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需爸爸陪同_教育孩子為何需要爸爸
養生之道網導讀: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孩子的教育需爸爸陪同,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它比任何工作都難。教育孩子為何需要爸爸?爸爸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家庭中教育的重任往往交給可媽媽,其實這是很錯誤的教育觀念。孩子的成長中既需要媽媽的細心溫柔一面,又需要爸爸剛強果敢的一面。在父母共同的教育的理念下,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起來。爸爸參與到照顧孩子所產生的效應,是媽媽不可替代的。到底,爸爸在教育中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夫妻雙方的聯手育兒對孩子最有利。
通過學習,爸爸也能輕鬆掌握與孩子相處的方法!給孩子念書時,爸爸要注意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進度,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進度,給孩子充分的時間,保證孩子能夠認真看完自己想看的圖畫。
孩子是否能理解書中的內容,既取決於孩子的年齡,也取決於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所以,爸爸不僅要會使用書中的語言,也要學會用自己的話來講給孩子聽,這樣才更生動。
爸爸要善於插入一些簡單的提問,引導孩子做出相應的反應。孩子會通過對話學到更多的東西。當孩子做出應答時,爸爸要及時給予肯定並進行講解。一般來說,約有75%的事物的名字,是通過書來認識的。而對孩子給予肯定並進行講解的81%的機會,也是通過書。
孩子對周圍的洞、汽車、飛機、鳥、星星、小狗、小貓等這些新發現的事物,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爸爸在給孩子念書的同時,碰到新事物時,一定要強調一下它們的名字,幫助孩子建立事物與名字的一一對應關係。有時也可以用手指著字,一句一句輕輕地念給孩子。
在孩子6歲前,爸爸不需要參與育兒嗎?要等到孩子入學以後、青春期才需要爸爸發揮作用嗎?韓國醫學博士、小兒神經科專家金泳熏告訴你:不是這樣的,從胎兒期到入學前,爸爸參與育兒所產生的效應,是媽媽不可替代的!
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無可替代。在爸爸的陪伴學習下,孩子才能培養起剛毅勇敢,富有責任心等品質。但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還是起到了關鍵作用。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良好的讀書習慣就是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種習慣。
十件事,爸爸比媽媽更能勝任
一、一起運動
多數媽媽都不是那麼熱衷運動,而爸爸的運動神經通常比較發達,也更樂意流汗,就讓爸爸帶著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騎腳踏車、一起看球賽,享受運動的快樂。不過每個孩子肌肉發展與領會運動竅門的速度不一,爸爸儘量帶孩子“玩”運動就好,別過於求好心切。帶兒子打棒球時,應避免如“你怎麼投球像女生一樣無力”這類貶損女性的語言。
二、放鬆、放空
媽媽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會產生源源不絕的“萬一”與焦慮。爸爸則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媽媽互補。四十四歲在媒體工作的沈志清(化名)表示,平時在家時,女兒“虐待爸爸時最開心”,升小五、小二的女兒喜歡爸爸扛著她們往空中拋,直到爸爸不支倒地。
三、勇於冒險
媽媽偏“守”,小孩不在視線範圍就會不由自主的焦慮。但許皓宜認為,小孩三歲以後,特別需要爸爸,帶他們往外探索、出去探險。因為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時間也比媽媽長,孩子受點皮肉傷,爸爸通常不會大驚小怪,孩子若遇到危險,爸爸也能及時反應,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險環境。
四、動手做,想辦法
路不只一種,不試不會知道,是很多爸爸覺得“天經地義”的事。目標清楚加上喜歡動手做的特質,會讓爸爸傾向一件事不會只有一種標準答案,不必太鑽牛角尖,也不一定要等到萬全準備後才出手,要靈活、隨機應變,才能適應這個快速改變的世界。
五、把自己的“絕活”教給小孩
目標導向、講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可以適時把自己覺得實用的專業或工作方法一點一滴傳授給孩子,不僅能增進親子的理解,也許還會增添親子的互相崇拜。
六、愛媽媽
若是媽媽不快樂,倒楣的是小孩。因為多數家庭還是媽媽陪伴小孩的時間長,如果媽媽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持媽媽,不要爭奪管教權,而是去理解媽媽為何那樣做,或適度帶媽媽抽離執著的狀態。比方換手照顧小孩、安排夫妻相處時間,即便是兩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藝課,利用等小孩的空檔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幫媽媽充電。
七、做家事
爸爸若能自幼兒時期就讓孩子自然和異性孩子玩耍、相處,以及從小帶著兒子做家事、教兒子做飯,或教女兒幫腳踏車輪胎打氣,除了能讓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減少孩子對兩性的刻板印象。
八、誠實有禮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禮貌與規矩。邱永林認為比起“男窮養、女富養”,還不如男女都該“有教養”,爸爸要教會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學會妥協。另外,誠實不欺,對父母、長輩有禮貌,仍是多數爸爸認為不能妥協的底限,也是他們認為待人處事的必備素養。
九、製造許多美好的初體驗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賽、看電影、去夜市吃小吃……與爸爸共有的種種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爸爸帶著孩子多接觸、體驗美好的事物,就可以遠離醜陋、令父母擔憂的黑暗面。爸爸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與美好回憶,也能成為穩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難關、挫折時,幫助他堅強。
十、建立與小孩專屬不變的連結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親穩定的承諾,”邱永林認為,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個“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儀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帶孩子去上學、切水果給孩子吃等等,不管陰晴圓缺,不管跟孩子有過多么激烈的爭執,或孩子做了什麼錯事,爸爸仍會持續這項儀式。即使誤會或衝突一時半晌解不開,孩子心底仍會確認與感受到爸爸不變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