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稱, 一些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一直使用的照顧早產兒的“袋鼠育兒法”值得在全世界推廣。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000萬早產兒出生, 經濟發達國家的醫院在照顧這些自身不能調節體溫的嬰兒時, 多是將他們放置在早產兒保育箱中。 但是, 1978年哥倫比亞新生兒猛增, 該國醫生因此發明了一種為早產兒保溫的新方法, 即模仿袋鼠媽媽育兒的方式。 在實施這種“袋鼠育兒法”時, 新生的早產兒全天24小時要與母親或父親“心貼心”。 只穿一個“尿不濕”, 戴一頂小帽子的嬰兒緊貼在父母赤裸的前胸,
Advertisiment
哥倫比亞哈維里亞納大學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指出, 一般而言, 在早產兒結束其他的醫學治療后, 父母就可以開始這種“肌膚相親”的育兒方法。 通常, 接受這種方法的早產兒在出生9個月后便可以自己調節體溫。 研究表明, “袋鼠育兒法”與早產兒保育箱一樣安全有效。 這種方法還能夠提高早產兒母乳喂養的比例, 降低感染幾率, 并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 目前, 這種方法已在25個發展中國家得到推廣。 研究人員在文章中呼吁發達國家也推行這種自然有效的育兒方法。
英國諾丁漢大學新生兒專家尼爾·馬洛發表評論說, “袋鼠育兒法”能鞏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