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苦口婆心”,
表現在對子女的弱點、缺點、過失和錯誤,
進行沒完沒了的規勸、數落、指責和訓斥等。
一般方式多為機械地重複陳詞濫調,
吹毛求疵,
嘟嘟囔囔,
喋喋不休。
如“就數你做功課最慢,
磨磨蹭蹭的”,
“放學後不許東遊西逛”,
“叫你考試仔細些就是不聽”……對孩子左不順眼,
右不稱心。
飯桌旁、睡覺前、上學時,
對孩子如此這般千叮嚀萬囑咐,
年年講,
月月誨,
天天訓。
其實這種情況是家教中的嘮叨病,
它會嚴重地挫傷青少年的獨立性和自尊心。
其原因是父母缺乏對子女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忽視了少男少女已日趨從依附走向獨立,
Advertisiment
當然,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身為父母者發現孩子有不當的言行與思想, 有責任作必要性提醒, 忠告乃至嚴肅的批評。 不要對孩子吹毛求疵並不是姑息遷就, 而是要區分孩子發展過程中的主流和次流,
Advertisiment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要揣摸孩子的心理, 當孩子遇到失敗和困難時, 更渴望得到父母的愛。 這時父母應以忠實的朋友身份, 同情和鼓勵的態度消除孩子心中的不快, 而不是指責。 同時家長運用自己的行動引導子女養成自我教育能力, 與子女作一些“心理交換”。 冷靜地回憶自己當年孩童時的心理狀態, 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想, “假如我現在是孩子會怎麼想, 怎麼說, 怎麼做”, 達到父母與孩子心理上的溝通和默契, 從而採取有利的方法, 引導孩子的深思和反省, 產生“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起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