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猩紅熱知多少?

基本知識

猩紅熱(Scarlet Fever)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點為起病急、發熱、咽峽炎、彌漫性皮疹、繼而脫皮。其傳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帶菌者,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細菌。猩紅熱的病原為革蘭染色陽性A組β溶血性鏈球菌,該菌在體外的生活力較強,在痰液、膿液和滲出物中能生存數周,在60℃30分鐘、碘酊中15分鐘可以滅活。

猩紅熱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見。發病年齡以3-8歲小兒為主,6個月以內嬰兒因從母體獲得被動免疫力,故很少發病。由於易感人群較為集中,猩紅熱疫情多發生在托幼機構和小學。

臨床表現

猩紅熱病情輕重可因機體反應性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表現為輕症病人。典型病人臨床症狀有以下四期:

一、潛伏期:最短1天,最長12天,一般為2-5天,此期細菌在鼻咽部繁殖。

二、前驅期:為1天左右,表現為突然畏寒,發熱38℃-40℃,頭痛、噁心、嘔吐、咽痛、扁桃體紅腫,局部有灰塵白色點片狀滲出物,頸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年齡小的嬰幼兒起病時可發生驚厥或譫妄。

三、出疹期:大多在發病12-36小時內出現皮疹,個別可延緩到2天以後。

四、恢復期:發病的第一周末期開始出現皮膚脫屑,脫屑是猩紅熱特徵性症狀之一。皮疹旺盛者,則脫屑多(90%病人有脫屑),面頸部為細屑,軀幹四肢為小鱗片狀,手掌足掌為大片狀脫皮,大約經2-4周脫完,無色素沉著,如能早期正確治療,出疹輕,可無明顯脫屑。

治療和預防

猩紅熱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特異性治療首選青黴素,一般用藥1天后發熱消退,皮疹很快消失。治療需足量使用青黴素10天,也可以選用羥氨苄青黴素、紅黴素、潔黴素、氯黴素等。

一、及時就醫:在高發季節、尤其是周圍出現猩紅熱病人時,家長要密切關注兒童的身體狀況,一旦發覺兒童出現發熱或皮疹,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二、治療和隔離患者:患兒應注意臥床休息,進行住院治療或居家隔離,不要與其他兒童接觸;其他人接觸患者時要戴口罩。抗生素治療必須足程足量。足量抗生素治療24小時後,一般不再具有傳染性,可視情況解除隔離;

三、通風和消毒:患兒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每天不少於 3次,每次15分鐘。患兒使用的食具應煮沸消毒;用過的手絹等要用開水煮燙。患兒痊癒後,要進行一次徹底消毒,玩具、傢俱要用肥皂水或來蘇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戶外暴曬l-2小時。

四、加強學校衛生:在猩紅熱流行期間,托幼機構及小學要認真開展晨、午檢工作,發現可疑者應請其停課、就醫和隔離治療。患兒接觸過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來蘇水擦拭消毒。保證室內做到充足的通風換氣,每日至少3次,每次15分鐘,應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潔,一旦發現病例,應對病例接觸的物品進行及時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