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要陪孩子完成的事_要陪孩子完成的哪些事

養生之道網導讀:

要陪孩子完成的事,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事業的繁忙,埋頭工作的你可否想到,多少次深夜回家,孩子已然睡去?要陪孩子完成的事,你做到了嗎?

“工作忙”、“沒時間”、“對早教不瞭解”……爸爸媽媽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事情,並且還有各種各樣的藉口,然後結果就是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要想孩子身心健康,能夠快快樂樂的長大,下面7件事是爸爸媽媽就算再沒有時間也要陪孩子做的。

1、陪孩子吃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過近10年的資料收集,發現爸爸媽媽陪孩子吃飯其實是非常有益處的。第一,經常和爸爸媽媽們吃飯的孩子成績好。第二,爸爸媽媽可以趁此機會教導孩子餐桌禮儀,讓孩子有個良好的習慣,能夠把好吃的分享給別人,不是只顧著自己吃好吃的。接下來,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會吃得更健康。

2、陪孩子運動

運動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強壯的體魄,並且對於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爸爸媽媽最好每個禮拜都可以有一天的時間能夠陪孩子騎自行車、打羽毛球、爬山之類的。如此一來可以激勵孩子經常運動,發現孩子擅長的運動然後可以讓孩子多多進行。除運動外,也可以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聽音樂、繪畫等,讓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3、陪孩子寫作業

爸爸媽媽“陪讀”能夠幫孩子一點一點學習、養成好的習慣。爸爸媽媽最好是要求孩子獨立完成作業,千萬不能幫他們寫作業。

4、陪孩子玩遊戲

玩遊戲是每個孩子都想做的事情,可是大部分的孩子缺少家長引導,就會變成遊戲上癮。爸爸媽媽最好是陪伴孩子孩子一起玩遊戲,同時有意識地控制他們玩的時間和內容。同時最好是讓孩子多進行一些戶外遊戲和手工,這類遊戲不會怎麼上癮,同時還可以鍛煉手眼協調能力。

5、陪孩子待著

孩子也喜歡能夠休息、隨性玩耍的時間。爸爸媽媽們最好是陪孩子坐在樓前,看螞蟻搬家、蜘蛛結網,進行一系列的小活動……幫助孩子探索世界,發揮他們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6、陪孩子逛書店

爸爸媽媽帶孩子到書店“泡”半天,同時教導他們什麼書是有意義的,讓孩子對書籍產生興趣。

7、陪孩子參加比賽或集體活動

孩子參加重要的比賽,爸爸媽媽加油鼓勁是非常需要的。爸爸媽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集體活動,如此一來可以增加孩子的群體意識和自信,讓孩子能夠和同學交朋友,進行交流。要是有的孩子獨立意識強,喜歡一個人進行的話,那就不要勉強孩子了。

孩子們並比不大人更簡單。可惜,很多父母都忘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下意識地與孩子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做了隔離,習慣把孩子看成是簡單的、缺乏理智的小動物,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通過大腦理性分析,對孩子進行一番論斷、評判或盤查。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和想要對孩子進行某種“指導/管教/訓練”的意圖,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防禦,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即使有時候,父母的管教初衷的確是好的,但也都可能陷入無效。與其如此,不如尊重孩子們的遊戲規則,用孩子的語言和他們對話。

1、孩子們的什麼語言呢?那就是遊戲。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幼兒階段“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發展心理學家們也都認為,孩子們會像大人一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尤其那些負面情緒,孩子們可是一樣都不少。通過適當的途徑“發洩”出不良的情緒和感受是必要的,這種適當的途徑就是遊戲。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通過遊戲,去面對孩子們隨時可能到來的情緒風暴,如何採用遊戲,去陪伴孩子們釋放那些如影隨形的負能量。

2、當孩子情緒低落、受挫的時候

皮亞傑認為,兒童需要遊戲,尤其是象徵性☆禁☆遊☆禁☆戲,因為兒童難以適應周圍的現實世界,為了達到必要的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兒童參與遊戲。象徵、幻想恰是學齡前孩子的思維方式。在兒童受到挫折和困難時,象徵性☆禁☆遊☆禁☆戲可以充分宣洩兒童的焦慮、害怕、氣憤和緊張等情緒,從而減輕或克服不良心理。象徵性☆禁☆遊☆禁☆戲還能以幼兒能接受的情景,再現不愉快的經驗,在假扮角色的情況下,兒童消除了緊張、減低了恐懼,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5歲的男孩偏于安靜。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孩子,孩子常常會沮喪而歸。父母都為此憂心忡忡。後來,爸爸開始陪孩子玩打仗的遊戲。遊戲中,爸爸總會扮演弱的那一方。一段時間後,孩子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他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時候,敢大聲說話了。他明確的態度轉變,讓那些攻擊性較強的孩子,慢慢開始遠離他。

聽聽他後來是如何評價自己爸爸的:

我的爸爸是最好玩的爸爸!不過,也是力氣最不大的爸爸,掰手腕不厲害的爸爸,打架也不厲害的爸爸!

孩子這樣說的時候,小臉上全是自信。孩子爸爸在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經常會示弱,相應的,孩子就會從遊戲中汲取到大量的信心。這份正能量,足以平衡他在外面的世界遭遇到的挫敗感,並給予他力量感、控制感和勇氣。

如果你的孩子因為某些情形或事情而情緒低落、沮喪,那麼試試類似的象徵性☆禁☆遊☆禁☆戲吧。總之,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假裝、幻想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孩子可以轉換角色,從這個轉換的角色中,孩子們可以體驗到戰勝挫敗感的愉悅。比如一個害怕打針的小孩,父母可以多陪他玩醫生的遊戲,由孩子扮演醫生,給父母打針即可。在遊戲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在這種自由和假裝的幻想中,獲得充分能量去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緒。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形,孩子就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焦慮、不快了。

3、當孩子莫名恐懼某些特定事物的時候

遊戲也是克服情緒緊張、恐懼等的一種手段。不過,遊戲能夠有效的前提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緊張、怯懦、甚至恐懼,首先要有足夠的接納。

譬如我們曾經提到過,父母陪孩子逛商場,孩子在一個賣恐龍玩偶的攤位上停下腳步。父母認為孩子想要那個玩偶,於是鼓勵他上前摸一摸,可是孩子驚恐的搖頭。對於孩子的這種緊張、恐懼情緒,有的父母也許會斥責:你明明想要又不敢,那還看什麼,趕緊走吧!

這種粗暴的方式,無法化解孩子的恐懼。還會在恐懼情緒之上,添加對“恐懼”本身的羞恥感,即孩子會認為“我的恐懼是不對的,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的樣子。”

換成遊戲的方式去跟孩子交流,可以是這樣的:爸爸模仿孩子“害怕”的樣子,“怯生生”上前,伸出手,摸一下恐龍玩偶,嘴巴發出佯裝的驚叫聲。一般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被逗樂。爸爸的這種笨拙的表演,對孩子的恐懼表現,是一種共情,意思是:你看,爸爸這麼大人了,爸爸也會害怕!不過,爸爸剛才摸了一下,好像也還好哇!

孩子們很快也會模仿。於是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對於“恐龍玩偶”的恐懼感,就會逐漸被遊戲消減掉。

4、當孩子感到悲傷,甚至情緒即將失控、哭鬧的時候

象徵性☆禁☆遊☆禁☆戲,還可以滿足孩子的需要與願望,讓一個本來悲傷的孩子,轉而變得快樂。尤其在公共場合,孩子突然而來的情緒失控,往往會讓父母手足無措。不妨試試遊戲去應對。

比如下面這個我們講過的案例。

一個3歲女孩的媽媽,為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而煩惱。比如,媽媽帶女兒出去玩兒,就在外頭,孩子突然情緒上來了,非要娃娃,一個她最喜歡的玩具。立刻回家來不及,轉移注意力也沒用,好說歹說也不行,又是公眾場合,最後孩子哇哇大哭,引得大批路人行注目禮,搞得媽媽手足無措,抱著女兒一路哭回家。

面對孩子即將爆發的情緒,媽媽想轉移注意力顯然行不通,因為孩子的需求太急切了,還會覺得你是在回避她,搪塞她。不如順勢跟孩子玩一個假裝遊戲。比如,假裝看見孩子想要的娃娃長了翅膀,正飛在空中呢,同時用語言暗示孩子:“我家寶貝累了吧,想娃娃了,你看,娃娃也想你了,還長了翅膀飛到你身邊了呢!”說完,就可以用手扮演“娃娃”,繞著孩子,靠近孩子,並且代表孩子說:“娃娃,娃娃,我好想你呀!我們抱一抱吧,你看,我們在一起了!”

這種遊戲,一方面承認了孩子的情緒,同時也會起到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效果。接下來,媽媽還可以將這個遊戲做的更豐富、更有趣。比如,媽媽問孩子,你希望娃娃飛在你左邊,還是右邊呀?你想不想讓娃娃停下來再抱一抱它呀?給孩子選擇權,媽媽配合孩子,孩子會更容易入戲。

為什麼這個遊戲會有效?首先是接納孩子對於某樣東西的迫切需求。這個年紀,孩子無法等待是常見的。陪孩子玩這個遊戲,等於承認了孩子需求的合理性。被理解了的孩子,情緒就不至於進一步爆發。其次,這個遊戲預測到孩子對於“娃娃”的執著,避免用“單純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去激怒孩子。

整個遊戲過程,孩子並非被遊戲“騙到”,而是感受到被接納。在遊戲的情境中,孩子的願望被承認、並某種程度上被滿足,自然而然緊繃著的情緒就得到了釋放,快樂隨之而來。

另,當孩子攻擊性過強,感到憤怒的時候,遊戲也是很好的疏導辦法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會有很強的攻擊性。比如很多媽媽會發愁地問:我家孩子總愛打人怎麼辦?對於這類孩子,父母除了要更用心的接納、陪伴孩子,減少批評指責以外,還需要採取行動去減少孩子的攻擊性。

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孩子爸爸,多陪孩子玩一些身體接觸的、富有力量感的小遊戲。最簡單的,就是陪孩子打架。孩子在與爸爸的模擬打架中,攻擊性就會得到有效釋放。而且,爸爸跟孩子“打架”的時候,一定會有力量的收放、控制,孩子也能學會——當然,這個前提是,爸爸必須要有耐心,接納孩子“打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沒有輕重、不懂得控制力度的情況,給孩子適當引導,並相應地示弱。

總之,遊戲有無窮魔力。它可以幫助孩子們恢復低落的情緒,釋放憤怒以及恐懼的情緒,體驗到積極愉悅的情緒。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們的情緒狀態得到平衡,並從遊戲裡汲取到了適應外部環境的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