝失調癥(lipodystrophy)的怪病的研究卻很可能會幫助研究人員揭開肥胖之謎,并解答為什么不同的人擁有不同臃腫身形的問題。這種疾病最早報告于1885年,患者通常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甚至全部嚴重缺乏脂肪,只余皮包骨的可怕情狀。以往這種疾病相當罕見,全世界不過幾百例。但近10年來,它卻作為抗艾滋病藥物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日益上升。通常認為,抗艾滋病藥物中的某些干擾胰島素活性成分和抑制脂肪細胞生長、促使脂肪細胞非正常大批死亡是引發此種疾病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減肥突破時尚的范疇,漸漸也成為醫學和生物學界的關鍵詞之一時,一些學者也對之吹起了冷風。賓西法尼亞大學的肥胖癥研究者加利·福斯特(gary foster)指出,許多健康專家許諾,減肥會顯著改善健康狀況,降低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其他危險疾病的發病率,而且減肥的確會改善糖尿病人的病況,但卻缺乏確實的證據,證明它對預防及減少心臟病與中風有效。福斯特舉了去年最轟動的雌性激素替代療法丑聞為例:更年期婦女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雌性激素,血膽固醇含量固然有所降低,但從長期來看,她們的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病率卻顯著增高。減肥與之有類似之處——雖然血壓確會輕微下降,血膽固醇含量有所改善,但這絕不等同于更健康。過早地提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或者試圖尋找萬靈藥,可能是比脂肪更危險的敵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