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讓小寶寶不再害怕分離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 有一段時間會容易因為和媽媽分離, 而產生焦慮的情緒。 你家的寶寶是否也出現了這種情形, 無法離開你身邊?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 家長應該怎麼做呢?聽聽專家的說法吧!
我不去幼稚園
小滿出生後媽媽就一直沒有上班在家照顧她, 小滿從來沒有和媽媽分開過。 但是現在小滿已經該上幼稚園了。 上幼稚園的第一天, 媽媽把小滿交給老師後和她道別時, 小滿大哭起來, 抓著媽媽的衣服怎麼也不願意讓她離開, 任憑媽媽和老師怎麼哄都無濟於事。 媽媽強行離開後, 小滿還哭了很久,
Advertisiment
並且不肯吃東西、不肯睡午覺。 晚上從媽媽來接她那一刻開始, 她怎麼都不願意再離開媽媽一步, 甚至晚上在睡夢中還哭起來。 第二天, 無論一家人怎麼威逼利誘, 小滿說什麼也不願意出門, 媽媽一開門她就開始大哭, 媽媽真的是沒招了。
小滿的情形就是典型的分離焦慮, 因為和媽媽朝夕相伴, 她太過於依賴媽媽了, 所以一旦要讓她一個人呆在陌生的環境裡, 她就會產生恐懼及害怕的感覺, 甚至出現身體上的不適。
PART 1 認識“分離焦慮症”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指寶寶和依賴物件分開時表現出得一種不安得情緒和行為。 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情形, 與寶寶的不安全依戀有關。 寶寶在某一段特定的時間裡,
Advertisiment
當他和特定的物件分開的時候, 會有焦慮的感覺, 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 寶寶會表現出哭鬧等外在的抗議行為。 如7個月大的強強和媽媽分開時, 他會因為不安而哭得很厲害;而第一次上幼稚園的依依在媽媽離開時, 哭著哀求媽媽不要把她留在幼稚園裡, 讓媽媽帶她回家……這些反應都反映出小嬰兒或寶寶有分離焦慮症。
而特定的對象指的是寶寶的主要照顧者, 因為和寶寶相處的時間最多, 所以寶寶會非常依賴他。 過去我們常常認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是媽媽, 但隨著社會的變遷, 現在寶寶的主要照顧者也有可能會是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保姆。
出現的年齡
從學者Bowlby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 在寶寶6~8個月和18~24個月這兩個時間段,
Advertisiment
寶寶處於特定依附的發展階段。 在這兩個階段中, 嬰兒與某個特定的物件分離時, 會開始出現明顯的不舒服的表情和抗議行為。 由於8~9個月的寶寶已經開始會爬, 他會想跟在主要照顧者後面、靠近主要照顧者, 他變得有點害怕陌生人, 這時候寶寶和照顧者的依戀關係正在慢慢形成。
這個階段的依戀關係有個特色, 即特定物件是寶寶的安全堡壘。 換句話說, 一方面, 寶寶以特定物件作為他的安全堡壘, 這個照顧者在他身邊時, 他能安心地去探索周圍的環境;另一方面, 因為寶寶和特定物件有強烈的情感連結存在, 所以當他要跟特定物件分離的時候, 就會產生一種焦慮感。
發生原因
★ 本身特質
有些寶寶天生就比較膽小,
Advertisiment
需要特定依賴物件在身邊才會覺得安全。
★ 家長過度保護
父母的過度照顧也是誘發原因之一, 在照顧寶寶上, 父母除了自己誰也不信任, 牢牢將寶寶放在自己的保護圈裡, 若哪天寶寶需要走出去, 當然沒有勇氣。 “過分”的照顧影響了寶寶的自主能力, 過多的擔憂阻撓了寶寶接觸陌生環境的機會, 讓寶寶逐漸失去主動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
什麼是安全堡壘?
寶寶會自動將主要照顧者當成一個堡壘, 因此當他想要去探索環境, 需要情緒支援時, 他會確定他依賴的物件是否在身邊。 如有安全依附的寶寶安安跟著母親去鄰居家時, 只要他回頭時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 他就會很放心地到客廳偏遠的角落去玩耍了;但是當母親因到洗手間去了而消失在他的視線裡時,
Advertisiment
安安就會擔心並且不願意繼續玩耍了, 到處找媽媽。
寶寶都會有分離焦慮嗎?
依據學者Bowlby依附理論的觀點, 一般寶寶都會有分離焦慮, 只是程度輕重不一。 正確的引導能幫寶寶走出這種情緒, 而引導不好或寶寶的分離焦慮過分嚴重的話, 會對寶寶的身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每個寶寶的分離焦慮及因分離焦慮而產生的抗議行為, 會因寶寶個人的特質或氣質而有差異。 如有些寶寶在面對新的人和事物時, 接受度比較高;有些寶寶則比較退縮, 只願意信任特定的物件, 對比較退縮的寶寶而言, 他的分離焦慮就會強一些。 反應強度較大的寶寶, 除了哭鬧的抗議行為會比較強烈, 可能會在飲食、睡眠等方面出現一些異常,甚至會生病。
分離焦慮帶來的不良後果
分離焦慮是心理活動引起的,對寶寶心理發展的影響也非常大。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寶寶的分離焦慮比較嚴重,會影響寶寶的活動;如果寶寶無法走出這種情緒,對他適應力的發展也有負面作用;分離焦慮還對寶寶日後健全人格的發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PART 2 寶寶好粘,怎麼辦?
一般來說,寶寶會在出現分離焦慮是比較短暫、可以改變的,所以,家長不用太過於著急。不過,有兩種情況下主要照顧者會感受到寶寶的分離焦慮情緒很濃,一種是沒有時間需要請保姆照顧寶寶的情形,另一種是寶寶進入幼稚園的階段。針對上述2種情況,專家建議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寶寶的分離焦慮。
陪伴寶寶走過分離焦慮
如果太忙需要讓長輩或保姆照顧寶寶,一定要確信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照顧好寶寶,不可以掉以輕心。然而,最好不要在寶寶6~8個月、 18~24個月這兩個時間段讓他們接手寶寶。這段期間,寶寶正在克服分離焦慮,如果家長正好此時把寶寶送給長輩或保姆照顧的話,只會讓寶寶產生雙重焦慮,增加他不安全的感覺。
給寶寶時間適應新環境
寶寶第一次上幼稚園的時候,不要突然把寶寶帶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家長可以事先帶著寶寶去熟悉環境,讓寶寶對陌生的環境有一些印象,以降低他的焦慮感。
和寶寶做好事前的約定
寶寶第一次進入幼稚園的時候,主要照顧者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寶寶不願意分開而偷偷溜走,這樣只會讓寶寶更焦慮,因為寶寶無法預期主要照顧者什麼會時候不見了、什麼時候會回來。家長應該堅定地告訴寶寶:“我現在要先離開,但是我4:30會回來接你回家。”讓寶寶清楚地知道你的安排,不管寶寶願不願意,他都會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預期性,預期主要照顧者什麼時候會回來。理所當然地,大人應該說到做到,以建立寶寶的信賴感。
寶寶心愛的玩具是最好的陪伴者
寶寶要獨自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呆上一段時間時,給他帶上他心愛的玩具,如布偶或小毛毯,我們稱為過渡物品,替代寶寶依賴的特定物件,這是説明寶寶降低分離焦慮的好方法。
媽媽無需太自責,處理方式最重要
當寶寶哭的時候,媽媽也不要太過於自責,或是不忍離開。想要降低寶寶的焦慮感,替代照顧者的教養經驗和教養方法也很重要,知道怎麼安慰寶寶,建立他的信任感。
根據寶寶的氣質搭配合適的教養方式
前面提到,寶寶的分離焦慮和表現出的反抗的強度與寶寶的個性及先天的氣質有關,媽媽要接受寶寶的特性,用合適的方法慢慢地給予引導,針對寶寶的個性降低他的分離焦慮。後天教養和寶寶的先天氣質相符合時,對寶寶的發展來說是好的。
恐嚇話語會使情況更糟
千萬不能對寶寶說“你再哭的話,員警就要來抓你”這類威脅恐嚇的話語,這樣只會更增加寶寶的焦慮,不僅於事無補,還會讓寶寶的抵觸情緒更加明顯。媽媽應理解寶寶在每一階段會有的發展特色,給予寶寶適時的回應。
寶寶的成長需要同伴參與
有時候不妨邀請其他年紀相仿的寶寶到家裡來玩,通過遊戲的過程,降低寶寶對陌生情境的敏感程度,讓他知道並不是只有媽媽陪伴著自己才是快樂的。
讓寶寶學會自理
有時候寶寶和照顧者分開時產生分離焦慮,是因為他不知道照顧者不在身邊自己該怎麼辦,所以他會哭著鬧著不要家長離開。
結術語
事實上,寶寶的分離焦慮也代表了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那種難分難舍的真情流露感,是非常珍貴的。只要家長做好妥善的處理,採用正確的誘導方法,陪伴寶寶走過分離焦慮的時期,寶寶就能很好對付分離焦慮帶來的心理不適。 可能會在飲食、睡眠等方面出現一些異常,甚至會生病。
分離焦慮帶來的不良後果
分離焦慮是心理活動引起的,對寶寶心理發展的影響也非常大。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寶寶的分離焦慮比較嚴重,會影響寶寶的活動;如果寶寶無法走出這種情緒,對他適應力的發展也有負面作用;分離焦慮還對寶寶日後健全人格的發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PART 2 寶寶好粘,怎麼辦?
一般來說,寶寶會在出現分離焦慮是比較短暫、可以改變的,所以,家長不用太過於著急。不過,有兩種情況下主要照顧者會感受到寶寶的分離焦慮情緒很濃,一種是沒有時間需要請保姆照顧寶寶的情形,另一種是寶寶進入幼稚園的階段。針對上述2種情況,專家建議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寶寶的分離焦慮。
陪伴寶寶走過分離焦慮
如果太忙需要讓長輩或保姆照顧寶寶,一定要確信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照顧好寶寶,不可以掉以輕心。然而,最好不要在寶寶6~8個月、 18~24個月這兩個時間段讓他們接手寶寶。這段期間,寶寶正在克服分離焦慮,如果家長正好此時把寶寶送給長輩或保姆照顧的話,只會讓寶寶產生雙重焦慮,增加他不安全的感覺。
給寶寶時間適應新環境
寶寶第一次上幼稚園的時候,不要突然把寶寶帶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家長可以事先帶著寶寶去熟悉環境,讓寶寶對陌生的環境有一些印象,以降低他的焦慮感。
和寶寶做好事前的約定
寶寶第一次進入幼稚園的時候,主要照顧者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寶寶不願意分開而偷偷溜走,這樣只會讓寶寶更焦慮,因為寶寶無法預期主要照顧者什麼會時候不見了、什麼時候會回來。家長應該堅定地告訴寶寶:“我現在要先離開,但是我4:30會回來接你回家。”讓寶寶清楚地知道你的安排,不管寶寶願不願意,他都會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預期性,預期主要照顧者什麼時候會回來。理所當然地,大人應該說到做到,以建立寶寶的信賴感。
寶寶心愛的玩具是最好的陪伴者
寶寶要獨自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呆上一段時間時,給他帶上他心愛的玩具,如布偶或小毛毯,我們稱為過渡物品,替代寶寶依賴的特定物件,這是説明寶寶降低分離焦慮的好方法。
媽媽無需太自責,處理方式最重要
當寶寶哭的時候,媽媽也不要太過於自責,或是不忍離開。想要降低寶寶的焦慮感,替代照顧者的教養經驗和教養方法也很重要,知道怎麼安慰寶寶,建立他的信任感。
根據寶寶的氣質搭配合適的教養方式
前面提到,寶寶的分離焦慮和表現出的反抗的強度與寶寶的個性及先天的氣質有關,媽媽要接受寶寶的特性,用合適的方法慢慢地給予引導,針對寶寶的個性降低他的分離焦慮。後天教養和寶寶的先天氣質相符合時,對寶寶的發展來說是好的。
恐嚇話語會使情況更糟
千萬不能對寶寶說“你再哭的話,員警就要來抓你”這類威脅恐嚇的話語,這樣只會更增加寶寶的焦慮,不僅於事無補,還會讓寶寶的抵觸情緒更加明顯。媽媽應理解寶寶在每一階段會有的發展特色,給予寶寶適時的回應。
寶寶的成長需要同伴參與
有時候不妨邀請其他年紀相仿的寶寶到家裡來玩,通過遊戲的過程,降低寶寶對陌生情境的敏感程度,讓他知道並不是只有媽媽陪伴著自己才是快樂的。
讓寶寶學會自理
有時候寶寶和照顧者分開時產生分離焦慮,是因為他不知道照顧者不在身邊自己該怎麼辦,所以他會哭著鬧著不要家長離開。
結術語
事實上,寶寶的分離焦慮也代表了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那種難分難舍的真情流露感,是非常珍貴的。只要家長做好妥善的處理,採用正確的誘導方法,陪伴寶寶走過分離焦慮的時期,寶寶就能很好對付分離焦慮帶來的心理不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