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上出現大理石狀斑
媽媽時常寶寶的身體、胳膊和腿上, 發現猶如大理石般、略帶藍色的花斑條紋, 尤其是溫度低的時候更為明顯, 不知因何而起?
正常情況下, 人的皮下深處分佈著很多細小的血管叢, 用來調節溫度變化, 因此這些血管網對溫度是非常敏感的。
當環境溫度降低時, 這些深處的血管叢就會收縮, 使得管腔變小, 血流變得緩慢, 因而使這些血液滯留在表淺的靜脈血管叢中。 因靜脈血中氧含量較低, 所以血液的減色發暗、發藍、由於寶寶的皮膚非常薄, 所以從外觀上就可看到暗藍色的網狀花斑條紋。
Advertisiment
專家叮囑:
當寶寶有某些內在的疾病時, 也可能出現這種花斑條紋, 因此, 在排除了問低使皮膚受冷的情況後, 如果花紋仍然不消失的話, 應帶寶寶去做進一步的檢查。
寶寶哭時臉色又黑又紫
來看望寶寶的人們都誇獎他, 白白胖胖長得真可愛, 媽媽聽了心裡樂滋滋。 可寶寶每次一用力哭時, 臉色馬上就像換了一個人, 又黑又紫, 叫媽媽心裡直擔心, 寶寶會不會心臟有問題?
趕緊向醫生請教, 醫生檢查後告訴媽媽無須太緊張, 寶寶哭的時候臉色黑紫是正常的。 因為臉上的顏色取決於血液中氧的含量的多少, 氧含量高臉色顯得紅潤, 反之則暗。 而血液中的氧氣完全來自於肺部的呼吸,
Advertisiment
專家叮囑: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寶寶不能劇烈哭泣, 因為可能會導致嚴重缺氧, 這樣很危險。
寶寶總是一驚一乍
剛出生的小寶寶, 家裡或外面一有動靜, 他馬上身體一激靈, 睜開眼睛, 身體似乎還有些震顫, 胳膊和腿都往外伸展, 然後把兩隻胳膊交叉抱在前胸, 在把胳膊鬆開時常伴有啼哭, 但在數秒鐘後即會消失。 那樣子就好像受了驚一般,
Advertisiment
新生的小寶寶在睡眠的時候出現這種情況, 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其實這就是人類的本能性自我保護, 用來防禦外界的傷害。 由於寶寶的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完全, 神經纖維周圍的絕緣組織即神經髓鞘還沒有形成, 受到外界聲音的刺激後, 並不能像成人那樣在大腦皮層集中定位。 而是使刺激同時波及到由大腦控制的四肢肌肉神經纖維上, 使興奮“泛化”, 因此引起胳膊和腿的動作和抖動。 3, 4個月後, 隨著寶寶的神經系統功能的逐漸成熟, 對刺激就不會這麼敏感了, 這種保護性反應會慢慢消失。 在寶寶出現驚跳時, 媽媽只要輕輕按住寶寶身體的任一個部位,
Advertisiment
專家叮囑:
A.寶寶過了4, 5個月後還出現驚跳反射, 應及時去醫院做神經系統的檢查。
B.需要與新生兒驚厥區別開來。 驚厥的表現為兩眼凝視、震顫或不斷地眨眼, 反復做吸吮動作, 臉部肌肉顫動, 伴呼吸不規則及皮膚青紫,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要趕快看醫生。
體重反而下降了
寶寶出生一周了, 媽媽想知道他又長了多少克, 於是用嬰兒體重計稱了稱, 不由得大吃一驚, 寶寶非但沒長, 反而比出生時體重下降了。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沒有餵養好寶寶?可全家人都在兢兢業業地照料著寶寶的飲食, 寶寶好像也吃得挺好的, 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 寶寶在出生後要排出胎便和尿液, 還會吐出一些在出生時吸入的羊水,
Advertisiment
專家叮囑:
如果過了10天后, 寶寶的體重仍不恢復, 或體重下降得太多, 可能有病理情況, 應找醫生診察, 以確定病因。
皮膚一片一片地脫皮兒
媽媽看見寶寶的皮膚又粗又幹, 一點也不細嫩, 還一片一片地往下脫皮兒, 以為是自己或是丈夫的皮膚本身不好, 現在遺傳給寶寶了, 因此心裡挺憂慮。
其實大多足月出生的寶寶, 都會在出生後的一兩天內出現這種脫皮,脫下的皮薄薄的,就像紙似的,可在手腕、腳踝處出現,有些甚至還擴展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這是由於新生兒最表皮的角化層發育不成熟所致,加之連接表層和真皮的基地膜細嫩鬆軟,使兩者連接得不夠緊密。這種脫皮一般在出生後一周最為明顯,在此之後逐漸好轉。
專家叮囑:
給寶寶清洗時,勿過度使用洗護品,尤其是刺激性較大的用品,而應用溫和並具有保濕作用的護膚品滋潤皮膚,避免過度乾燥使皮膚出現裂口。
都會在出生後的一兩天內出現這種脫皮,脫下的皮薄薄的,就像紙似的,可在手腕、腳踝處出現,有些甚至還擴展到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是由於新生兒最表皮的角化層發育不成熟所致,加之連接表層和真皮的基地膜細嫩鬆軟,使兩者連接得不夠緊密。這種脫皮一般在出生後一周最為明顯,在此之後逐漸好轉。
專家叮囑:
給寶寶清洗時,勿過度使用洗護品,尤其是刺激性較大的用品,而應用溫和並具有保濕作用的護膚品滋潤皮膚,避免過度乾燥使皮膚出現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