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嬰兒早教怎樣進行

養生之道網導讀:

嬰兒早教怎樣進行?早教的意義不言而喻,越來越多的父母都知曉了早教對於寶寶的作用,但卻有很多朋友正苦於嬰兒早教怎樣進行這個問題。下面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身為媽媽,我當然想自己的寶寶智力勝人一籌,聽說早教能讓寶寶更聰明,但是我很擔心提早教寶寶知識,等他長大上學以後,有些課堂知識已學過,他就不用心聽了,會不會對他的成長有不好的影響呢?

什麼是嬰兒早教

嬰兒早教所指的年齡要比幼兒早教的範圍小,更接近嬰兒期。

嬰兒早教不能操之過急,嬰兒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很強,但是緩慢,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經常不知不覺的發現自己的嬰兒可以聽懂大人的語言。這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於長期在一中語音語義裡接受信號,久而久之就記住了這種語言資訊。所以,一個出生的嬰兒,如果生活在英語語言環境,很快就會學會說英語;同樣在漢語環境下生活的嬰兒,最先懂的就是漢語了。

兒科專家:出生以後,寶寶大腦功能就開始區域分化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整個神經系統(包括腦部)是通過一根神經管增殖、生長而成的。寶寶出生後,大腦繼續快速發育,並開始急劇分化,分化成運動區、體覺區、視覺區、聽覺區、聯合區等不同的功能區域。

不同功能區域的分化和發育時間並不一致,當進入某個區域的分化發育期時,就會出現視窗期的現象,比如說當語言區域分化發育時,寶寶進入語言的視窗期,如果此時加強跟語言相關的刺激,就能促進大腦該部分的發育,為寶寶長大後更強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相反,如果錯過了視窗期,並非寶寶不再接受相應的刺激,但將會事倍功半。

營養專家:早期營養對腦部和智力發育也至關重要。

要寶寶智力勝人一籌,除了早期教育,早期營養(0-1歲)也至關重要。

相對於大腦發育的其他時期來說,寶寶出生後的頭12個月的營養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在這個時期大腦發育的速度比其他時期都要快,被稱為腦部發育的黃金期,因此需要及時補充充足的營養。根據腦部發育曲線,12個月時腦部發育比剛出生時增長175%,而在18個月之後增長速度大大減慢只有18%了。若錯過黃金期,寶寶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基本定格,再補充任何營養就會事倍功半。

除了注意黃金期外,媽媽給寶寶補充的腦部營養裡應含有“幫助聰明”的營養素,如dha。dha是大腦的重要構成成分,占大腦總脂肪含量的35%~40%。美國貝茲教授的實驗發現,嬰兒期補充科學驗證水準的dha和ara,18個月時智力發育指數(mdi)高7分,4歲時iq也高7分。

所以,媽媽在關注早期教育時,也切記在黃金期給寶寶充足的dha等腦部營養。

嬰兒早教的主要內容

1、熬煉孩子的感知覺嬰幼兒感知覺器官的成果

利用聲音、語言玩具、早教書籍、實物等刺激其聽、視、觸、嗅覺等;不行應付;科學研究證實。數物對應藝術以及與創造,西歐阿誰1歲半到3歲末是表達語言階段,從1歲到1歲半是明白語言階段。嬰幼兒1歲左右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不停與小兒舉行語言交換。否則將對小兒生理及智力生長孕育產生不良結果,早期教誨應該根據嬰幼兒的生理生長紀律和年歲性把重點放在生長小兒的智力和人性風致作育上,並且因材施教。認真簡要而精確地復興小兒提出的每個問題,故應早與孩子語言,可採取啟蒙式或遊戲式的要領讓孩子在生動生動的氛圍中生長智力。更不行嚴加求全非難,

2、訓練語言和頭腦

小兒的語言生長,對小兒的早期教誨。切不行下令、包攬和貫注;循規蹈矩;要根據小兒差異年歲的生理生理特點和生長紀律:在具體實施教誨時,分類、排序與立室。父母應愛惜小兒的這種求知欲望,不能如出一轍,從出生到1歲是語言前期,可以誘導、開導和促進孩子的語言生長,得到種種印象,尤其是他們剛學會走路和語言的時間,應從複生兒開始。一樣平常要顛末三個階段,嬰幼兒認知本領開闢的內容:觀察與影像。淺顯拼圖。

3、熟悉幼兒早教方法,愛惜小兒的求知欲

嬰幼兒時期的小兒對四周的齊備都感想新奇,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旺 盛,從而饜足他們的要求,這是人對客觀天下瞭解的第一步,需有相當的刺激輸入和熬煉才氣得以生長,豐富他們的知識和經歷,因此,對嬰幼兒智力生長有緊張意 義。促使他們在看、聽、聞、摸、嘗的進程中,開闊他們的眼界,肯定要耐心而熱情地細聽,

嬰兒早教如何進行

1、父母應給嬰兒佈置一個“小天堂”

為了使嬰兒的視覺提早發展,可為他佈置一個舒適的、色彩鮮豔的環境。如在嬰兒睡床的周圍,可為他掛一些紅、綠、黃等色彩鮮豔的玩具或實物,放些鮮花或塑膠花等;嬰兒的衣服、被子等用品,最好也用不同顏色製成。當嬰兒醒時,通過觀察可刺激他的視覺,促使其功能的成熟。

2、可讓嬰兒多聽悅耳的音樂

嬰兒一般都喜歡音樂,通過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給嬰兒快樂的刺激和滿足。經研究表明,多聽音樂的嬰兒與一般發育的同齡兒童相比,眼神和表情要機靈得多,動作和語言也要早熟一些。但給孩子聽音樂時要注意音量不要太大,同時音樂的聲源不宜離孩子的耳朵太近,以免損害小兒的聽力。

3、讓嬰兒動手動腳

嬰兒動作的發展,反應了神經系統的健全和發展程度,因此嬰兒要加強動作訓練,多活動手腳。5-6個月後的嬰兒可以自己玩玩具和實物了,一般多挑些色彩鮮豔的玩具讓嬰兒玩耍,品種要經常調換,以提高他的興趣。此外,還應適當地讓嬰兒在床上練習翻、滾、爬、蹬、踢等。動作的發展增加了孩子對外界接觸和觀察的範圍,可提高他們對外界認識的能力。

4、讓嬰兒多接觸大自然

1歲以內的嬰兒應經常到大自然中,如抱他們去公園或田野,看看綠色的世界,看看五彩繽紛的田園風光,接受自然美的薰陶;可帶他們去動物園看各種動物,或看家禽、小鳥等,提高嬰兒觀察的興趣,發展其好奇心;經常可抱嬰兒去看看商店中陳列的各種商品、畫片、模特兒等,在觀察的同時,對孩子進行親切的解說。這樣,不僅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視覺、感覺和聽覺,豐富嬰兒感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為孩子良好的心理發展打下基礎。另外,經常在大自然中出現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接受陽光的沐浴和活動四肢,使嬰兒的身體健康成長。

5、讓嬰兒多與成人交往

為了發展嬰兒的語言和表達能力,大人應該多跟嬰兒接觸,經常與孩子“說話”、“提問”,引逗他們發聲和發笑;訓練他們叫“爸、媽”等單音詞,教他們做些簡單的動作;給他們講解畫片的內容等。成人,經常與嬰兒交往,不僅使他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發展,同時能使他獲得一種身心發展的重要環境。不僅孩子身心感到舒適、愉快和滿足,而且嬰兒的智力能也得到發展。

嬰兒早教的誤區

1、目標定得太高

在家長們的心中,都給孩子設計了美好的未來,許多家長們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要是晚認了幾天字,少學了幾個單詞是天大的失誤。更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並不出色也不會有“大出息”。其實人生的起跑線不止一條,人生隨時都有不同的起跑點。

2、盼孩子是“神童”

調查發現,希望孩子“正常發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數家長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實,超常和低智力的兒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長非要給正常的孩子定一個超常的標準,那結果只能等於揠苗助長。

3、過分地強調知識灌輸

有些家長把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傳授書本知識,他們不顧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硬性地給孩子規定學習任務,讓嬰幼兒像學生那樣坐下來學習,剝奪了他們玩耍的時間,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4、對孩子要求過高

孩子畢竟是孩子,具有孩子的天性,辦事不可能像大人那樣考慮周全,犯錯誤時有發生。如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就會覺得事事辦不好,事事都難辦,從而失去前進的信心,長期這樣也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