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中是個3歲多的小男孩, 出生後一直活潑、聰慧, 6個月就會獨坐, 1歲多可獨自行走。 平時喜歡玩積木, 還能自己憑想像“造房子”、“做火車”, 做得很像, 喜歡與小夥伴玩耍, 性格一點也不孤僻。
但他有一點讓父母非常煩惱, 那就是他比別的孩子說話都晚。 2歲才會喊“爸爸”、“媽媽”, 現在3歲多了才會說單詞或很短的句子。 稍微複雜一點的話, 就必須配以手勢才能表達, 有時因講不清自己想說的話, 急得面紅耳赤, 甚至發脾氣。 一開始父母以為小中中聽力有問題影響了講話, 但經過醫生認真測查後, 發現他的聽力並沒什麼問題。
Advertisiment
病案點評:
這是一個較為典型的語言發育遲緩病案。 語言發育遲緩也稱發育性語言表達障礙, 是指小兒語言發育明顯落後于同年齡孩子的語言發育水準。 一般認為, 18個月不會講單詞(如爸爸、媽媽), 30個月不會講短句就屬於語言發育遲緩。 它是由於語言功能發育障礙所致, 而不是智慧發育不良、聽力缺損或腦器質性病變所引起。 小中中2歲多才會喊爸爸媽媽, 3歲多還不能說短句, 很符合這種疾病的診斷。
語言發育延遲的患兒在學話時, 就表現出明顯的語言缺陷, 有時只能發出一些單音, 但不能組成詞, 也記不住普通的詞,
Advertisiment
語言發育延遲的原因
可能是遺傳因素所致, 如腦損傷或腦功能不足等。
父母對孩子缺乏語言訓練, 特別是在口語學習關鍵期1-3歲時未進行適時語言訓練。
Advertisiment
父母對子女過於溺愛, 孩子不用開口只用手一指就立即給予滿足。 比如, 孩子想吃蘋果用手一指或看一下, 就立即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
父母工作忙, 孩子由老人或小保姆照看。 由於缺乏科學育兒知識, 他們只管吃飽喝足或不生病, 很少與孩子用語言進行感情交流, 使孩子失去了語言學習的機會。
特別提示:
當發現孩子比同齡孩子語言發育慢及早帶去醫院檢查, 如果僅是由於個體差異而說話晚一點, 2歲以後才慢慢說話, 智力發育及其它方面均正常, 父母就不必驚慌。 只要及時加強語言訓練,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逐漸會獲得語言能力。 但如果是因孤獨症、選擇性緘默症、精神發育遲滯、聾啞症等疾病引起,
Advertisiment
語言發育遲緩的3個防治對策
加強語言訓練
孩子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模仿。 因此, 成人要多和小兒說話, 訓練小兒模仿成人的語言發音, 要鼓勵小兒敢說話, 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
多給予刺激促使孩子講話
比如:開始要孩子喊“媽媽”, 如孩子不喊媽媽, 媽媽應微笑點點頭, 如再不喊媽媽仍用微笑點頭以示意, 最後, 孩子突然喊“媽媽”了, 就應熱情地擁抱或親吻孩子。 這樣, 就會使孩子體驗到喊“媽媽”得到的疼愛, 調動起說話的興趣和積極性。
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
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會使孩子的生活豐富起來, 眼界開闊了, 見識廣了, 自然就有說話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