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啦,防止寶寶長痱子的最佳方法~
夏天天氣熱,愛出汗的寶寶很容易長痱子,又癢又難受,寶寶哭,媽媽煩。可是,如果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預防痱子的發生。同時在長了痱子以後,護理也是同樣重要的。
1、加強皮膚護理,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溫熱水最合適,水溫低,皮膚毛細血管驟然收縮,汗腺孔隨即閉塞,汗液排泄不出,痱子加重,過熱則刺激皮膚,使痱子增多。
2、勤剪指甲,保持手部乾淨,避免抓撓皮膚引起繼發細菌感染。
3、不要給孩子多搽粉類爽身護膚用品,以免與汗液混合堵塞汗腺,導致出汗不暢,引起汗腺周圍炎症。
4、夏季要適當控制孩子戶外活動時間和活動量。
5、居室注意通風,保持涼爽,有條件的家庭應安裝空調。多為孩子洗澡,每日1—2次。
6、孩子衣著應寬鬆、肥大,並經常更換。衣料應選擇吸水、透氣性能好的薄棉布。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光著身子,以免皮膚受到不良刺激。
7、給孩子多飲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8、如果出現膿腫應到醫院診治,遵醫囑給予口服抗生素治療。
痱子是一種皮膚急性炎症,是由汗孔阻塞引起的,除手心、腳底以外都可發生痱子,常發生在頭皮、前額、頸、胸、臀部、肘彎等皺褶易出汗的摩擦部位。嬰幼兒由於皮膚嬌嫩,汗腺發育和通過汗液蒸發調解體溫的功能較成年人差,所以更易生痱子。長痱子時皮膚發紅,然後出現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皰疹,密集成片,其中有些丘疹呈膿性。生了痱子後劇癢、疼痛,有時還會有一陣陣熱辣的灼痛等表現。陳醫生告訴記者,痱子從種類上說,分為紅痱、白痱、膿痱三種,不同的痱子有不同的表現,李小姐那種密密麻麻的小紅疙瘩就是“紅痱”。
紅痱(紅色粟粒疹)
這是因汗液在表皮內稍深處溢出而成。臨床上最常見,任何年齡均可發生。好發於手背、肘窩、頸、胸、背、腹部以及小兒頭面部、臀部,為圓而尖形的針頭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皰疹,對稱分佈,有輕度紅暈,自覺輕微燒灼及刺癢感。皮疹消退後有輕度脫屑。
白痱(晶形粟粒疹)
是汗液在角質層內或角質層下溢出而成。常於高溫、暴曬後出現,且多見於大量出汗、長期臥床、過度衰弱的患者。在頸、軀幹部發生多個針尖至針頭大淺表性小水皰,壁極薄,微亮,無紅暈,輕擦之後易破,多於1~2天內吸收,幹後有極薄的細小鱗屑。
膿痱(膿疤性粟粒疹)
是痱子頂端有針頭大、淺表性的小膿皰。臨床上較為少見,常發生於皺褶部位,如四肢屈側和陰部,小兒頭頸部也常見。表現為孤立、表淺、與毛囊無關的粟粒樣膿皰。膿皰內常無菌,或為非致病性球菌,但潰破後可繼發感染。
對痱子“防”勝於“治”
痱子發生以後,第二年夏季還容易發作,尤其是生過痱子的嬰幼兒。因此,對於痱子應該“防”勝於“治”。
預防痱子應注意環境通風,避免過熱;注意皮膚清潔衛生,勤洗澡換衣,保持皮膚乾燥;衣服要寬鬆、透氣,吸汗功能好,特別是嬰幼兒要穿寬大、薄而透氣性能好的棉布內衣;孕婦穿衣不宜過多;臥床病人及嬰兒睡覺時,應多予以翻身;浴後在皮膚皺褶部位可撲些痱子粉;要多喝涼白開水、綠豆湯、銀耳蓮子湯等,多吃西瓜等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幫助解暑降溫,但不宜多喝冷飲,如此處理之後可減少或不發生痱子。
生了痱子要及時採取措施
痱子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是皮膚灼痛,癢得厲害,使人十分難受,影響工作和睡眠,特別是嬰幼兒,生了痱子更容易吵鬧不停,白天晚上都不得安寧。陳醫生表示,一般無需服藥,可以局部外用藥物。局部宜用溫水清洗,揩幹之後撒上痱子粉,亦可用爐甘石洗劑塗患處(切忌用熱水和肥皂洗,千萬不要用油膏類藥物,容易阻礙汗液蒸發,加重症狀)。輕的痱子可用35%~70%的酒精輕輕塗抹消毒,以防感染擴展。
民間防痱處方
苦瓜取汁:將苦瓜搗爛取汁,搽塗患處,痱子翌日即消失。
黃瓜治痱子:輕的痱子可用生黃瓜汁或黃瓜片分別貼搽患處,兩三次即可痊癒。
食鹽治痱子:取食鹽適量放鍋內炒至焦黃取出,放涼備用;取適量焦食鹽(鹽與水的比例1:100)置於盆內,加適量溫水,使之完全溶解,取一乾淨毛巾放入盆中蘸濕,然後略擰,敷於患處(溫熱程度以小兒接受為宜),1日數次,2~3日即愈。
薄荷浴:用鮮薄荷150克,煎水洗澡,老少皆宜。
桃葉浴:將桃葉陰乾後盛於袋中,使用時取50克泡在熱水裡給孩子洗澡,可以預防痱子的發生。如果長痱子的情況嚴重,用桃葉熬成汁摻到洗澡水中,或者直接用來搽抹患處,效果更佳。熬桃葉汁時,其比例是:桃葉100克,水1000毫升。將其煎熬到只剩一半水量即可。
艾草浴:將艾葉葉片上的塵垢沖洗乾淨,再加大量的水熬煮半小時後,用熬出來的藥水給孩子洗澡,不但可以預防和治療痱子,還能防止其他夏季皮膚病的發生,並起到潤膚美容的作用。
藥浴:取適量中藥,如十滴水、消暑祛痱水,或六神花露水放入洗澡水中,攪拌均勻後,再為寶寶洗澡,也可起到較好的預防痱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