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怎麼教?各國媽媽不一般!
養生之道網導讀:
近幾年,隨著各種國外早教理念的引入,一群五六個月大的嬰兒開始走進“校園”,國外幼兒早期教育又是如何進行的?他們更注重培養孩子的什麼方面呢?近幾年,隨著各種國外早教理念的引入,一群五六個月大的嬰兒開始“走”進“校園”——大大小小的早教機構,按時和爸爸媽媽去“上課”。
國外幼兒早期教育又是如何進行的?他們更注重培養孩子的什麼方面呢?
法國:從小就和孩子平等對話
法國人沒有經常抱寶寶的習慣,嬰兒幾個月大就會被安置在一塊安全的圍起來的嬰兒區,讓他們在裡面滾、爬、玩耍,再大一些就在寶寶地毯上來回爬。這樣長大的孩子肌肉更靈活,個性也更獨立。
此外,法國父母對孩子最大的特色是平等。例如,在麵包房裡,一個售貨員會對一個挑選蛋糕的孩子說:“小姐,您挑選好了嗎?”培養孩子在從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時學會尊重別人。還有,只要不是特別正式嚴肅的場合,法國父母一般都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哪怕是長途旅行也一樣。
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 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裡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遊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
加拿大人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
美國:先掌握自我服務技能
在美國,從寶寶1歲半起就開始根據孩子年齡特點逐漸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就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
其中,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鍊、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
他們認為,教給孩子學習能力比教會他做幾道算術題更重要,崇尚讓孩子們多動手、多體驗,在各種益智、團隊遊戲中學會體驗和探索的本領,更主動更交互地認識周圍的事物。
英國: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是父母在花錢培養他們頑皮。幾乎每個小朋友,每個週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
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另外,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
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教育他們: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很多人去日本,都會發現,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並不像國內的孩子一樣不拿東西,反而是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裡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現身說法
@信子媽(日本):
日本0到3歲寶寶上幼稚園之前基本上都在家裡由媽媽親自帶,陪在身邊。媽媽自己的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因為是全職,她們自己會選擇圖書、繪本,以及去社區公園,與別的全職媽媽交流。
偶爾媽媽有事,或者需要工作的時候,也會將寶寶放到保育園。除此之外,日本也有專門的早教機構,有專門的幼兒教室,有些媽媽會一周去一回,主要鍛煉寶寶的社會性,還有音樂教室以及專門的禮儀教室。
日本也有“三歲定八十”的諺語說法,所以他們也是非常重視寶寶3歲前大腦的開發和教育。在日本有“早期教育信奉者”的父母會在寶寶這個階段,特地參加一些國際氣氛濃厚的外語教室,以及以藝術為基礎的情緒教育,還有專門的英才教育教室,但收費很貴,要高收入家庭才行。
早教真諦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國家、不同文化對於早教的理念差異,而這也印證了,早教沒有最好的模式,更沒有固定的某一種模式,不同的教育體系會培養不同特點的公民。
早教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性格,鍛煉孩子的某種能力,比如手眼協調,交際能力等。其實早教的形式就是一個字“玩”,在哪裡玩的好都是一個成功的早教。所以,不要拘泥於場所,也不要盲目地報班,明白自己希望開發寶寶何種能力,有的放矢下的順其自然比較適合更有效。
此外,早教的主教育場永遠都是家庭,家庭的環境和父母長輩的影響,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各位操心家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