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如何注重品質
養生之道網導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孩子的最初教育是從家庭開始的。親子教育需注重品質,家庭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對孩子能否形成良好的品行、性格起著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取代的。這也是親子教育需注重品質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有這樣一個現象。父親在外很忙很少陪家裡人。母親整天照料著孩子,但是孩子平時腦子裡卻只想著父親。這讓許多媽媽們都多少有些覺得不公平。有的媽媽說。可能是平時陪伴的太多,他已經習慣了。這樣說也有些道理,但是我覺得更多的還是在陪伴的過程中“品質”的問題。
在家庭中,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長,管的也是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溫飽問題”以及一些生活瑣事。但是父親雖然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但是一旦有時間就是盡情的,全身心投入的陪孩子遊戲,打鬧。所以媽媽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在陪伴孩子的品質上要多些功夫哦。
很多家長答應週末要帶孩子出去玩,到了週末孩子如期做好一切準備時,可有的家長卻用“很忙,改時候再去”之類的話語把孩子搪塞過去,或許是自己想打牌、搓麻將罷了。大人是好玩了,殊不知,在孩子心中卻留下了遺憾,孩子會產生“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自己、不重視自己”的想法。時間長了,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更嚴重的還會阻礙孩子求知欲的發展。
做父母的每天哪怕只陪孩子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孩子都會很滿足的。但是,關鍵是這段時間要完完整整地屬於孩子。這就要求父母與孩子一起玩耍、嬉戲時,做一個天真活潑的大孩子,讓孩子在與父母快樂的遊戲中體味到生活的樂趣。換句話說,就是親子教育要注重“質”的提高,而不在乎量的多少。
在資訊化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多數年輕父母是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工作生活都非常繁忙,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說大一點,他們更是未來的主人。如果他們都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我們辛苦勞作又是為了什麼呢?
孩子更需要的是朋友式的教育,而不是管理式的教育。假如家長充當的是一個看護著,那麼就把自己和孩子對立起來了。我們都當過孩子,有過那種什麼事情都跟朋友說。不跟家裡說的經歷吧。這就是一種對立心理。相信有了這些,孩子的媽媽在保證孩子溫飽的基礎上一定會戰勝爸爸的。呵呵。
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回家還要忙家務、忙看劇、忙刷朋友圈,陪孩子這事兒難免就會敷衍起來。調查顯示,不少城市的孩子,父母看似朝夕相伴,但由於毫無陪伴品質可言,其實長期處於“隱性失陪”狀態。
專家強調,如果“隱性失陪”的情況得不到重視和改觀,最終將直接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
一、三類隱性失陪,你屬於哪一類?
1、看管陪同≠陪伴
有時間陪伴子女,但缺乏有效溝通,是當下最普遍的一種精神上的失陪。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會把陪同視為陪伴。因此,他們可能會一邊帶孩子散步,一邊刷手機上的財經新聞。面對孩子的互動需求,總是表現得十分敷衍,有時甚至會言語粗暴地讓孩子一邊兒玩去。
2、命令說教≠陪伴
36歲的胡先生,有一個上四年級的女兒。雖然工作繁忙,但是胡先生對於女兒的教育卻頗為用心。放暑假之前,就為女兒制定了書架的學習成長計畫。從週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固定的日程表。每天下班後,雖然胡先生很累,但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孩子白天的任務完成了沒有。由於女兒總是偷工減料,胡先生只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苦口婆心,跟女兒講各種大小道理,從優秀女孩的基本修養,講到論小效率的重要性,甚至談到了好的學習習慣會影響女兒的小一代。
在胡先生看來,讓孩子明事理,是父母的責任。由於平時自己工作太繁忙,所以不厭其煩地說教,是最有效率的親子教育。不過,看來,這種用命令說教代替親子陪伴的做法,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做“耳邊風”,父母說得越多,孩子進步越少。
3、物質滿足≠陪伴
一週六天,基本都是每天早上7點半之前出門去上班,晚上7點半之後才下班回到家。早上出門時,女兒往往沒醒。晚上回家時,女兒往往已經睡了。王小妮說,自己之所以如此拼命,其實是為了給女兒最好的。女兒的用品,從奶粉、衣物到玩具,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海外代購,如果只依靠爸爸一個人上班,日子就會變得捉襟見肘。
用物質滿足來代替親子陪伴,也是當下城市家庭的一種常態。不少父母都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殊不知,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高品質的親子陪伴帶給孩子的心理給養,要比進口的奶粉和品牌服飾重要N倍。因為高品質的親子陪伴,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有力量,而且可以讓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變得更有責任心,有夢想也有激情。
二、如何讓親子陪伴變得有品質?
高品質的親子陪伴,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安全、放鬆和親密的陪伴氛圍。這種陪伴本身,應該拒絕說教和敷衍,而且要有讓彼此身心放鬆、情感愉悅的雙向互動。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好要做到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
其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所需要的心理給養是不一樣的。1歲之前,除了親密陪伴,還可以做撫觸、共浴等。1-3歲,可以向外拓展,多帶孩子去做運動或者做體驗、探索性活動,以促進孩子的肢體、感官發育。3歲左右的孩子,要注意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多尊重孩子的意願。學齡後的孩子,可以多開展一些雙向溝通,幫助孩子挖掘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高品質的陪伴,還必須要給孩子留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獨立空間,讓他自己去學習怎麼做到想做的事,怎麼照顧自己。作為父母,不必事事代勞,只要在關鍵時候給他足夠的支持即可。
此外,要講究方式和方法。建議,對於原本親子時間就不多的家長而言。要避免隱性失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每天保證至少兩個小時左右的親子時間。其次,你可以挖掘至少一個和孩子的共同愛好,或者可以跟孩子一起參與的活動。比如說養一盆花或者養一隻狗。又比如說,做某一類手工或者是玩一種遊戲。其次,找到一個你和孩子都可以參與的體育鍛煉,比如說打球、游泳或者散步等等。最後,呼籲家長重視親子閱讀。親子閱讀不只是讀“故事”,而是將孩子帶入一個“多樣”和“百科”的圖書小世界。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開闊視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個最寧靜、最溫馨的親子陪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