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_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小時候的乖寶貝,為什麼剛剛長大一點就開始不聽話了?很多家長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了,您是否認真的想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若從家長的責任來看,最普遍的一種原因就是大人的話模棱兩可,使孩子覺得有空子可鑽。我們建議家長對孩子提出要求時,目標明確,沒有商量的餘地,而且家長應該使用要求的語氣而不是請求。請求可以選擇的,而要求則是必須照辦的。其次,家長在面對很多問題時,並未全面瞭解情況就對孩子產生誤解,這也是孩子不愛聽家長話的原因之一。其實,每個孩子其實都是非常聰明的,在幾個月大小的時候,就已經很會觀察父母的態度了,你的嘻笑怒駡他們都能覺察到,但是如果你常常誤解孩子,不理解孩子,他們內心的反抗情緒就會逐級增加,變成家長口中的壞寶寶。

作為家長,我們應當如何主動改善這樣的惡性循環呢?我們給您的建議是不妨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一下,大人不能為維護自己的“家長權威”而迫使孩子聽自己的話,孩子的精神承受能力還很低,一味用高壓手段,就會造成家庭氣氛緊張,並不能對孩子有任何幫助。長期這樣做還往往容易導致兩種後果:一是如果事事要孩子逆來順受,會限制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的發展,使孩子不願與大人交流,自我封閉,變得孤僻不合群。二是造成孩子在性格上的依賴,對任何事情都不去思考,沒有判斷能力,這對孩子的成長貽害匪淺。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在抱怨孩子的同時,快點進行一個充分的自省吧,省去粗暴的命令,多一些義正言辭的要求,省去相互的誤解,多一些理智的溝通,不要讓孩子賭氣接受自己的話,也不要讓孩子徹底背離自己的教育,你會發現原來的乖寶寶又回來了。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

一、運動能力的發展

寶寶的身體活動能力逐漸成熟,異常渴望擴大自己的獨立活動空間,因此不斷地去獨立嘗 試做新的事情。這時,很多媽媽對寶寶的行為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使寶寶產生不滿情緒,自然 就跟媽媽對著幹了,所以“不聽話”。

二、自我意識發展

寶寶兩歲以後,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所提高,加上他開始意識到 了“我”的力量,因而什麼事都想參與,但這種表現往往與你的規範相抵觸。如果你把自己的 意願強加到他身上,他就會反抗,進而產生挫折感,時間一長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三、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寶寶好奇心強,對什麼都要摸摸碰碰。如果你不理解這種好奇的探索心理,認為寶寶是在 胡鬧、調皮而限制他的行動,甚至訓斥、打罵他,很容易引起寶寶不滿,“不聽話”就由此而 生了。

對待孩子不聽話的方法

立規則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願與家長配合,是因為他不瞭解或忘記了行為 的規則。再一次的 提醒孩子,可以讓孩子體會和瞭解,但要注意表情和聲調,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堅定、溫 和的聲調來對孩子說明或提出要求。這時我們家長要切記,在人多的地方講話要小聲點,這樣 既不會妨礙別人,也容易讓孩子接受。如上街購物時, 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今天上街是 要給奶奶買禮物,其他東西一律不買”。家長在向孩子解釋規則時,應該避免預先就認定孩子 不聽話。例如, “你要我說幾百次,才會聽話”。這會讓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執。

作榜樣

年齡小的孩子雖然知道指令和規則,卻很難決定該怎樣做。當他不行動或不接受指令時, 我們又以為孩子不聽話。因此,在讓孩子瞭解行動規則的同時,還要指點他(她)怎麼做。例 如,書如何擺、玩具怎麼收、坐要怎麼坐、話要怎麼說等等。

嚴肅談話

當孩子不聽話時,成人用“責駡”或“處罰”來處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觀的氣憤、激動、 疲倦、厭煩的情緒滲入行為的處理中,致使孩子的身體感到痛苦不適(體罰),心理產生恐懼 ,意志遭到壓制,因此很難接受家長長篇大論的說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為,更難以糾正孩子 的不當行為了。

此時,如果我們家長與孩子進行“嚴肅的談話”,就會讓孩子心領神會。例如,先暫時停 止他(她)的動作或行為,請他(她)到一個角落,好好的跟他(她)談,可能會比大聲責駡 和處罰,更能啟發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為。

耐心糾正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多是由於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下一些不同類 型的錯誤,長期下來,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為。例如,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任性、胡鬧、不 聽從吩咐是一種自然現象,長大就會變好或變聽話,孩子的行為是累積的,長期下來就更加的 不聽話,甚至出現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為的 養成和教育都是長期性的,所以不聽話的行為也需要長時間的糾正與教育。孩子對人不禮貌或有其他不聽話的行為,父母不能“充耳不聞”,要隨時負起糾正的責任。如 果我們缺乏這個耐心,實際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禮貌、更不聽話。

家園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強的社會意識、榮譽感和自尊心。他(她)很在意他人的觀感,特別在乎學校老師對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來糾正他(她)不好的行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時上床,並且都要胡鬧一番,有時通過老師的指導與要求,利用說話課,談一談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並且稱讚準時上床的孩子,這樣比父母千叮萬囑還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