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個臨床綜合征。
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由於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代償和失代償期大多有各器官阻性充血(或瘀血)的表現,
因而通常稱為充血性心力衰竭。
臨床上可有氣急、心悸,
心功過速、怠倦、乏力和水腫等症狀。
臨床表現:症狀和體征與患兒年齡及引起心衰的原因有關。
1.症狀與體征:氣急,
衰竭,
煩躁,
多汗,
食欲差,
可有噁心,
嘔吐,
慢性乾咳,
面色蒼白或青紫。
體格檢查見頸靜脈充盈、心擴大、心律快(安靜時嬰兒>180 次/分,
幼兒>160 次/分),
心音弱,
可有奔馬律及心律不整。
肺聽到濕性囉音,
肝大,
可有全身性水腫。
Advertisiment
嬰幼兒心力衰竭與年長兒不同, 早期不易發現, 主要為蒼白, 氣急, 嘔吐, 煩躁, 心動過速及肝大, 找不到其他原因解釋者, 應考慮心衰可能, 頸靜脈充盈、水腫、肺囉音等征極少見。
2.X 線檢查:心影擴大, 搏動減弱、肺充血。
3.心電圖檢查:心動過速, 可有不整, QRS 和T 波低電臣, S—T 段壓低超過0.5mm。 中醫認為本病內因先天缺損, 或年老臟腑氣機功能衰退;外因外邪襲心, 終成心系病變, 心之氣血陰陽虧損、脈道阻瘀所致。
西醫認為原因很多, 如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病等, 均可造成心功能不全, 導致失代償之充血性心力衰竭。
西醫治療
1.休息至心衰症狀消失後1~2 周, 吸氧, 限制鈉鹽攝入每天0.2~0.5克。
2.用洋地黃類藥物治療。
Advertisiment
服用洋地黃後會出現毒性反應, 分為:
(1)輕度:食欲減退、噁心、頭痛。
(2)中度:腹瀉、激動, 失去定向力。
(3)重度:腹痛, 各種心律不整, 如早搏, 陣發性心動過速, 心房撲動或顫動及房室傳導阻滯。
毒性反應的治療:
(1)停止服用洋地黃。
(2)用鉀鹽口服或靜注, 劑量為1.0~1.5mEq/kg/d (lmEq 的等於75mg), 重者靜脈滴注為0.5mEq/kg(濃度為0.3%), 在不少於1 小時滴完, 總量不超過2mEq/kg。
(3)如鉀鹽無效, 可改用普魯卡因醯胺靜脈注射, 小於5 歲者速度為15mg/分, 總量250mg;大於5 歲者25mg/分, 總量500mg。 口服量力14mg/kg/次, 每6 小時1 次。
用氯化鉀或普魯卡因醯胺靜脈滴注時, 要連續觀察心電圖及測血壓以及
時發現過量反應。
3.利尿劑:急性心衰時用速尿(靜脈或肌注)或利尿酸鈉(靜注)lmg/kg/次,
Advertisiment
4.其他:心衰合併感染及時使用抗菌素。 血紅蛋白在7 克以下時, 少量輸入紅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