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
我們能理解嘗試獨立的孩子,
那些難以運用語言表達出的失落和不安。
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為規範和自然法則的約束下,
在敗多勝少、四面楚歌的探險歷練中,
逐漸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並且時時被失望、害怕和孤獨圍追堵截著:那天,
他像爸爸那樣一隻腳踏上矮椅,
卻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號啕之中全是對疼痛的憤懣與不解;一日,
他像推積木一樣把茶杯推下桌子,
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
讓他第一次品嘗到自卑無奈的苦澀。
他好想控制身邊的事物,
但卻左右不了它們的發展。
Advertisiment
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於語言能力的局限,
孩子無法通過與成人的有效溝通,
釋放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壓。
這麼多的孩子表達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慮與不信任,
面對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
他都可能會大聲說“不!”,
面對父母的關愛幫助,
他會拒絕接受,
而要“我自己來”。
心理學家的分析
孩子成長一定要有這個“反抗期”嗎?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兒童的心理發展是漸進式的變化,
但在某些特定的轉折時段內,
兒童在成長中的心理矛盾會高度激化,
對這種激化疏導的方式不同,
會導致孩子產生不同強度的情緒體驗,
從而引發飛躍式的正、負兩極變化。
研究者據此提出了在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定階段內,
存在著轉折期、危機期、對抗期等不同稱謂的學術觀點。
Advertisiment
如埃裡克森認為:人的一生發展要經歷8個“危機”,
而在孩子出生後的頭3年裡就要經歷兩個危機的挑戰。
還有的學者認為:在兒童心理發展的轉折中,
典型的行為突變有兩三歲的反抗執拗,
七八歲的心理平衡失調,
十二三歲的消極、違抗性等等。
特別是由於在以上各階段內,
父母通常會由於兒童的對抗、逆反等極端行為,
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惡化,
往往不經意間,
就嚴重影響著孩子今後整個人生的和諧發展。
但是,
更多的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同樣證明:轉折期是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必經階段,
但“危機”並非必然相隨。
只要父母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策略應對,
就有可能變第一反抗期為第一發展加速期,
Advertisiment
為孩子的心智水準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養起到積極的支援、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