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孩子情緒引導
養生之道網導讀:
瞭解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對寶媽極為重要,那麼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瞭解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並不困難。培養寶寶控制情緒
孩子是情緒化的人,他們的行為常被情緒所左右,他們的情緒外露、善變,往往腮邊還掛著眼淚就笑了。情緒有良好的,也有惡劣的,孩子並未意識到自己處在什麼情緒中,更不清楚這是良好的還是惡劣的。
從小培養良好的情緒是非常必要的,直接關係到良好個性的形成。愛笑的孩子多是樂觀、開朗、大方的,而愛生氣的孩子,多是憂鬱,心胸狹窄的。
為此,應該説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説明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能區別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逐漸就能對不良情緒有所節制。
◆面對嬰兒的啼哭
伴隨著一聲啼哭,寶寶誕生了,那哭聲激蕩起了父母的極大歡樂。在隨後的一段日子裡,哭聲總是會有的,因為“哭”就是寶寶的語言,是他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途徑,有的哭聲是在說他的生理需要:餓了、尿了、熱了、不舒服了;有的哭聲是在說他的心理需要:要撫愛、要抱抱、煩躁了……合理對待嬰兒的啼哭是很必要的,這不僅關係寶寶的生理健康,也關係寶寶的心理健康。首先應該及時判斷造成啼哭的原因,儘快滿足寶寶的不同需求,減少或停止孩子的哭泣。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一哭就哄他、抱他,會不會把孩子寵壞了。其實,半歲以內的嬰兒一哭就抱,是不會慣壞的;相反,如果漠視嬰兒的啼哭,會對他的身心發展不利,如有的孩子會因啼哭過多,而聲音沙啞;有的會因受到漠視而對周圍的人和環境產生厭惡情緒,直接影響其日後情感的發展,形成冷漠、偏執的個性。所以,孩子1周歲以前,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啼哭。
遊戲活動
逗笑
做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用多種方法逗引嬰兒發笑,使之快樂,有以下做法:
舉高高。雙手扶寶寶的腋下,把寶寶往上舉過頭頂,孩子會因此而興奮起來,能將孩子逗得哈哈大笑。
找“小貓”。用手帕蓋住孩子的臉,幾秒鐘後,迅速扯下手帕,同時,發出“喵——”的叫聲,孩子的眼睛會一亮,接下來就是咯咯直笑。
撓癢癢。把孩子平放在床上,父母輕輕觸動孩子的易癢處,如觸一觸脖子,觸一觸胳肢窩,觸一觸腳心等,同時,發出“咯吱——咯吱—”的逗笑聲,孩子會樂得扭動身子,開心地大笑。
笑是孩子愉快情緒的表現,讓孩子經常展開笑容,將使你的寶寶更容易開放心理空間,接受、容納更多的外界資訊,並且樂意接近他人,有利於培養良好的情緒情感。為此,動一動腦筋,想出更多讓孩子咯咯笑的辦法吧。
愛吃的小豬
做法:嬰兒喜歡別人觸動他們的手、腳,觸動能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感覺,也能讓他們注意自己的四肢。
父母和孩子面對面坐著,用手捏捏孩子的小手,說:“這是誰的手?這是寶寶的手,不是媽媽的手。”捏捏孩子的小腳,說:“這是誰的腳”?這是寶寶的腳,不是爸爸的腳。“還可以握住孩子的手腳做動作,如小手拍拍,小腳噔噔等。
打開孩子的手掌,從大拇指開始,輕輕按下孩子的每一個指頭,邊做邊說,按下拇指說:”這只小豬愛吃魚。“按下食指說:”這只小豬愛吃飯。“按下中指說:”這只小豬愛喝湯“……所有的手指都按完了以後說:”所有的小豬都吃飽了,真高興。“同樣程式,捏捏孩子的腳趾。
◆面對情緒風暴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反應,雖然人人都願意快樂,但正如天氣不可能總是晴朗一樣,不好的情緒總是會有的。孩子的情緒不穩定,情緒的變化更快更明顯,高興的時候自然皆大歡喜,情緒壞的時候很讓人頭疼,對此,有的父母手足無措,自己的情緒也壞起來;有的父母一味地哄勸、遷就;有的父母則簡單處理,甚至粗暴對待。
這樣做可能會有短時作用,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是不可取的,這些做法不利於培養良好個性,還會使孩子的不良情緒更加惡化。
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父母要注意兩點:一是冷靜下來,不要被孩子的壞情緒牽著鼻子走;二是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不盲目地跟著感覺走。為此,提供以下的一些做法:
·孩子憤怒的時候:
要求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動作來表達憤怒;
不允許孩子憤怒時打人或毀物,不管什麼理由都不行,在出現此苗頭時堅決制止,不可滋長壞習氣;在氣頭上讓孩子適當發洩,如:傾訴發洩,表情發洩,流淚發洩等;在孩子不可理喻時,父母不要急於施教,此時,多問、多說不僅無效,還會激化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憤怒表示理解,好言撫慰,緩和情緒;
待孩子緩和了,幫助孩子反省憤怒、分析憤怒;
教孩子學著制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例如:氣頭上走開,去做別的事情等。
·孩子悲傷的時候:
要讓孩子適當發洩,比如哭出來。因為哭泣時,體內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緩解痛苦;父母無需多言,只是平靜地坐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受到體諒與理解,還可以溫情地撫慰,起降溫作用;大些的孩子,要尊重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默默獨處,自我體味與化解,最好不要去打擾他;待孩子平靜一些了,再和孩子談心,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悲傷憤怒、急躁等情緒。
遊戲活動
把不高興擠出去
做法:這個活動適合嬰兒;當寶寶不高興的時候,把他抱在懷裡,對他說:”寶寶不高興了,是嗎?媽媽有辦法幫你把不高興從你身上擠出去。“然後,父母雙手摟抱孩子,一下緊,一下松。
摟緊的時候就說:”不高興,快出去。“如此反復多次。然後,輕輕貼一下孩子的臉,告訴他,”媽媽已經把你的不高興擠出去了,好,現在可以高興起了。“這樣,孩子會受大人情緒的感染,也高興起來。
做眼睛嘴巴操
做法: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同參與。爸爸帶著孩子做動作,媽媽當解說員。爸爸與孩子面對面坐著,爸爸”做操“讓孩子跟著模仿,媽媽來解說動作和表情。媽媽說:”眼睛不動,嘴巴張開。“爸爸和孩子就這樣做,看到爸爸和孩子這樣做了,媽媽再說:”嘴巴不動,眼睛瞪著斜向一邊。“父子這樣做,媽媽看父子的表情解說:”好可怕,生氣了。“媽媽再說:”嘴巴不動,眼睛向上看。“父子這樣做,媽媽看父子的表情解說:”在想什麼呢?“如此做不同的眼睛、嘴巴動作,解說這些臉部動作表示的情緒。孩子熟悉以後,可以讓孩子當解說員或領操員。這個活動可以説明孩子學會根據人的面部表情,判斷情緒與內心活動。
◆”笑“比”哭“好
愛笑的孩子誰都喜歡,愛哭的孩子沒有人緣。父母們沒有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是笑口常開的,但是有不少的父母卻困擾于孩子的好哭。
”愛笑“和”好哭“看似是外在的表現,實質卻是心態問題、個性問題,一個孩子如果是心胸狹窄的,是不合群、不愛交往的、不大方的、畏縮的,怎麼可能笑口常開呢?而愛笑的孩子幾乎都是好性情的,可良好情緒與良好個性是密切相關的。
事實說明,”愛笑“和”好哭“與環境有直接的關係,這裡所說的環境主要是精神環境,例如:家庭裡有沒有愉快的氛圍?父母是不是樂觀的?親子關係是不是和諧的的、融洽的?家庭生活是不是愉快的、豐富、活潑的?
當然,家庭教育從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對孩子的情緒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盲目處置,既要順應,又要引導,主要是:
幫助孩子意識自己的情感、知道喜、怒、哀、樂的區別;引導孩子辨別情感,知道什麼情感是良好的,什麼情感是不好的,對積極的情緒有好感;培養孩子學著控制情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逐漸能在大人的幫助之下,調節自己的情緒。
遊戲活動
笑比哭好
準備:答錄機、磁帶、哭臉和笑臉的圖片。
做法:
錄下爸爸、媽媽和孩子的笑聲,把這些笑聲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辨別是誰的笑聲?再說一說爸爸為什麼笑了?媽媽為什麼笑了?寶寶為什麼笑了?
錄下孩子的笑聲和哭聲。先和孩子看哭臉和笑臉圖片,再把哭聲和笑聲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聽聲音舉圖片,放出哭聲時舉哭臉,放出笑聲時舉笑臉。和孩子談談,真正聲音好聽?什麼表情的臉好看?讓孩子對笑有好感,對哭產生反感,哭起來的聲音真難聽呀。”
讓孩子聽錄音對著鏡子做表情。聽到笑聲,就做笑臉;聽到哭聲,就做哭臉,大人在一旁評價,孩子做笑臉時,大人就說:“真好看,我喜歡。”孩子做哭臉時,大人就說:“真難看,我不喜歡。”以後若孩子無理哭鬧時,大人可以拿過答錄機來,說:“我要錄音了。”或把鏡子舉在他的眼前,可緩解孩子的哭鬧。
情緒臉譜
準備:不同情緒的臉譜、空白臉形、鏡子、色筆。
做法:
看臉譜說表情。和孩子一起看情緒臉譜,說一說每個臉譜表示的是什麼情緒?用問題激發孩子對情緒的想像:“他為什麼笑呢?有什麼可樂的事高興的事?”“他為什麼哭呢?有什麼難過的事嗎?”“他為什麼生氣呢?有什麼讓他生氣的事嗎?”
大人和孩子一起猜想,你說一樣,我說一樣,越說越熱鬧。在說的過程中,分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動不動就哭了,好嗎?動不動就生氣了,好嗎?
看臉譜做表情。和孩子說一說不同表情的眼睛和嘴巴,有什麼不同?做一做臉譜上的表情,大人做給孩子看,孩子做給大人看,還可以對著鏡子做各種表情。引導孩子喜歡笑的表情,不喜歡哭的表情。
畫表情臉譜。供給孩子空白臉譜,讓孩子畫表情臉譜。可以把畫臉譜和具體的事情結合,例如:大人說一件事,孩子畫這件事的情緒臉譜,說的是一件高興的事,就畫快樂的臉;說的是一件難過的事,就畫哭的臉或生氣的臉。也可以讓孩子講他畫的臉譜是什麼事情。
◆培養開朗的性格
孩子的天性是快樂、活潑的,為什麼會有不開朗的孩子呢?主要是外因作用於內因的結果。
有一位母親發現兒子比別的孩子害羞、不合群,這位明智的母親首先反省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一是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二是急於求成,方法簡單;三是對孩子約束太多、說教太多。
於是,這位母親開始了改善孩子性格的努力,主要的做法是:
堅持送孩子上幼稚園,和老師配合教育,讓集體生活鍛煉孩子;促使孩子交朋友,特別是和性格開朗、活潑的孩子交朋友;放開手讓孩子自由、自主地活動,多走出家門,融入外面的精彩世界;常和孩子一起感受快樂,以大人樂天的情緒感染孩子;切合實際地要求孩子,耐心不急躁;
經常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
加強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這位父母持續了三年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改善了孩子的性格,熟悉孩子的人都說,這孩子好像變了個人。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個性與父母的性格有密切關係。因為父母的性格會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孩子,例如一些過分內向的孩子,其父母往往就是內向的,所以,父母要注意以自身良好的性格影響孩子。研究還表明,孩子的性格形成與親子關係類型緊密相關。
民主型親子關係,易於培養開朗的個性;而專制型的家庭,則易於培養畏縮的孩子,因此,要注意形成良好家庭的氛圍,事實說明,快樂的孩子,其家庭的氛圍多是和諧、愉快的;而消沉的孩子,其家庭的氣氛多是不協調、沉悶的。可見,培養開朗的孩子,就要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遊戲活動
最快樂的事情
做法:快樂的事情總是會過去的,經常回味快樂,能延續快樂的情緒,孩子一般不善於回顧往事,需要大人引發。
臨睡前,和孩子說一說“今天的快樂事”,媽媽說一件給孩子聽,孩子說一件給媽媽聽。
交換快樂。週末的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輪流說說這個星期自己快樂的事情,要儘量說得讓大家樂起來,誰能把大家說樂了,就獎勵誰。
畫快樂。設置一個“快樂園地”讓孩子畫下自己一件一件快樂的事情,把作品貼在“快樂園地”,鼓勵孩子把畫的快樂講給大家聽。
骰子遊戲
準備:較大的方塊,每一面上有一個不同情緒的情緒臉譜。
做法:先看一看方塊上的情緒臉譜,說一說是什麼表情?然後大人和孩子玩擲骰子遊戲,輪流擲骰子,看擲出的是什麼表情,就要說一件這個表情的事情。例如:爸爸擲出的是哭臉,孩子就要說一件與哭的事情;然後由孩子來擲骰子若擲出的是生氣臉,爸爸就要說一件生氣的事情。
這個遊戲是讓孩子將表情與事件聯繫起來。
◆克服分離焦慮
孩子依戀父母是必然的,與家人分離產生焦慮也是正常的。但有的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寸步不能離開家人,一旦與家人分離,就特別緊張、哭鬧不止,甚至因此而精神異常、心態失恒、內分泌紊亂,這就是情感和個性的問題。這種類型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情感脆弱獨立性差、依賴性強、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狀況顯然是不利的。
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卻在所處的環境與父母的教育上,主要是:
過分照顧和保護,造成孩子依賴、軟弱、一旦離開家人就不知所措;過分嬌慣,使孩子情感脆弱,一離開家人就發生情感危機;不利的環境造成孩子心理障礙,因而特別膽怯、怕生,離開家就非常惶恐;孤獨,缺少與外界的交往,只認家人,只習慣家庭環境,難以適應變化。
分離焦慮的關口是孩子送入幼稚園,有的父母粘粘糊糊放不下孩子,有的父母用騙孩子的方法偷偷溜走。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更加緊張,更加焦慮。不管多麼難,也要明確告訴孩子必須分離,然後,頭也不回地堅決離開。
當然,做一些分離前的準備是必要的,例如:入園前就熟悉一下新環境,讓孩子有分離的心理準備。
父母要戰勝自己的軟弱,與孩子分離使父母也異常不安和痛苦。孩子的心靈是很敏感的,父母的依戀會加重孩子的焦慮,而父母的平靜卻會緩解孩子的緊張。所以,父母要以自己理智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遊戲活動
笑娃娃和哭娃娃
準確:“笑娃娃和哭娃娃”棋盤、棋子、骰子。
做法:先和孩子認棋盤,棋盤上有許多笑臉和哭臉,並且間隔排列,形成一條從起點到終點的路線。
告訴孩子走棋的規則:兩個人持一枚棋子,輪流走,一個人先擲骰子,擲出的數位是幾,就將自己的棋子走幾步,看最後走到的圓裡是什麼,若是笑娃娃,就獎勵再前進一步;若是哭娃娃,就受罰後退一步;若是空白圈,就停在這裡。
如此輪流走棋,看誰的棋子先走到終點,就獲得勝利。
這個活動是讓孩子形象地感受“笑比哭好”,從而對笑有好感,對哭有反感。
幸福歌
準備:《幸福歌》歌曲。
做法:這是一首外國兒童歌曲,歡快活潑、富於感動,很有感染大力。大人唱幸福歌給孩子聽,引起孩子對這個歌曲的興趣。
學唱幸福歌。先帶著孩子念歌詞:“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若覺得“幸福”一詞孩子不好理解,可以將歌曲中的“幸福”改成“快樂”。熟悉歌詞後,帶著孩子唱歌曲,一邊唱一邊做相應的動作、表情,生動、活潑地表現歌曲的情感。
續編歌詞。幸福歌基本會唱以後,和孩子討論改編歌詞:“這種情緒還有什麼表現方式?”快樂的時候除了拍手,還會有什麼表現?例如:快樂——擠擠眼;快樂——點點頭;快樂——唱一唱;快樂——跳個舞等。和孩子用改編的歌詞唱這個歌,如“如果你感到你幸福,就跳舞……”
再和孩子討論別的情緒怎樣表現,例如,生氣了有什麼表現?悲傷了有什麼表現?把改編成別的情緒的歌詞唱出來,例如“如果你感到你生氣,就瞪眼……”一邊唱一邊做動作。鼓勵孩子創造性地改編、表演。
在編歌詞中,孩子可能會編出消極的表現方式,利用,生氣——拍桌子,不要馬上否定,支持孩子唱出來,做出來,通過和孩子討論,來分辨這樣表現好不好?有利於從正、反兩個方面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
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為孩子設規範。面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家長要客觀分析,滿足其合理要求,拒絕不合理要求。
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幼兒獲得消極的情緒體驗,可能表現出某種過激情緒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預先與孩子共同設定一些規範,逐步培養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在實踐活動中用這種能力對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做出價值評判。
只有當幼兒能夠對自己的情緒作價值評判時,才具有實現情緒調控的可能性。當然生活中也應教育孩子適度節制各種欲望,抵制各種誘惑,讓孩子時常既有需要得到滿足的體驗,又有需要得不到滿足的體驗,這樣慢慢就能正確對待需要和滿足的關係,慢慢就能學會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加以適當的調節。
2.為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和遊戲的機會和條件。
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與同伴交往,幼兒如果長時間獨處,會產生莫可名狀的孤獨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狀況可能導致慢性的情緒壓抑。積極與同伴交往不僅可以愉悅孩子的身心,也為孩子提供了實踐情緒調控的機會。
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樣,同伴的榜樣對孩子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於孩子接受和模仿。幼兒可能從同伴身上學習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儘管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不免會發生一些小衝突,但正是這些“茶壺裡的風波”使孩子們學會如何與別人協調,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願望,如何處理同伴關係,等等。
孩子有喜愛遊戲的天性,遊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孩子愉快地、心甘情願地服從角色分配,服從規則要求,要想參與就必須約束自己行為,否則會遭受排斥,失去參與活動的機會,這有助於訓練並逐步形成幼兒的情緒控制機制。
另外,遊戲本身就是幼兒鬆弛緊張情緒,渲瀉消極情緒的有效方式,在遊戲中幼兒會借助于動作、語言、角色扮演來體驗積極情緒,發洩消極情緒,在內心產生一種滿足和快樂的感受。
3.教給孩子一些自我調節情緒的方法。
由於幼兒注意力很容易發生轉移,消極情緒狀態持續時間不一定很長,這也表現出一種對情緒的無意識調節。面對孩子的過激情緒,父母可講究一些策略,如冷處理、設法轉移幼兒注意力等等。
但同時家長又應幫助孩子學習主動自覺地控制其情緒。如教給幼兒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譬如告訴他們,當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時,就在心裡暗暗說“不能打人”或“不能摔東西”;或者在不愉快時想想其他愉快的事情。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