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怎麼培養孩子獨立能力_獨立能力如何養成

養生之道網導讀:

怎麼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現在的家長都比較年輕,資歷知識豐富,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比老一輩的人有更獨到的眼光,很多家長都一致認為,孩子的獨立能力要從小就開始培養,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比如從小就分床睡,兩歲多就放全托等,想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能力較強的人。那麼這樣做是否適合?對孩子的成長不什麼不利的影響嗎?怎樣才是正確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的方法?

從人的生理角度來說,從出生那天起就已經獨立。首先是功能上的獨立,嬰幼兒在不斷地使用自身的每一個功能,以達到獨立。最後是心理、意識上的獨立。

嬰兒6個月時,胃就開始產生消化食物的酶,不再依賴母乳生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又走向了一個獨立的階段。

1歲的嬰兒可以獨立學行走。

2歲時開始可以說“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區分開來。是人生中第一個獨立宣言。

3~6歲時逐漸形成了一個真實的、區別於他人的內在模式和秩序,在心理、意志、情感、思想上開始有人格獨立的基礎。

6~9歲時建立了屬於自己生活的常識和藝術的品質,還有文化特質,自我的形成加進了人類文化的特質。

9~12歲時開始有了有意識地學習心智,孩子的認知不再受環境的限制,而是能擴展到整個世界。此時道德感已形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第二個時期,在智性方面的興趣視也是在這個時期環境提供的機遇而定。這時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接觸各種學科的機會。有豐富的知識基礎,孩子更容易發現自己的興趣,並決定將來在哪一個領域內進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這過程中自然產生的。

12~16歲時已屬青春期,心智開始轉向外面的世界,對人和事開始有興趣;在學科上也有了傾向性。人的基本的成長形成。有了開始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內在動力,自身的獨立從內到外完成。

18~28歲後走向社會完全獨立。8~40歲,實現社會價值。

人獨立的基礎,是從早期慢慢開始的,人從出生開始就學會了獨立,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過程,什麼思想、行為上的獨立都無從談起,所以說孩子從小就分房而睡,就上全托,從而使其獨立,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相反無形中讓孩子和父母減少了親子感情的時間,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愛孩子,但不能溺愛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身上出現問題,其實"病根"在父母身上。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卻未必都知道怎麼愛孩子。父母以為愛孩子就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為孩子包辦所有的事情,這剝奪了孩子獨立生活的權利,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養成。

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受到"眾星捧月"式的待遇,溺愛孩子也便成了社會的普遍現象。父母竭盡全力地滿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代替孩子完成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做作業、做家務、洗衣服等,他們覺得這樣可以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某高校學生劉海洋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中,他剛出生時,父母就離異了,家裡只有媽媽、姥姥和他,媽媽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在他身上,一心想讓孩子考上名牌大學。

劉海洋從小就被媽媽寵愛,所有的事情都由媽媽一手操辦。因為沒有爸爸,所以媽媽的話他從不敢違背,媽媽怕危險不讓他騎車,他就乖乖聽媽媽的話。

有一次,媽媽出差,給他留下了麵包和餅乾,讓他先吃麵包,再吃餅乾,後來麵包都長毛了,他都不吃餅乾,因為麵包沒有吃完。

從小到大,劉海洋應該做的事情,媽媽都幫他做了,這也使得劉海洋的生活能力很差。即使上大四了,還是要把衣服拿回家讓媽媽洗。

作為單身媽媽,劉海洋的媽媽試圖彌補離婚和缺乏父愛給孩子造成的傷害,以致給孩子的愛成為了溺愛,正是這種溺愛,造成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缺失。因此,父母愛孩子的時候要把握好原則,不能溺愛。

父母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愛孩子的時候要有原則和尺度,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給孩子獨立生活的機會,讓孩子真正成為獨立的個體。