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心理問題可能是家長教育有誤

眾所周知,一個家庭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直接的關係,專家解釋,若是教育不當體現在孩子心理問題上,那麼,小孩的情緒化會比較重。若是一個家庭極端教育都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緊張、焦慮、退縮、恐懼等情緒問題,引發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隨著母嬰小編來瞭解一下!

誤區:只有一個孩子,給他最好的

分析:過分驕縱,小孩“脾氣大”

小綜的行為就極具攻擊性。“攻擊性行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幼兒階段主要表現為吵鬧、惹是生非,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採用語言攻擊,謾駡、詆毀,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傷害。他們口中常說諸如‘不喜歡這個’、‘不跟你好了’、‘煩死了’等”。

教育不當體現孩子心理問題,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父母脾氣暴躁,當孩子的行為令其不滿意時,訓斥、打罵,為孩子樹立了攻擊性行為的模型,形成了攻擊意識。在溺愛嬌慣縱容孩子的環境中生長的孩子常表現出任性、蠻橫、不講理。家庭成員教育態度的不一致並將分歧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如孩子犯錯時,有批評、有訓斥、有體罰的、也有哄騙的,孩子與大人意見相左無法侍從,極易產生強烈的攻擊意識,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洩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

誤區:“嚇一下,小孩就聽話”

分析:恐嚇教育,孩子易焦慮

今年8歲的芊芊一直有“肚子疼”的毛病,且經常在早晨上學前“發作”,醫生檢查後診斷,肚子疼是假的,由於恐懼上學而患上了焦慮症才是真的。

小孩子不願離開父母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隨著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心智的成熟,應該逐漸形成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較焦慮的孩子一方面是先天素質、個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與家長的言行有關。

教育不當體現孩子心理問題,兒童焦慮症常見是分離焦慮,多發病於學齡前期,主要表現為兒童與親人分離時產生的焦慮反應。由於焦慮中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他們可以表現出不吃、不喝、不玩,還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這些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

誤區:“不打不成才?”

分析:以打代教,孩子“愛說謊”

6歲的花花很喜歡說話,坐著幾分鐘就自言自語地說個不停,有時媽媽在看電視,身邊的她仍然說個不停。更嚴重的是,今年開始,花花越來越喜歡說謊,一會兒說同學欺負了她,一會兒又說自己考了100分。

教育不當體現孩子心理問題,有些家長忙於工作,忽視了孩子需要關心的要求,當孩子一次偶然的說謊或者眨眼後,家長注意了,關心了,就可能在孩子心裡產生影響。有些家長習慣以打代教,一發現孩子說謊就是一頓痛打,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甚至會令孩子不斷“改進”說謊技術來對付家長的打罵。

小編碎碎念:如今,很多家長在關注孩子的成長問題,大多數的人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了容易引發孩子心理問題,若是過低也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小編也不是建議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這樣容易孩子容易形成膽怯、回避的性格,長期下去也可能容易形成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